一曲流水红颜寞:红楼梦中的多面人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珍重芳姿昼掩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观园更是如此,种种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这边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那边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边在嗔莺叱燕,那边又召将飞符;这边茉莉粉事未明,那边茯苓霜事又生……在这“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的贾府中,身为客人的小姑娘薛宝钗该如何远离是非?

小说第六十二回,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说这道门何必关,多费事!宝钗笑说:“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宝钗很清醒,在风波迭起的复杂环境中,谨慎是避嫌,也是素养。否则,瓜田李下,怎可说得清楚?

避嫌是自我保护的策略,是冷眼旁观的清醒,也是洁身自好的前提。王熙凤对宝钗曾有一句评价:“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站在当家人的角度,凤姐是在批评宝钗的明哲保身,然而,换个角度来想,身为客居者,远离是非人,远离是非地,不让自己卷入是非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呢?

更何况,宝钗并没有闲置自己的信息源和处事智慧,针对最近发生的几件是非事,她对平儿做了善意的提醒。这既是一种关注,又没有真正介入;既独善其身,又不伤害他人。

由此来观“金蝉脱壳”一事,说她有意陷害,岂不苛责太过?就事论事而言,宝钗根本目的在于“避嫌”,而不是“嫁祸”。当时宝钗正在扑蝶,追到了滴翠亭,无意中听到了丫鬟小红和坠儿的悄悄话。谈话中涉及男女私传信物,这在过去属于“奸淫狗盗”之事。薛宝钗已经和两个丫鬟近在咫尺,若是冒然躲开,双双都尴尬无趣,还会生出许多是非。于是,情急之下,宝钗故意放重脚步,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以此为掩护,宝钗巧妙地解脱了干系。

至于宝钗为什么让黛玉背锅,我比较倾向于这是人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宝钗本来就是来找黛玉的,在情急时脱口而出黛玉的名字,是一种本能。宝钗在看到丫鬟们后,还特意补充,“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的。”并没有诬陷黛玉在窗外偷听。至于“一定又转到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这句话是推测和调侃的语气,是为掩人耳目。宝钗一边说一边想:“这件事算遮过去了。”“遮过去”三字才是宝钗的真正目的,至于小红和坠儿接下来的猜疑,岂在宝钗的掌控中?曹公写这段文字的重点应该是突出宝钗的机敏而已,而不是写人心的奸邪。

若是宝钗想陷害黛玉,当黛玉在宴席之上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没有红娘报”这样的诗词时,宝钗完全可以公开“嫁祸”,毁了一个女子的清名。要知道,这可是牵扯女子荣誉乃至性命的大事,想想一个“绣春囊”引发王夫人泪如雨下,就知道在贾府高层眼中,私读禁书是多么严重的问题!然而,宝钗非但没有私下告密,反而背地里和黛玉推心置腹地交谈,若非温厚至诚,怎能让聪慧多疑的黛玉折服呢?

保持距离,远离是非是在冷观世道人心的基础上采取的处事策略,这和道家的养生处世很有相似之处。庄子笔下技艺高超的庖丁,面对复杂的牛体结构,能在血雨腥风中把解牛变成阳春白雪一样的艺术,不过是顺应规律而已。在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尤其需要顺应环境,不争无为,方能避免伤害,否则,会如黛玉一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与人之间如同两个刺猬,离得太近,扎;离得太远,孤。宝钗在这其间寻求一种平衡,她和所有人保持不远不近、不偏不倚、不愠不怒、无间厚薄的关系。可厌之人,不冷淡,因为不想生摩擦;可喜之人,不过近,因为不想流露感情。这又暗合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儒家中庸之道。她如山中高士,置身于吵吵嚷嚷的人群之中,却如闲云野鹤超然于外。

这样的宝钗,虽冷,却自有人格魅力。气度超然的邢岫烟视她为知己;光风霁月的史湘云想让她做亲姐姐;敏感自尊的黛玉和她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这,又岂止是费尽心机所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