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从2013年开始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历经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上海交通大学是我的母校,1997年我考入交大读本科,200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不曾离开过。2021年6月,学校希望我到洱源县担任交大第七位挂职副县长。于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很小的任务和挑战,但作为交大人,我得去,于是开始我的洱源这两年。
洱源于我,是在交大工作二十年后的一个新开始。从确定要来时,我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给我自己以及我的孩子们留一点记忆。到洱源后,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与高校相比是很不相同的,我也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留下一点体会,或许也能为后面再来工作的同志提供一点参考。于是拿起笔,码起字。
开始写的时候有点压力,慢慢又觉得这是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思路的梳理,也能充实工作之余的时间,渐渐写起来了。有时候朋友圈发一发,师长们觉得有点意思,鼓励我坚持,说以后可以出一本书,就叫《洱源这两年》,于是写下去了。一年下来,翻翻文稿,居然将近三十万字。
一年后的暑假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李阳老师随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来洱源送展送教,我与李老师说起此事。李老师读罢文稿后,觉得有点意思,很快与我反馈,社里赞成这个出版选题,根据文稿内容和字数,建议先出一本。于是我准备起了“之一”。
在这本书稿的整理过程中,李老师给了很多很好的修改建议。这一年,以时间为序,形成百余篇小文章。根据李老师建议,对每篇文章确定了适当的主题,以免凌乱,也便于相同主题的前后呼应。确定的主题,大致是视文章主要内容而定,主题定了,整本书多少是有一些结构感了。
最终选定74篇。从“缘起”到“准备”,从“交接”到“上班”,依次展开,“教育”“产业”“医疗”“防火”“培训”“生活”,最后收尾于“基地”。从数量看,大致可以反映出一年来的工作或者是思考。两点向大家报告:“生活”写的内容大多在洱源,也有上海家人的。“基地”指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乡村振兴洱源基地”,是本书的结尾,也是“之二”的主线。等到“之二”呈现时,我们就已经为交大定点帮扶洱源县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和综合性的驻地工作平台,或也可以说是Mini校区。
洱源思源,乡乡相像。在洱源工作的时间里,大理州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待我如兄弟姐妹,诸多关怀,也支持我记录在洱源的工作和生活,本书封面呈现了洱源风景,这张照片就出自洱源融媒体中心罗新才老师之手。不在学校的日子里,交大始终是我的大后方,领导同事挂念我若远方游子,我提出的所有关于洱源的请求都获得了回应,也包括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家人、同学、校友、师友,予我莫大激励和慷慨支持,让我多少“游必有方”。衷心感谢。
回头看看这本书,基本实现了提笔码字的初衷,也希望能给后来者一点参考。才疏学浅,亦请包涵。
于上海交通大学
202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