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物流的概念源于美国。1915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Arch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到了物流,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193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概念:“实物分配是指在销售过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问题,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的物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入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时期,降低流通成本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并引进了物流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实物分配的概念在日本被译为“物的流通”。日本著名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用“物流”这一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物流”一词在国际上迅速地被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原来狭义的物流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这个概念从“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物流定义为“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而从事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行为”。这个定义强调了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将物流从原来的销售物流扩展到采购物流、企业内物流和销售物流。
此后,物流的概念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91年11月,荷兰乌得勒支市举办了第九届物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更多的拓展,不仅接受了物流的概念(即Logistics),认为物流应包括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而且向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领域发展。显然,物流概念的扩展使物流不仅包括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决策、库存管理、顾客订货处理等相关的生产物流,还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度相关的各种营销物流活动。
目前,关于物流概念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认为:物流是有计划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由生产地送到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材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料处理和仓库管理等。
日本物流协会(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认为:物流是一种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活动,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
欧盟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ELA)认为:物流是为达到特定目的,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以及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活动。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对物流的定义为: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使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