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篇
破译生命密码,挽救人的生命
生命科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与每个人都相关。那些一开始只有生物学家所能理解的前沿概念——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分子胶水、基因编辑与敲除——最终会进入很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口耳相传的常识。你会看到诊室门口的病人们热络地讨论着彼此的基因检测结果,他们未见得研读过生物学专业,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能看懂关键节点,知道哪些点位意味着遗传,懂得不同靶点有哪些相关药物,他们还会关注生物学术期刊里的每一篇新论文,有时候心急的人甚至直接写信给生物学家,催促他们的实验进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驱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不只是新知、成就、人类好奇心,还有切切实实的求生欲。光遗传学、线粒体、细胞谱系示踪、细胞自噬、不可成药靶点、小分子药物、免疫治疗,这些专业术语背后是生命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所在,更是另一群人的希望寄托。
一代又一代的全球科学家致力于将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不断推进,分子生物学先驱们用当时先进的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NA结构,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明了更新的工具探测出细胞内部更精细的运作方式,由此涌现出的基因组学则在当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绘制出人类基因组的一幅地图,还创造了一套工具,对地球上所有物种的DNA和RNA(核糖核酸)序列开展高精度的分析。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了生命研究,以揭示疾病背后复杂的遗传性基础。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危险和阻力,却依然持续有人投身其中,为了对抗生命的脆弱而竭尽全力。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的生命科学学者推动着这项造福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继续前进,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的贡献直接或间接地昭示了一种前进的希望。本部分将会逐一展示这些振奋人心的新发现。
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从微观世界出发,寻找理解生命的新突破点。
科学家周斌的着眼点在细胞层面,他的工作是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打开一扇窗”。他所致力研究的谱系示踪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更多研究者认识细胞、理解细胞,这样的基础性技术创新可以为众多研究领域提供重要工具支撑,推动实现重大突破,能为将来通过调控细胞命运来治疗疾病创造可能,也为组织器官的修复再生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科学家刘颖长期关注细胞对能量和营养物质信息的感应机制,发现了参与这些过程的新基因和新机制,揭示了它们对衰老和癌症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这些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知为人类对抗疾病提供了理论武器,她的成果将有可能为衰老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靶向基因,未来也可能为人类理解衰老和代谢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脑神经科学家李毓龙提供了最新的生物学可视化工具,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新型可遗传编码的神经递质荧光探针。这是一种研究大脑的新工具,基于来自深海的荧光蛋白,以光学方法监测神经化学分子,进而帮助研究者更直观地看到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这项研究对于未来解决脑神经疾病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还有一些突破着眼于更具体的致病源。研究者陈鹏提出的“蛋白质瞬时原位激活技术”,是一项直接针对致癌根源的研究路径,通过原位激活蛋白质的功能活性,有望揭示导致癌变的蛋白质的作用机制,以此开发抑制癌细胞的新策略。
研究者鲁伯埙则是从细胞自噬的理论中得到灵感,设计并发现了“小分子胶水ATTEC”,驾驭自噬机制选择性降解致病蛋白或其他有害物质,对抗疾病。这些新技术一旦能成功从实验室走入临床,不仅可以应用于清除内脏脂肪、毒性蛋白等,也可能通过作用于更多更广泛影响人类健康的致病蛋白来消灭癌细胞或拯救死亡萎缩中的神经元,因而在未来有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全新的药物,也让目前仍是无药可救的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得到根本性治疗。
这也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共同目标——不管是致力于理论研究还是新技术研发,他们的终极任务都是终结疾病的发生,延续人类的生命。
这是新一代中国生命科学家的故事,也是属于未来的故事。生物学漫长的研究历程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学科共性:归根结底,生命科学是一项与时间作战的事业。疾病的降临像是陷入漫漫黑夜,曙光最初只在实验室里闪现,只有走在最前沿的研究者才能看得到,他们和时间赛跑,前赴后继地传递着希望,直到这束代表希望的曙光,照亮每一个普通人。
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明白,生命科学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原因在于他们的对手是复杂的生命,与迄今仍不为人彻底参透奥义的疾病。在本篇中,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们探索路上所面临的困顿、挫折甚至挣扎。生命科学研究并不总是一路坦途,连最有名的肿瘤学家温伯格都曾坦言,他一生的研究是反复的挫败,一次次看到曙光,又再度陷入暗淡。
所幸的是,人类终究仍在前进,总有怀抱着理想的科学家在这里坚持,使得这个领域仍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新的成果,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听到希望的号角。接下来所记录的是生物学家们在这个时代所达成的最前沿成果,但或早或晚,它们终将益于我们每一个人。写在生命科学历史里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是与我们所有人相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