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2024年7月10日
2024年7月10日小金阴
昨夜最终还是抽了,倒也不是什么大事,慢慢来。
一大早,楼上外租区说没电,还说什么烧坏了赔什么的。
接电话没有客气,想想,还是没对,不应该有情绪化,应该认真听完,然后,再问,再处理,不能被被人的情绪带动。
这样一个敏感的我,要不情绪还挺难的,慢慢修炼吧。
读道德经,个人理解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老子
12个笔记
◆第一章
2024/7/10发表想法
道,指的的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以及反馈应对,它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总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正如人类每一个阶段看似最先进的东西,总会有更好的替代。
因此,它无法言说,因为,总有言之不尽。
任何事情都有无数处理和应对,没有哪一个是正确答案,也没有哪一个是错误答案。
所以,它是不能够定义的,道的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只要符合当前最佳就是最好的。
这又是一个悖论,没有最佳,只有更佳,这就是道的奥秘。
>>道[1]可道[2],非常道;名[3]可名[4],非常名。
2024/7/10发表想法
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
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好事、坏事都是从无而始。
如好事,起于起心动念,然后行动,产生结果。
如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正如人们痛苦的来源,即是:总想要掌握不可控。
比如想要孩子听话,如果不听话,就产生痛苦,如果没有想要孩子听话的欲望,也就没有这层痛苦。
所以,所有结果都本可以没有,也就是从无。
一切都是可以没有的,也都从没有到有,常言,没事找事就是此意。
有,名万物之母。从有开始就产生了一系列结果,有动心起念,就开始产生起因,再加之动作行为,就产生结果,结果又影响行为,这就是一切的起因、经过、结果。
好事来讲,有了目标,才有行动,行动必然产生结果,结果可能形成目标,即使无法达成目标,也能形成人生经验。
因此,有目标就是一切好的开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
2024/7/10发表想法
所以,任何事情,以无的心态去灭人欲,就能中正地看待。
另一方面,以结果来指导生活和工作,做事的目的是什么,从目的来推动过程,直至目标达成,从行动中去验证和发展。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
2024/7/10发表想法
有和无,思维方式是一个逻辑,然而,行动起来又是根据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作为。
什么时候有起心动念,什么时候以无的思维。
正确的应该是有了目标,就应该以“有”的逻辑行事,围绕目标,不断产生和创造,这就是不断产生“有”。
在达成目标之前的一切想要目标的急切心态又应该以“无”的思维去进行。
即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管去做,这是“有”,不要为了私心杂念而做,这就是“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7]之玄。玄之又玄[8],众妙之门
◆第五章
2024/7/10发表想法
这里说的其实就是人一般会对事物下定义,大部分人对人和事的定义都是好或者不好,很难去中正地看事看人。
然,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黑白这么肤浅。
只要对人对事产生定义,势必就失去了客观,便会产生判断失误,从而导致行动的错误,不能说就会失败,只是不会有正确的结果,即使目标达到,其过程、结果产生的本该有的经验可能会对未来产生误导。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24/7/10发表想法
任何事情无法去定义,也不要去定义,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性,什么是好事?什么事不好?都不要去定义。
人和事本身就复杂,再坏的人也有其好的一面,再好的人也有其不好的方面。
正如王莽,当世之事,所做所为,皆比肩圣贤,从其行为来讲,本人克己而为民,是最早的社会主义构想,然而,没有结合实际,造成心为民却造成人民极大的痛苦,怎定义好坏呢?
又比如白起,长平之战杀降四十万,这是屠杀,可是,不杀放回去就是四十万敌人,又会造成多少秦人为之战死。
即使带会秦国,哪里来的那么多口粮养活,甚至可能会拖垮秦国经济。
所以,不好的事也总有好的一面,最起码,它能成为人生中可总结的经验,只要去看,去思考,就能坏事变好,任何事情都可以将坏事变好,只看有没有想到。
好事同样潜在着危机,因此,失意中可以找到更多机会,得意之时更要冷静。
>>故有无相[3]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音声[5]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024/7/10发表想法
真正聪明的人,唯“中正”二字,不偏不倚,不过左也不过右。
此处无为是无为己而为,不为了自己名利而行事,做该做的,以行动影响,知行合一影响他人,而不是口是心非。
这里其实就是纯粹的目的性:为他人、社会美好行事,功成而不居。
还是那个纯粹的目的性:我做这个就是为了他人、社会美好,所以,产生的社会带来的光环不仅不是好事,反而是困扰,会干扰未来的纯粹目的。
结果自是:没有想要,也就无所谓失去。
这个后面有章节有这个逻辑,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是以圣人[6]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八章
2024/7/10发表想法
这里很多种理解,我的理解是:不推崇为了虚荣而有的东西或者人和事的榜样,这样,人们就不会为了虚头巴脑的东西而丢掉本性。
看完这三句,个人理解也知道意思,民风的治理,不让人们有名和利的虚荣,所有关于名和利的虚荣就是自私的本源,一旦社会自私起来,就没有能量了。
所以,忠孝仁义对每个人很重要,其实,对社会更重要,它是社会美好的基础,成就社会美好,自然能成就个人美好。
反而,忠孝仁义这些是真该大力地去宣传,使人们内心纯粹而美好。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3]可欲,使民心不乱。
2024/7/10发表想法
个人的话就是:心灵自由充满爱,身体健康洞察美好。
治民无知无欲涉及政治,不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十章
2024/7/10发表想法
道,是道理?是规律?是逻辑?
如宗教的因果一样,任何人和事,有因必有果,而且合乎逻辑。
它融于万事万物之中,结果的产生必然有其因在其中,是那样的合乎情理,又那样的让人琢磨不透。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由古而今,任何事物都存在因果联系,也不以玄学的神秘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人们一直想要探寻的规律,也正因为人和事都是要发展进步的,所以任何我们已知的规律都不是最先进的。
每个人都应该去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它不仅是以先贤的经验为积累,而且要以开拓的精神去探索和创造,这样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道不是恒定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或许也是人作为高意识的生物所存在于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