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导读】
本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止”的问题,后半部分,即从“《诗》云:‘瞻彼淇澳’”以下,《礼记》原文在“故君子必诚其意”之后、“《康诰》曰:‘克明德’”之前,主要谈“至善”的功效。朱熹将原本并不连属的两段文字调整到一处作为一章,认为本章是用来解释首章中“三纲领”之一的“止于至善”的。《大学》首章中谈“止于至善”,这一章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可见儒家理解的“至善”不是一个抽象的理想,而是同不同的角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被具体化的。人是具体生活中的人,因此以生活的“善”为目的的道德规则自然也要考虑生活的这种具体性,才能处理好社会关系,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本章主要谈了君、臣、父、子以及与“国人交”时的五种社会角色以及对应的基本道德义务,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几个基本的领域。其中,君臣的实质是一种上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古代的君子士大夫在职业领域中要处理的基本关系;父子关系是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以尊卑长幼为特征的亲情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核心;“国”指的是都市,“国人”与“乡村”中的人的主要区别,其实就是一种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的区别,这里的“与国人交”主要是一种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社会公德或者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儒家强调不同社会角色的道德义务,并非要求一个人只要修养好一个方面的德性就可以了,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处于多种角色关系之中,因此自然也就有多种不同的道德义务需要遵循。比方说,我们在上级面前的时候,就是下级,这个时候适用的是“敬”的要求;而在下级面前的时候,则是上级,适用的是“仁”的要求;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应当“孝”,在子女面前则是父母,应当“慈”;在同没有血缘亲情关系和统属关系的“国人”交往时,则要做到诚信。我们在充当每一种角色时,都应当力求将相应的角色义务和规则做到最好。“至善”就是这种整体的最好的体现。本章要求人们要不断进行修养,以逐渐接近至善的道德境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各守本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⑤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⑥“如切如磋”者,道学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⑧也;“瑟兮兮”者,恂栗⑨也;“赫兮喧兮”者,威仪⑩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⑪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⑫。”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⑬不忘也。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王城及其所属周围千里的地域。止,居住。朱熹曰:“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 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缗,音mián。缗蛮:《诗经》作“绵蛮”,鸟鸣声。丘隅,《诗经》作“丘阿”,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③于止:居处。于,助词,无义。 ④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容或言语和美。于,叹词。缉熙,光明、光辉。敬止,敬仰。朱熹曰:“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 ⑤国人:古代指居住在大都邑内的人。这里指周围的人。 ⑥“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瞻,看、望、瞧。淇,河名。澳,音yù,《诗经》作“奥”,水边弯曲处。菉竹,《诗经》作“绿竹”,荩草的别名。唐代陆德明《释文》说:“《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荩草,一名“王刍”,一年生,高一二尺,叶片卵状披针形,近似竹叶,常生在草坡或阴湿地,可以作牧草,茎叶可入药,汁液可以作黄色染料。猗猗,植物美盛貌。有,助词,无义。斐,《诗经》作“匪”,有文彩貌。切、磋、琢、磨,都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中说:“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王充《论衡·量知》中也说:“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后以“切磋琢磨”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朱熹曰:“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矜庄,外貌庄严。,又作“”,音xiàn,威武,勇武貌。赫,《毛传》曰:“赫,有明德赫赫然。”喧,《诗经》作“咺”,毛传曰:“咺,威仪容止宣著也。”,《诗经》作“谖”,音xuān,忘记。 ⑦道学:朱熹曰:“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 ⑧自修:道德修养,修养自己的德性。朱熹曰:“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 ⑨恂栗:恐惧战栗。郑玄注曰:“恂字或作峻……言其容貌严栗也。”朱熹曰:“恂栗,战惧也。” ⑩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例如《尚书·顾命》有:“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传曰:“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朱熹曰:“威,可畏也。仪,可象也。” ⑪盛德:品德高尚或高尚的品德。 ⑫於戏!前王不忘:出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音wūhū,又作“於乎”,感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⑬没世:去世,死。
【译文】
《诗经》中说:“京都方圆广千里,是为百姓安居地。”《诗经》中又说:“缗蛮啼叫小黄雀,栖于山丘偏僻处。”孔子说:“停止的地方很重要啊!黄雀尚且知道该停止在什么地方,作为人难道能不如鸟吗?”《诗经》中说:“言行庄重周文王,风采光明人敬仰。”作为君主,要以仁作为停止的地方;作为臣属,要以敬作为停止的地方;作为儿子,要以孝作为停止的地方;作为父亲,要以慈作为停止的地方;与人交往,要以信作为停止的地方。《诗经》中说:“看那淇水弯曲处,青青菉竹茂且美。文雅君子好品质,切磋琢磨成盛德。外表庄严又威武,气度磊落又大方。如此文雅真君子,让人永远不能忘。”“切磋”,说的是学习讨论;“琢磨”,指的是自我修养;“庄严又威武”,指严肃谨慎的态度;“磊落又大方”,指让人敬仰的气度;“如此文雅真君子,让人永远不能忘”,说的是具有了高尚的品德,达到了至善的境界,让人民印象深刻,无法忘怀。《诗经》中说:“啊!前代圣王忘不掉。”后世的高贵君子推崇前代圣王的德行,亲近前代圣王认为可亲的人;平民百姓安享前代圣王创造的安乐,享受前代圣王留下的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圣王去世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