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分四个季节对我们如何顺应天气进行了明确详细的描述,并且告诉我们违逆天气的后果,警示大家要顺应天气、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语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的阳气开始升发,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在庭院中大踏步地走,披散开头发,放松形体,使精神愉快,充满生机。要使万物生发,而不要伤害它们,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生发之气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法则,便会损伤肝脏之气,到了夏季就会演变为寒性疾病,提供给夏天阳长之气就少了。
【解读】
“四气”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之气,这一篇是讲四季养生的,但题目立足点在“调神”上。其实看了原文你会发现,讲养神的并不多,那为什么要用“调神”作为标题呢?我们看了原文就知道了。
春天三个月就是阴历的正月、二月、三月,也就是孟春、仲春、季春,大约是阳历的2月、3月、4月。春天这三个月,叫“发陈”。杨上善曰:“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就是推陈出新。“发”就是启发、生发,“陈”就是陈旧,把陈旧的东西去掉,新鲜的东西生发出来。春天是生命又一次新的轮回的开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就是“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世界万物开始欣欣向荣。这时候应该怎样养生呢?
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为什么?因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兴起、舒展了,开始活动了,所以人也应该要让气血活动起来,要多活动筋骨,早一点起床,不要懒惰。白天是劳动、活动的时候,晚上是休息入睡的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天比起冬天白天长了,晚上短了,所以人劳动、活动的时间也要长一点,休息入睡的时间也要短一点。所以要“晚睡早起”。早起之后做什么?要“广步于庭”,就是在庭院里大踏步地走。“广步”就是迈开大步。对今天的人来说,城市里的人不可能都有那么大的庭院,怎么办?到公园去迈开大步走。对上班族来说,也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大踏步地走。走路是最简便、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我想问一下,你会走路吗?你一定会说:谁还不会走路?我指的是运动走路,不是平时的普通走路。运动走路要迈开大步走,两只手要甩起来,手抬起来的时候要超过头,走路的速度要适当加快。当然我前面讲过“不妄作劳”,不要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要适可而止,交替地走,时而快走,时而慢走。
再看后面“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被”其实通“披”,就是要披散开头发,不要束发、扎着头发,不要把头发束得紧紧的。古代男人也是束发的,今天是女人束发。冬天的时候要把头发扎起来,春天就要放下来。为什么?因为春天阳气生发了,万物舒展了,所以人也要舒展,要把头发松开,让它吸收春天的阳气。“缓形”的“形”是形体的“形”,不是行动的“行”,不是慢慢行动,而是舒缓形体,就是不要穿紧身衣服,不要穿得紧绷绷的,要使形体放松。对一天来说,早晨锻炼的时候要穿宽松的练功服、灯笼裤,如果把身体束缚得紧紧的,怎么锻炼?春天披发缓形,目的是“以使志生”,就是可以让神志生发。神志就是精神、意志,这和我们今天讲的“神志不清”的“神志”不太一样。“神志不清”的“神志”偏于意识感觉,而《黄帝内经》讲的“神志”主要指精神意志、情志,有五种情志,我在以后的篇章中再细讲。一年四季,阳气的变化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的神志和情志生发的时候,所以不要压抑,要抒发。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要使万物生发而不要伤害它,要给予而不要夺取,要奖赏而不要惩罚,这就是适应了春天阳气生发的变化规律,是调养人体生发之气的大法则。春天是生发的、向上的,所以对待万物也要生发、向上,要促使万物生机勃勃。有一句老话:“劝君莫打春来鸟,子在窝中盼母归。”春天的这个季节不要去伤害鸟儿,因为鸟儿的孩子还在窝里等着母亲的归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伤害小生命。春天,在五行属木,在五德属仁。木是温暖的,我们要保持一颗温暖、仁爱、慈悲的心。对于别人,我们要像春天一样温暖,要用鼓励的态度,而不要去惩罚他人,更不要伤害别人。举个例子,春节之后,员工们回到各自单位,单位领导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如果这个时候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你看看你去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出错,今年可不能这样。再这样你这岗位就保不住了。”可以想象这一年这个员工都会不开心,工作肯定受影响。所以春天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春天从冬天过来,冬天属阴,春天属阳,春天是从阴到阳的过渡阶段,是阳气开始发动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不管是男性女性,心情也都开始“发动”了,女性更容易“伤春”或者叫 “怀春”。春天有一个节日,三月三,也就是上巳节。这一天男男女女要到水边清洗、沐浴。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杜甫《丽人行》诗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天男女是可以合法私奔的,后来三月三演变成男女相会的节日,男女聚会,谈情说爱。所以这一天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如果春天没有按照生发之气来养生,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请看原文:“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伤害,到了夏天就会演变为寒性疾病,提供给夏天阳长之气就减少了。春天,阳气刚开始生发,叫少阳,如果少阳之气没有养好,不能正常上升,不但产生肝的疾病,还会影响到下一个季节夏天阳气不足,所以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夏天为太阳,本来应该是阳气最足的,却阳气不够了,阳虚了,当然就产生寒性病了,比如腹泻。如果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解释,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能生火。现在木没有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会引起寒性的病变。春天对应五脏中的肝脏,或者说肝气与春天之气相通,春天是木旺的时候,要注意养肝。如果春天没有按照生发之道来养生,必然影响到肝。肝的功能就像春天的树木,肝气的特征就像春天一样,要求调达、上升、舒发。所以这个时候气机要生发、精神要畅快,这样才有利于肝气的舒展。如果精神不畅快,气机不升发,人就容易抑郁、烦闷、焦虑。中医讲肝在志为怒,心情郁闷就容易发怒,怒则伤肝,发怒还会引起各种疾病。怒气可以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甚至昏厥。所以春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语译】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在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不抱怨不发怒,使容貌面色显得秀美,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适应夏季“养长”的原则。如果违逆了这一原则,就会损伤心脏,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收敛的能力减少了,冬天就再次发生疾病。
【解读】
春天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调养“生发”之气,夏天又应该怎样养生呢?
先看前面几句:“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天三个月为阴历的四、五、六这三个月,叫孟夏、仲夏、季夏,大约是阳历的5月、6月、7月。夏天这三个月,叫“蕃秀”,张介宾曰:“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这个“蕃”是草字头,表示茂盛,就是树木经过春天之后,更加茂盛了。“秀”是什么呢?“秀”是结果,上面是禾苗,茂盛开出花蕾。“蕃秀”就是万物繁荣秀丽。比起春天,夏天的阳气更加旺盛,万物更加繁荣茂盛。天地之气开始上下交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之气相交,树木开花、结果,一派繁荣美丽的景象。“华”通“花”,“华实”就是开花、结果实。
在这样的夏天里,应该怎样养生呢?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晚一点睡早一点起。春天是“夜卧早起”,夏天也是“夜卧早起”,都是晚点睡早点起。那么这两者有区别吗?有!夏天比春天要更晚一点睡,更早一点起。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夏天白天更长、晚上更短了,所以人的养生也要与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相呼应,睡得再晚一些,起得再早一些。当然这里的晚睡早起,是指古人的作息时间而言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像现在大部分人是晚上11点左右睡觉,如果再晚一点睡,到半夜12点、1点再睡,那肯定是不行的。我在《上古天真论》中说过:必须在晚上11点也就是子时之前入睡,要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当然我要强调一下,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时间,而不能一概用北京时间。比如夏天北京5点左右日出天亮,黑龙江3—4点就日出了,新疆要到6—7点才日出;北京7点多日落,黑龙江晚上8点左右日落,新疆晚上9—10点才日落。
夏天是炎热的,赤日炎炎似火烧。这个时候,要“无厌于日”。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要讨厌夏天的太阳。夏天虽然比较热,但不要老躲在家里,害怕阳光。最好还是采用自然的避暑方法,在户外阴凉的地方乘凉。尤其是现代人总是待在空调房里,待在那种人工营造出来的冷环境中,这样反而对人体不好。要自然避暑,可以到树荫下面、小河旁边。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下出点汗,对人体是有利的。如果你总是躲在空调房里,大量地吹着冷风,喝着冷饮,这种阴寒之气就会伤害阳气,把汗都闷回去,体内的浊气发泄不出来,这样毛病就出来了。第二种解释:不要厌恶白天。夏天是炎热的,白天的时间又很长,容易产生厌倦、厌恶心理,要保持心情的愉快。
要“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夏天阳气上升,人气也上升。夏天为火,天气的炎热使人容易激动、发怒、发火。发怒容易使阳气过盛,气血上冲,所以应该戒怒,保持心情的平静,使精力充沛。“华英”本来的意思是开的花,“华”通“花”,“英”也是花。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吧?“落英”就是落花。“使华英成秀”意思是使鲜花开得美丽,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华英”比喻人的精神,使精神之花开放得更加秀美,即要保持精力充沛。
接下来说“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让过剩的气泄掉一些,因为夏天自然界的阳热之气太过了,人体内的阳热之气也太过了,所以得往外散掉一些,该出汗就要出汗。现在不少年轻人一到夏天喜欢躲在空调房里,24小时开着空调,空调温度打得很低,不愿意出汗,这对身体是不利的。另外,我们还要适当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出来,不要把心中的阳气憋在身体之内。但发泄也不能太过分,如果过分的话,阳气就会亏损。我们采用的养生方法是适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要注意阴阳的平衡、适度。要注意情绪不要激动,要让它慢慢释放。有一个词“苦夏”,就是说夏天的时候很苦,原因就是阳气太盛,天气太热。这个时候,既要让阳气升发,又要注意不能让阳气过度发散。
“若所爱在外”就是对外在事物要喜爱,这是说心情问题。到了夏天,人们一般不爱出门了,封闭自己,这是不对的。对外面的世界还是要保持浓厚的兴趣,要有爱,使自己的情绪舒展、精神愉悦,不要抑郁,这样阳气才能生长,精力才能旺盛。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适应夏天气候的变化、调养人体盛长之气的大法则。春天是“生”,生发;夏天是“长”,盛长,在程度上比春天更进了一步。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违背了这个“养长”的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提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减少了,到了冬天还会重复发病。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夏天对应的是心,或者说心气通于夏,所以夏天要注重养心,如果心气没有养足,就会伤“心”。这个季节没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个季节,春天没养好会影响到夏天,夏天没养好会影响到秋天,秋天是要收敛的,收敛的功能减弱了。夏天阳热之气要适当地发散掉,如果没有发散掉,郁积在体内,到了秋天和秋凉之气交集在一起,就容易得寒热往来的疾病,叫疟疾,俗称“打摆子”,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夏天是火热的,秋天转凉了,自然界寒热交替,人体内也寒热交替,到了冬天还可能会重复发病。
总结一下,夏天阳气比春天更往外升发了,所以人的气息也要向外宣发,人体的养生也要更加延伸,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夏天的养生原则——“养长之道”。夏天精神的调养就是要和自然界旺盛的阳气一样保持精神的积极活跃,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但是又不能过分亢奋,要保持良好的、平衡的心态,要像花蕾一样,适当地释放自己的精力。
夏天重在养心,心在志为喜,心气容易亢奋,要注意避免一些过分的行为,不要大喜或者大悲。情绪激动往往会导致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重者会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所以夏天更要注意不要大喜伤心,要保养心气。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语译】
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处于成熟而平定的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明,此时,人应该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精神的安定平静,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之气保持平和,精神内守,使肺气清和。这就是适应秋季养收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肺脏,提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就不足,冬天就会发生飧泄病。
【解读】
秋天三个月就是阴历七月、八月、九月,叫孟秋、仲秋、季秋,相当于阳历的8、9、10月。秋天叫“容平”,也就是万物已经成熟了,各种事物开始归于平静、平定了,不再往上长了。春天和夏天都是生长的季节,到了秋天开始转变了。从阴阳属性来说,春夏都是属于阳的,秋冬是属于阴的。秋天“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是指天气开始变得急切了,不像春天那么柔和,也不像夏天那么炎热、湿热了,天气劲疾、转凉;“地气以明”,指大地上的万物开始清肃、清明。这时候天高云淡,暑湿之气一扫而光,万物变得清爽起来。秋天是清爽的,也是肃杀的,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秋天又是绚丽的,五彩斑斓,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这时候要怎样养生呢?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和鸡活动的时间大体一致。这点和春夏大不相同,春夏都要“夜卧早起”,就是晚睡早起,秋天却是早睡早起。为什么?这是为了适应秋天的变化,因为秋天属于“阴气开始长,阳气开始衰”的季节。春夏基本上都是白天长一些晚上短一些,过了夏至白天越来越短,晚上越来越长,秋天就是晚上长白天短了,所以作息时间也应该增加睡眠的时间,减少工作的时间,这样才能与天地自然之气保持统一。早一点睡就是为了养气。那么这个早睡早起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提出可以按照鸡的起居时间为标准,要像鸡一样活动。鸡有一个特征,天一黑就要休息,天不亮就起来了。它白天的视力很好,到了晚上视力就不行了,因此鸡只要一天黑就蹲到鸡窝里休息了。大家都知道有个成语叫“闻鸡起舞”,是说东晋时期名将祖逖(tì)年轻时和他的朋友在半夜听到鸡鸣,他朋友觉得不吉利,祖逖说干脆我们起床舞剑吧。以后每天都是半夜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鸡鸣应该是什么时候?是丑时,也就是1—3点。到了秋天我们也应该在丑时至迟是寅时也就是3—5点就起床,这叫“寅兴亥寝”。这样就和鸡的起居规律一样了。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在情志调养上,秋天也应该是收敛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要使得我们的情志安逸宁静。按照天气规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气上升,所以在春天、夏天,我们的情绪要往上提升;阴气下降,所以到了秋天、冬天,我们的情绪就要往下降。情志往下降,我们的心态就逐渐获得安宁安逸,这样就缓和了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秋天要收敛人的神气,不让神气往外泄,这样可使秋天的肃杀之气得到缓和,使得肺气保持清净。这就是秋天的养生原则,也就是秋天要“养收”。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肺气。秋天肺气损伤了,就影响到下一个季节冬天,导致冬天容易患上一种叫“飧泄”的病。“飧”原是指傍晚吃东西,后来引申为“完谷不化”,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是完整的、不消化。不消化之后就容易发生腹泻病。为什么?因为秋天要收,冬天要藏,收是藏的基础,秋天的阳气应当收但没有收住,到了冬天阳气要藏也不能藏住,这是因为“奉藏者少”——提供给冬天潜藏的能力减少了,所以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症。
总结一下,秋天养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收敛神气。秋天,阳气开始收敛,此时,要收敛神气,精神要安宁,思维要平静,精神不要向外张扬,这样才能适应秋天的肃杀和阳气收敛的气候变化。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叫“秋后问斩”,说明秋天是古时候行刑的季节。为什么要选择在秋天?因为秋风萧瑟,万物凋落,有一种肃杀之气,这个时候最适合对罪犯用刑、惩罚。还有一个词叫“秋后算账”,也有同样的意思。
我在讲春天养生的时候说过一个谚语:“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其实男女到了秋天都容易“悲秋”。在古代,往往是在秋天时征兵,这时候,男子的阳气也随着秋天之气往下降,男子出征奔赴远方战场,充满了悲凉之情。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容易使人情绪低沉,多愁善感,尤其是老年人,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所以在精神调养上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心旷神怡;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第二,养肺养阴。秋天是肺气当值的时令,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最强,但秋季又是肺最容易受伤的时候,所以要注意保护肺脏,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秋天的主气是“燥”,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因此,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运动时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秋天可以多吃一些养肺滋阴的食物,如银耳、蜂蜜、燕窝、芝麻、核桃、藕、秋梨等。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语译】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的季节,水寒成冰,大地冻裂,这时人不能扰动阳气,而要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时起床才好。要精神内守,如伏如藏,好像心中有什么想法,又好像已经得到了满足。要躲避寒冷,获得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而令阳气散失。这是适应冬季藏伏的原则。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损伤肾脏,第二年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病,使人适应春天生气的能力不足。
【解读】
冬天三个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就是农历的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相当于阳历的11月、12月、1月。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封藏的时候,河水结冰、大地冻裂。有几句有名的描绘冬天的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在这种环境里怎么养生呢?要“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不要扰动阳气,因为冬天阳气最弱,阳气是闭藏的,所以人也要随着阳气的闭藏而闭藏,不要扰动阳气。
应该“早卧晚起”,早一点睡,晚一点起床。秋天是“早卧早起”,冬天和秋天虽然都是早卧,但要比秋季的睡眠时间还要早一点。起床时间和秋天不同,也和春天和夏天不同,这三个季节都要求“早起”,唯独冬天要晚起,晚到什么时候呢?“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才起床。为什么这个季节要“早卧晚起”呢?因为这个时候比秋天的夜晚还要长一些,白天还要短一些。所以我们要适应气候的变化,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日出时间指太阳每天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时间,各地是不同的,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时间。古人对一天十二时辰有特殊的称呼,比如:子时(晚上11—凌晨1点)叫夜半,丑时(凌晨1—3点)叫鸡鸣,秋天“夜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指鸡鸣丑时起床,冬天“早卧早起,必待日出”,日出是卯时(早上5—7点)。其余还有几个带“日”的称呼,如日中是午时(中午11—1点),日昳(di9)是未时(下午1—3点),日入是酉时(下午5-7点)。冬天日出卯时起床,可以避免寒气的侵袭。
冬天调神的原则是“使志若伏若匿”,“伏”是潜伏,“匿”是隐藏,就是说要使自己的神志和意志、自己的情绪埋伏在那里,安安静静的,不要扰动,不要张扬。什么叫潜藏呢?这里打了两个比喻,用了两个“若”:“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好像有隐私一样,又好像获得了珍宝一样。我们有了隐私、有了私情是不可能轻易告诉别人的,有了稀世珍宝也不肯轻易示人的。这两个比喻既是说要把情志隐藏在那里,又隐含有自得其乐的意思。冬天天气冷,阳光少,人们基本上都待在家里,如果还不保持一个好心态,就容易生病。现代研究表明,抑郁症和阳光成反比关系:阳光越少,光线越阴暗,阴暗时间越长,抑郁症发病就越多,而晒太阳对抑郁症患者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冬天虽然情绪要平静,但不能悲观,要平和,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保持乐观心态。
冬天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就是要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会使闭藏的阳气散失。冬天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这些疾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明显增高,死亡率急剧上升,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适应冬天的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养藏”之道。冬天要收藏,所以是“养藏”之道。总结一下四季的养生总原则:春天是养生——生发,夏天是养长——盛长,秋天是养收——收敛,冬天是养藏——潜藏。春夏秋冬对应生长收藏。
如果违背了这个养生原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违背了这个养生原则,就会损害到肾脏,到了来年春天就会出现一种叫“痿厥”的病,提供给春天生发的能力就减少了。《黄帝内经》认为,肾主水,冬天为水。因此这个时候要保养肾气。肾是藏精的,一个人的肾精是人体强壮的根本,如果冬天肾精养护得不好,那么来年就会发生 “萎厥”之病。 什么叫“痿厥”呢?就是指手脚软弱无力、发冷,气血厥逆,主要表现为足萎弱不收,就是脚痿弱无力,伸在那里收不回来,不能随意运动。这个病就是由于冬天肾脏的阳气没有养好,造成了春天阳气虚。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冬天为水,春天为木,水生木,现在冬天的水不足,那么滋养树木的能力也就减弱了,春天一定会得病。
总结一下冬天的养生,主要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神志要潜藏。大家都知道,有一些动物在冬天的时候会冬眠,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机体本身不用冬眠,但我们的精神在冬天的时候是要“冬眠”的,我们的精神要处于一种休息、静养的状态。要平静,不要妄动。但平静不等于低沉,更不等于悲观,而是指要保持一个好心态,要平和、以静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总之是平静乐观。
第二,要注意养肾。肾藏精,“精者,生之本也”,精是生命的根本,人体的健康、人的衰老与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所以要养精保肾,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性欲过度,伤肾精。冬天气温较低,肾又喜温,所以可以多吃一些温性的补肾食品,比如核桃、枸杞、黑芝麻、龙眼肉、羊肉等。
有一种说法叫“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天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大好季节。冬令进补的传统习俗,源自《易经》。冬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气叫冬至,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左右,一年中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是一年中阴气到尽头,阳气开始发动的时候,“冬至一阳生”,在《易经》中是复卦,表示一阳来复,正是补阳气、补虚的大好时机。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人气虚,有的人血虚,有的人阴虚,有的人阳虚,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就肾虚而言,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等多种类型,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什么体质,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千万不要胡乱进补。
最后,我教大家一种养肾的方法,肾俞按摩法。肾俞这个穴位在什么地方呢?很好找,在后腰,在命门穴的两侧,命门穴在肚脐眼正对的后方,在它两侧旁开1.5寸的地方就是肾俞穴,1.5寸也就是两个手指并拢横放的距离。大家找一下,找到了吗?这个穴位是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按摩时先将两手搓热,两手竖着放,两手掌心劳宫穴分别对准一左一右两个肾俞穴,然后上下搓,搓5分钟,将肾俞搓热。坚持每天去做,对保肾养肾必有好处。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语译】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它所蕴藏的清净光明的景象,运行不止。由于天德含蓄不露,因此它内蕴的力量不会下泄。如果天太明亮了,就一定会盖过日月的光明,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阳气闭塞不通,地气上冒而遮蔽了光明,云雾弥漫,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能相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生命不能延续,自然界的草木也会死亡。邪气不散,风雨无时,雨露不降,所以草木枯槁,不再繁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断袭来,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平衡,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导致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注重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自然万物就不会有损失,而人的生机也不会竭绝。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会生发,从而导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从而导致心气内虚。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就不能收敛,从而导致肺热叶焦,胸部胀满。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从而导致肾气消沉。
【解读】
在分别讲完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以后,自然要做一个总结。总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天气对人的总体影响,第二部分是四时阴阳的总体法则。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德是藏而不露又运行不止的,所以才能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这里强调了天本来是大光明的,这种大光明自然存在,不必彰显。如果太明亮了,那么它一定会盖过太阳月亮的光明,这就叫“天明则日月不明”。这样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阳气闭塞不通,地气就会上冒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能相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自然界的草木也会死亡。邪气不散,风雨不时而作,雨露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堵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萎。由于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怎么办呢?“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体就不会有大病,自然万物就不会有损失,人的生机也不会衰竭。就四季养生而言,“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违背了春生之气,那么少阳就不会生发,就会导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违背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就会导致心气内虚。“洞”就是空洞、空虚。“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违背了秋收之气,太阴就不能收敛、不能清肃,就会导致肺热叶焦而胸部胀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违背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就会导致肾气消沉。如果按照阴气的多少来看,这里讲的秋天之气应该是少阴,冬天之气应该是太阴。但如果按照经络和脏腑相互对应来看,手太阴就是肺经,足少阴就是肾经。前面的少阳是足少阳胆经,胆和肝是表里配合的关系,叫肝胆相照;太阳是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和心是表里配合关系。
这段话把天之气和人之气做了比较。天之气是含而不露、藏而不彰,如果彰显,日月就会暗淡无光,万物就会枯萎夭折;人的真气也应该收藏而不能泄露,如果泄露,虚邪就会侵入人体,人就会得病甚至死亡。所以人的真气运行也应当与天气的运行相合,天地之气要上下相交,人的阴阳之气也应该上下相交。天地之气表现为春夏秋冬四时,分别对应人的肝心肺肾四脏,四时之气影响到四脏之气,所以人要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来养生,否则就会发生病变。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语译】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因此,圣人在春夏时节养阳气,在秋冬时节养阴气。顺从这一根本规律,就能与自然界万物一同经历生、长、收、藏的过程;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摧残生命的根本,损坏身体。因此,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是生死存亡的根本,违背它,就会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大病,这样就可以说掌握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愚昧人却时常违背它。
【解读】
这就是四季养生。我这里说是四时,其实《黄帝内经》分为五时,还要多一个长夏,长夏又叫奇夏。这是什么时间?奇夏在四季里都有,分别从春夏秋冬中抽出来。奇夏奇夏,就在奇月里。奇月是什么?农历的三、六、九、十二月,这是春夏秋冬的奇月,就是最后一个月。从最后一个月中抽出18天,18×4=72(天),这72天就叫长夏,就为土,这个土对应的就是脾。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接着又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两次对“四时阴阳”做出判断,用了“……者,……也”的判断句式。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是万物从开始到终了、从生到死的根本。这两个判断句是两个哲学命题,哲学是研究终极问题、根本问题的,《黄帝内经》将阴阳四时看成是万事万物周期变化、万事万物生存和死亡的决定性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要按照时间来养生,这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当然也是养生的根本,所以中国人是时空合一,但是更注重时间。这养生都是讲结合的,而不是讲单一的。我后来在讲养生特点时,总结出几个结合,其中有动静结合、内外结合、形神结合。四季之气,这是个时间概念,其实还应该配上一个方位。《异法方宜论》中,这个“方”就是方位。这里面专门讲了四方,每一种方位它有什么特性,然后适合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所以圣人春夏时节养阳气,保养心肝,秋冬时节养阴气,保养肺肾。顺从了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同经历生、长、收、藏的生命发展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砍伐生命的根本,破坏身体的真气。违背它就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发生疾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八个字是养生的总原则、四季养生的总原则,也就是说春天、夏天要养阳气,秋天冬天要养阴气。为什么?因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那么什么叫养阳,什么叫养阴?好多人是这么来理解,说养阳,那我在春天、夏天的时候,就要加强阳性的东西,因为阳性的东西有助于这个阳气的升发。可是你要知道,它本身就是养阳的,你如果加强阳性的东西,包括方位上选择阳性的,时间上选择阳性的,颜色上选择阳性的,更重要的是你的饮食上选择阳性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比如说你在春夏吃补药,这行不行啊?
这肯定不行。中医说什么时候要吃补药?冬天补。大家都知道这个基本道理。那你说什么叫养阳呢?这不就是养阳吗?那不对。养阳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要按照春天的升发之气、夏天的生长之气来养,符合它来做就行了。符合它不是去助它,而是去应它。所以这个养的意思不是助的意思,一助就太过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助它了,而是要克制一点。所以春夏养阳,不是说春夏去助这个阳,而是说春夏去顺应这个阳。《黄帝内经》用了一个字,叫“应”,叫春气之应、夏气之应。同样,秋冬养阴也不是去助长这个阴气,而是去顺应这个阴气,按照收和藏来做。“春夏养阳”其实就是春天养生——生发,夏天养长——盛长;“秋冬养阴”其实就是秋天养收——收敛,冬天养藏——潜藏。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违背了这个“根”,就等于把这个树木的本给砍伐了;伤害了这个根本,也就损坏了这个真气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四时”,四时就是阴阳,这是万事万物的终和始(先说终后说始,不是先说始后说终),是死生的根本。违背了它,各种灾害就产生了;顺从了它,各种毛病就不会产生了,这就叫作得道。“道”就是四时阴阳的大根本、大规律、大法则。“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个“之”就是这个“道”,就是养生之道,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之道。圣人按照这个道来做,愚蠢的人则违背道、不按道来行事。注意这句话中的“佩”不是佩服,而是通“背”字,是违背的意思。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语译】
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能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顺从它就会正常,违背它就会发生祸乱。相反,如果背道而行,违背它,就会生病,病名叫内格。所以,圣人不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疗,而是注重治疗未发生的病;不等到乱事发生了再去治理,而是注重在未乱之前治理。如果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乱子形成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才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解读】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顺从阴阳的消长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它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平安,违背了它就会紊乱。如果背道而行,把正常的变成不正常的,就叫“内格”。内格就是身体内部与自然环境外部相格拒、相阻隔了,也就是内脏之气和四时阴阳之气相阻隔了,不能交流了,不能协调了,那当然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就有生命危险了。
这一篇的最后总结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经得的病而治还没有得的病,就是不等病发生了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治好了,如同不等到混乱发生了再去治理,而是在混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治理好了。如果疾病发生了再去治疗,混乱已经形成了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再去挖井,战斗开始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治未病”就是让你不得病。不是说中医不能治疗已经得的病,而是说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你的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让你不得病。大家都听说过古代有个神医叫扁鹊,《史记》曾记载他以神奇的医术为齐桓侯诊病,以及使虢(guó)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鹖冠子》记载,有一次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大哥最好,二哥次一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很纳闷地说:“请你介绍得详细些。”扁鹊解释说:“我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就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就把病人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只有本乡的人知道。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扎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做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魏王大悟。
扁鹊三兄弟其实代表了医者的三个层次,大哥治未病叫“上医”,二哥治欲病(刚刚发作还在苗头阶段的病)叫“中医”,扁鹊治已病叫“下医”。所以有一句话叫“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治未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观念,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治未病”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未病先防,没有病的时候就预防它;第二是已病防变,如果已经有病了,就防止它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是病后防复发,即病人的病治好了以后,防止复发。这都属于治未病的范围。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所以针对亚健康人群的“治未病”显得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