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传:一部“不可能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甘苦寸心知

李书福的父亲,曾经是李家村的一个生产队长,是个很硬朗的汉子。

他仗义,要强,不服输,有时能把生活中的问题“看到底”,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精明强悍,性格刚烈,有一副“好身板”。在家族企业兴起的过程中,他也扮演了很多角色:保管、安保和后勤,颇有点“守护神”的味道。他,是李书福精神气质与体魄的重要源头。

李书福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四兄弟之中,有的精明能干,善于经营,捕捉商机的能力不可小觑,如老三李书福;有的热衷于技术,喜欢钻研机械构造和细节,动手能力又强,如二哥李胥兵。大哥李书芳,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很早就有了一个小五金厂(店)。

李书福的少年时代,始于放牛,之后是求学,终结于商业。

“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在李书福对自己少年生活的叙述中,很罕见地披露了一些真切的内心感受。[17]可他小时候营养不好,个子不高,爬上牛背成了件困难事。他就认真观察,直到非常了解牛的习性,然后每次先把牛牵到草长势好的地方,趁牛低头吃草、腿部弯曲的时候,李书福就一边抓住牛的脖子,飞快地踩着牛的左腿关节,一下子就爬了上去。起初牛还不习惯被踩,李书福也因此摔了几次,但慢慢地,他和牛培养起了默契,牛都会乖乖地让他爬上去。就这样,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而且还挣了零花钱,好处多多,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放牛时候培养的一些理念,对李书福日后的商业思维有着重要影响。

少年时代,李书福还干过一件事,就是做了一段时间的新“骆驼祥子”。那时黄岩、路桥和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一带,盛行“骑车带人”这一极为原始又带有苦力性质的运输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单车载送客人的人力车夫。

多年后,有一次李书福突然问公司的同事:“你知道我年轻时干什么最辛苦?”那位同事不明就里,给了他一系列的答案,比如:开照相馆、提炼纯银、办电冰箱厂、从事装饰材料行业。而李书福的答案是:“骑车带人。”这样看来,吃得“苦中苦”大约就是“骑车带人”之苦:卑微、无奈,透支体力,有苦难言。除了挖煤、晒盐和当时江南农村的“夏收夏种”,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

李书福对这些“苦难”有自己的评估。他曾经说过:“苦难从来不是财富,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恶记忆并易使人变形。——但还是要不怕苦难。幸运的是你终有把苦难变成享受的时候。”[18]事实上,能否将苦难转化为财富,取决于苦难的性质、类型和时间,还取决于人的意志、态度和力量。

等到李书福上初中,“改革开放”开始了。对于年纪尚轻的李书福来说,他对“改革开放”的直观理解就是国家允许土地承包、农民可以搞手工业和私营经济。这无疑是令人震撼的事件。当时李书福甚至一度认为“这种好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是谣言”。他搜集相关的报纸和期刊,还认真阅读了“三中全会”公报,这才相信“改革开放”真的开始了。

完成初中学业后,他考上了当地颇负盛名的路桥中学。据他的一位中学同学回忆,李书福在读书时就有一些异乎寻常的精神气质,他平时话语不多,但凡事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与独立表现,不服气、不认输是他的明显特点。读书期间,看着社会变化如此迅速,李书福有了一种迫切感: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就会错过这个机会。

他整天关注社会新动态。在这个过程中,李书福认为属于自己的机会到了,于是就想方设法节省时间,想早点步入社会。这个念头,当然很快就被他的父亲看出来了。父亲可不会任由他“不务正业”,为此经常训诫他。后来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李书福谈到这一点:“人在学校,心在游离,引起我父亲的极度不满,几次受到惩罚:高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开始规划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