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终结(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艰难时期

在14世纪中叶的欧洲舞台上,百年战争变成了背景幕布,新的王朝轮番登场。它们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扩大本国在外交谈判游戏中的影响力。打着政治整顿这一口号,新的王朝对贵族和资产阶级施行霸权,巩固了政权。

继1314年美男子腓力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爱争吵的路易十世、高个子腓力五世和美男子查理四世三人相继在短短14年的时间里继承了法国王位。他们短暂而不幸的统治标志着卡佩王朝的终结。卡佩王朝自10世纪开始统治法国,并将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和路易九世圣路易等雄才伟略的国王送上王位。

法国贵族对王权一直存有戒心,在美男子腓力去世后更是愈演愈烈。美男子腓力之子路易十世(1314—1316年在位)试图平息煽动贵族的紧张局势。他发布省级宪章,保留了贵族的习俗和特权,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从而巧妙地处理了贵族叛乱,但他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突然离世让其政治计划搁浅,更严重的是还引发了继任危机。两个多世纪以来,卡佩王朝每位国王都由一位男性继承人在他离世后继位。自于格·卡佩以来,每一次都是已故国王的长子继位。路易十世死时无男嗣是史无前例的。

路易十世生前只有一个女儿,名为胡安娜,是他与第一任妻子勃艮第的玛格丽特所生。然而,他第二任妻子匈牙利的克莱门西娅在他身故时有孕在身。王国的命运在孩子出生的前几个月悬而未决。在此期间,路易十世的弟弟腓力声称王后是外国血统,自己担任了摄政王。克莱门西娅后来生下儿子,称约翰一世,这看起来似乎结束了王朝危机,但几天后新生儿夭折。摄政王随后夺取了王位。他以腓力五世的名义登上王位,称“高个子”,胡安娜则嫁给了纳瓦拉国王。

法兰西新王朝

1322年腓力五世逝世,王朝危机再次爆发。腓力五世和他的长兄一样,死时没有留下男嗣。他的妻子勃艮第的让娜生了四女一男,但男孩在一岁时就夭折了。他的弟弟趁势以查理四世的名义戴上王冠。6年后,即1328年,查理四世驾崩,只留下一个女儿作为唯一的继承人。这次,王后也是有孕在身,分娩后才知道是男是女。但这次,王后又生了一个女儿。

自此,美男子腓力四世一脉断绝了男性直系继承人。因此,继任危机引发了两个阵营间的冲突。一方认为王位当属于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1327—1377),其母亲法兰西的伊莎贝尔是腓力四世的女儿,也是最后三位国王(路易十世、腓力五世和查理四世)的妹妹。贵族们不打算让英国君主成为法国国王,但女性继承王位这一可能也引起了大部分贵族的反对。

法兰西王国的这些男爵就像在之前两位国王去世时一样,以男性长子继承权的名义,捍卫血缘关系最近的男性亲属——瓦卢瓦伯爵腓力的继位资格。他是腓力四世的侄子,也是最后几位卡佩王朝国王们的堂兄弟。这一选择得到了高度认可,瓦卢瓦的腓力以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的名义成为法国国王。如此,法兰西王朝实现了更迭:瓦卢瓦王朝取代了卡佩王朝。

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于1313年与圣路易的外孙女勃艮第的让娜结婚,他的所作所为与卡佩王朝的堂兄弟们完全不同。他喜欢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的文雅和修养,在战场上也展现了14世纪的骑士精神和勇气。尽管这可能不是治理法国的最佳态度,但他在统治初期顺风顺水。腓力六世即位后,他镇压了佛兰德伯国由尼古拉·赞尼金领导的小地主、资产阶级和工匠的起义。在成为法国军队领袖后,腓力六世新上任便取得的这次胜利,让他确立起对贵族的权威,这些贵族过去曾蠢蠢欲动,意图挑战王权。

百年战争伊始

但当腓力六世计划在那不勒斯和匈牙利两国国王的支持下向圣地十字军东征时,他不得不迎战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后者一直以其母亲伊莎贝尔的名义主张自己继承法国王位。

腓力六世的大臣干涉英格兰国王领地阿基坦的事务已有一段时日。尽管阿基坦公国是战略领地,但卷入苏格兰长期战争的爱德华三世分身乏术,没有立即做出反应。1336年苏格兰国王大卫·布鲁斯的去世终于让他腾出双手。他向战争迈进脚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

为主张自己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爱德华三世要求系谱学家和法学家用证明文件来证实美男子腓力的孙辈比瓦卢瓦的腓力更有权利继承法国王位。他期望证明法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女性不可继承王位,或者这样的法律不会影响朝代更迭。当然,这场争论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问题是法国高级贵族是否希望看到金雀花人登上圣路易的王位宝座。

百年战争由此开始,从1337年到1453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参战两国实力悬殊。英格兰人口城市化程度较低,只占法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法国经济活跃离不开庞大的城市网络。坐拥20多万名居民的巴黎是人口最多的西欧城市。那么爱德华三世呢,他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外,还拥有一支由曾在苏格兰作战的老兵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由士兵、重骑兵、轻骑兵和弓箭手组成,士兵由国王发放军饷,出身贵族的重骑兵身着锁甲保护。除此之外,他还从领主中招募和雇用了熟练使用长弓的士兵来补充队伍。这支纪律涣散的军队往往倾向于劫掠财物来发放军饷。此外,与一个城堡林立的法国作战,英军在规模上寡不敌众,只有采取围攻这一手段。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

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拿起武器捍卫自己对于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从1337年起,他与瓦卢瓦王朝的对手结盟,如佛兰德王子、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皇。然而,这些盟友都未曾派遣军队或动用资源来支持他。英格兰则将炮火对准法兰西。

继1340年在斯卢伊斯战役中重创法国舰队,英国的军事远征自1346年起更是所向披靡。同年7月,兰开斯特公爵格罗斯蒙特的亨利在阿基坦取得重大胜利。不久之后,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在诺曼底登陆。8月26日,英格兰国王在中世纪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克雷西会战获胜。随后,英军围攻加莱,一年后加莱沦陷。席卷欧洲的瘟疫随后导致了双方长期休战。1355年,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率军抵达阿基坦。他先在朗格多克作战,次年又率军前往卢瓦尔河以北,许多村镇被洗劫一空。之后,他又撤回波尔多并在普瓦捷击败法军。普瓦捷战役后,阿基坦不得不归顺英格兰。

1337年至1360年法国边境。

① 冲突起因 为了维持战争消耗,主张自己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爱德华三世负债累累,以致他不得不将王室、妻子和儿子押给债权人。冲突发生之前,英国在法国的领地仅限于波尔多地区和北部的一小块领土。

② 战争初期 英法第一次会战在离英格兰最近的佛兰德地区打响。1340年的埃克吕斯海战(或称斯卢伊斯海战)是英方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场长期冲突的所有会战都在法国领土上进行。

③ 滩头阵地 英军在诺曼底和卷入了继承争端的布列塔尼登陆。1346年,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会战中大胜法军。一年后,加莱被英军攻占,并在长期围困后沦陷。

④ 黑太子的战斗 爱德华三世将阿基坦地区托付给他的长子爱德华。这位早在16岁便参加过克雷西会战的威尔士亲王被任命为加斯科尼副长官。从1355年起,黑太子在法国南部活动,将城镇洗劫一空。

⑤ 英军新的胜利 法国国王好人约翰二世对黑太子军队紧追不舍,于1356年9月19日的普瓦捷战役中被击败后成为俘虏。国王和他的儿子勇敢的菲利普被囚禁于伦敦,成为英国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⑥ 休战 1360年,爱德华三世入侵法国北部。10月24日,《布勒丁尼条约》在加莱得到批准。法国承认英国对被征服领土的主权,并向英国割让了普瓦图和阿马尼亚克伯国。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支付了3亿埃居的赎金后获释。

英国爱德华三世的印章。

1337年,声势浩大的反瓦卢瓦联盟在法国东北边境成立,标志着战争的开始。法国国王的妹夫,即瓦卢瓦的让娜的丈夫阿图瓦的罗伯特也加入了英格兰国王的宫廷。为了彰显继承法国王位的意图,爱德华三世采用了法国国王的头衔和徽章。他在佛兰德的第一场军事行动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法国城市抵抗住英军的进攻,但爱德华三世于1340年6月24日在斯卢伊斯的斯茨温三角港赢得了第一次海战胜利。随后双方签署了《艾斯普里青和约》。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除了修改佛兰德边界线,双方只发生了小规模的王朝冲突。停战、谈判和条约纷纷上演,战争进展缓慢。

让·弗鲁瓦萨尔向国王爱德华三世进献《大事记》其中的一卷(贝桑松市立图书馆)。

让·弗鲁瓦萨尔的《大事记》

专门讲述百年战争的《大事记》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并由英格兰爱德华三世的妻子埃诺的菲莉帕宫廷的官方史官让·弗鲁瓦萨尔(约1337—约1400)引入法国。15世纪,其他编年史家接过先辈的“接力棒”。这本著作配有大量细密画,极具艺术和文献价值。

爱德华三世在诺曼底

1345年,英方采取主动,形势风云突变。爱德华三世委托其堂兄,即德比与兰开斯特伯爵亨利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在加斯科尼登陆。这次远征是为了夺回爱德华二世失去的领土。1346年7月,英格兰国王率领一支经验丰富的骑士队伍在科唐坦半岛登陆。占领卡昂后,他在法国开始了一场毁灭性的骑行劫掠行动,所到之处劫掠一空,然后踏上了前往佛兰德的道路。

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于未能在塞纳河、普瓦西附近或索姆河上截断敌军进攻,他对敌军紧追不舍。一场大战势在必行。作为一名优秀的战略家,爱德华三世决定与他的部队在皮卡第海岸的庞蒂厄伯国克雷西平原的高地备战。在阿布维尔停留后,腓力六世继续向北进军,并于8月26日与英军展开决战。

第一轮作战由英军弓箭手和编入法军的弩手进行对战。英军弓箭手的射击更精确、更快速,射程也更远。同时,也许是第一次使用火药和炸弹,这都让法国国王的耐心消磨殆尽。腓力六世没有让弩手恢复队列,而是命令重骑兵冲锋。这种鲁莽的举动先是遭遇英国弓箭手的攻击,大量战马因此丧生,接着又遭到只有锁子甲保护的矛步兵的对抗。

爱德华三世预留了一支重骑兵队伍作为增援,随时准备进攻。但这支队伍没有必要上场,因为法军已被斩尽杀绝,其中不乏欧洲骑士界的知名人士。法兰西国王的弟弟阿朗松伯爵查理,以及法国王室的盟友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约翰一世和佛兰德伯爵路易一世都在此一役中阵亡。约翰一世之子,也就是未来的国王查理四世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两人逃走了。

爱德华三世没有乘胜追击溃不成军的法军,而是以一种非凡的战略意识决定围攻加莱港,这也符合他务实的名声。英军围困加莱将近一年的时间。腓力六世并没有冒险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来对战英军。忍饥挨饿的加莱人最终投降了。为了保全加莱人民的性命,六位德高望重的加莱自由民用绳子套着脖子,向英格兰国王以示投降。

如果说围困加莱表明了爱德华三世继承法国王位的意愿(因此,他将来自英格兰的居民安置在此充实人口),那么这也表明由于困难重重,英格兰国王根本不可能征服法国。在这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武装冲突后,双方长期休战。1348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很大程度上浇灭了战士的热情。

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于1350年去世。他购买多菲内抵消了之前在诺曼底的军事行动失败,并将此地封给长子。自此,多菲内的领主(法语:le dauphine)这一称号成为法国王太子的特有头衔,他的孙子诺曼底的查理(未来的贤明王查理五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王太子。尽管如此,多菲内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公国。

弓箭手对抗骑士

在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长弓是一种决定性武器。为了对抗长弓,法兰西开创了许多发明,例如给骑士和战马穿上由金属板制成的盔甲。

征服撒丁岛

1297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将撒丁岛和科西嘉王国的主权割让给阿拉贡的海梅二世。这一赠予是对阿拉贡家族放弃反法政策和放弃争夺西西里岛的补偿,阿拉贡的前任国王们曾和安茹王朝争夺西西里岛。但这是一份有毒的礼物。实际上,教皇故意成立的这个王国纯粹是理论上的,而由比萨和热那亚共有的撒丁岛仍有待征服。征服撒丁岛对于阿拉贡联合王国来说势在必行,这也严重恶化了阿拉贡王国在地中海的政治关系。

整个14世纪期间,阿拉贡历任国王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大对撒丁岛的统治。在用尽外交手段后,他们加强军事干预,第一次远征于1323年展开,由阿方索王子领兵。阿方索王子的军事行动受到了原住民的强烈反对,也受到了在该岛有重大利益的比萨政府的反对。撒丁岛上的土著王国之一的阿伯利亚王国的雨果二世很快明白:借助支持阿拉贡,他能加强自身实力,并摆脱热那亚和比萨的控制。因此,在1323年战役结束时,阿伯利亚人站在阿拉贡一边对抗比萨。

在经历了20年的相对平静后,争夺撒丁岛统治权的斗争自1347年开始愈演愈烈。海洋也成为争端对象,许多在该岛有利益的意大利强国(米兰、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纷纷介入。撒丁岛的战略重要性与贸易网络和财富流动的控制密切相关。阿拉贡王国认为拥有撒丁岛对支持阿拉贡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撒丁岛问题也因此成为地中海西部地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阿拉贡先后在1352年和1354年对撒丁岛发动了军事行动,分别由阿拉贡贵族伯纳特·卡布雷拉和阿拉贡国王礼貌的佩德罗四世领导,而那时候撒丁岛上的阿伯利亚人正在发动起义。由于阿拉贡王国调动了大量的双桅战船和军舰运送亲王、骑士、弩手和其他经验丰富的战士作战,这场冲突又出现了另一个层面。

在所有战线上,围攻、阴谋和外交手段层见叠出。尽管阿拉贡一方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例如伯纳特·卡布雷拉在阿尔盖罗俘获了33艘热那亚双桅战船,但几十年来,双方没有分出胜负,小规模冲突在撒丁岛上层出不穷。

撒丁岛也是海盗的重要巢穴。在14世纪下半叶,这里一直是他们的避难所。海盗们利用撒丁岛海岸的地理位置、撒丁岛在地中海的战略局势、阿拉贡堡垒长期的军需给养以及撒丁岛人和意大利人支持任何可能影响阿拉贡贸易的行为,坐收渔利。

法国国王和法军兵败克雷西

克雷西战役见证了重要的战术变化。英军对于长弓驾轻就熟,他们在几十年前与苏格兰对战中已经使用过这个武器。事实证明,这些武器比法国的弩更有效。另外,通过命令骑士下马并将骑枪改成长矛,爱德华三世优秀的战略思维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1346年8月25日下午,英军驻扎在阿布维尔以北的克雷西高原,次日巩固阵地。英军三团共有12000人,其中包括9000名经验丰富的弓箭手。前线的士兵手持长矛埋伏在锋利的木桩后面,战斗甫一开始,法国骑兵和战马就被木桩刺穿。在阿布维尔歇脚后,腓力六世率军赶赴战场。他将6000名热那亚弓弩手安排在最前线,随后是两排穿着胸甲的骑兵,共计50000人。腓力六世似乎拥有战斗力最强的骑兵。据估计,每分钟有85000支箭射在法国弩手和骑兵身上,而热那亚弓弩手射出的箭矢寥寥无几。英军的箭以大约60千克的力量发射,穿透了法国骑兵的铠甲,杀死了弩手、骑兵和他们的坐骑。以骑兵对步兵的溃败为标志,法国战败是军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克雷西战役,见于14世纪所绘的细密画(大英图书馆,伦敦)。

弓箭手的优越性

第一轮箭弩交火对阿图瓦伯爵的弩手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射击不准,装箭速度慢,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骑兵也不敌英国矛兵,他们在战斗中牺牲,连坐骑也未能幸免。

撒丁岛战争给阿拉贡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冲突发展,越来越显而易见的是:继续战争对于阿拉贡王国财政来说是真正的无底洞。阿拉贡国王礼貌的佩德罗四世(1336—1387年在位)不得不要求各州和王室城市给予财政支持,同时转让和出售某些皇家特权、年金和产业。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并不能扭转财务状况。唯一的效果就是减少了国王的操作余地并增加了与债权人约定好的个人债务。

因此,在撒丁岛上开展的一系列战争破坏了阿拉贡王国的经济基础,阿拉贡王室抵押了王国主要州的财政。而1356年起,阿拉贡又与卡斯蒂利亚王国发生冲突,阿拉贡王室差点没能经受住这场考验。最重要的是,阿拉贡王室没能统治撒丁岛损害了阿拉贡王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一流强国的形象。在撒丁岛上,阿拉贡卫戍部队处境岌岌可危、贵族起义接连不断、商业网络在这个海盗巢穴没有安全性可言,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5世纪。

除了撒丁岛战争之外,礼貌的佩德罗四世做出了几项旨在巩固王室权力的决定。他将马略卡王国重新纳入皇家领土,勇于面对阿拉贡和巴伦西亚贵族的要求,并创建了诸如将军代表团(未来的加泰罗尼亚政府的雏形)等政治机构。在此之前,依据海梅一世的遗嘱,马略卡王国与阿拉贡王国被分割开来。

加泰罗尼亚四大编年史宝典

1268年至1385年,四本以加泰罗尼亚语编写的编年史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分别由阿拉贡的海梅一世、伯纳特·德斯洛特、拉蒙·蒙塔纳和佩德罗四世所著。这些说教作品构成了中世纪最好的史学合集之一。

海梅一世的《编年史》由国王口授,讲述了他的军事行动。显而易见,作品风格是口语化的:国王以第一人称叙述,试图在提到某事时重现当时的情绪。而伯纳特·德斯洛特为了撰写他的编年史,在5年里(1283—1288)查阅了掌玺大臣公署的档案。因此,他能够以真正历史学家的距离和客观性来描述阿拉贡的佩德罗三世与法国人的战争。拉蒙·蒙塔纳(1265—1336)的著作讲述了阿拉贡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扩张期间的经历。礼貌的佩德罗四世在他的编年史中,依靠文书和法庭抄写员的帮助来证明他最受非议的政治行为是正当的。

编年史家拉蒙·蒙塔纳,14世纪所绘的细密画(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

阿尔曼萨城堡

1238年,阿拉贡的海梅一世从穆瓦希德王朝穆瓦希德王朝是北非柏柏尔人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1147年定都马拉喀什,12世纪后期王朝达到鼎盛,征服了马格里布大部分地区,控制着伊比利亚半岛的安达卢斯地区,1269年为马林王朝所灭。——译者注手中夺走了这座城堡。1244年,海梅一世和女婿卡斯蒂利亚的智者阿方索十世签订了《阿尔米兹拉条约》,自此,这座城堡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室的财产。王子唐胡安·曼努埃尔(1282—1348)在穆瓦希德防御工事的遗迹上重建了这座城堡。这座城堡坐落在阿尔曼萨(西班牙,阿尔巴塞特省)地区的老鹰山丘上。

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一世

1325年,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一世(1325—1350年在位)成年后开始亲政,他的第一步举措就是致力于恢复王室权威,毕竟在他的父王费尔南多四世(1312年)逝世后,王室力量大幅衰退。他在巴利亚多利德召开国会(卡斯蒂利亚语:cortés),支持新贵族,从而削弱和王权针锋相对的旧贵族的力量。他的统治遭遇了卡斯蒂利亚最强势的一些贵族的反对,尤其是唐胡安·曼努埃尔和独眼唐胡安·德·哈罗的抵制。

唐胡安·曼努埃尔,《卢卡诺尔伯爵》的作者,被认为是15世纪卡斯蒂利亚最伟大的散文家。身为国王费尔南多三世的孙子和阿方索十世的侄子,无论从血统上还是从其产业的范围和财富上,唐胡安·曼努埃尔都是卡斯蒂利亚最有权势的贵族。在阿方索十一世尚未成年亲政前,他积极投入王国的摄政斗争。为了避免上层贵族结盟,阿方索十一世向唐胡安·曼努埃尔的女儿康斯坦斯求婚,而康斯坦斯当时年仅9岁,这导致婚礼必须延期。这一联盟为唐胡安·曼努埃尔提供了国王代表这一头衔(卡斯蒂利亚语:adelantado de la Frontera),并保证他在卡斯蒂利亚王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埃米尔穆罕默德四世成为格拉纳达的纳斯里德王国的国王和横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马林王朝的存在,是阿方索十一世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为了强化联盟网络,阿方索十一世娶了葡萄牙的玛丽亚,此举实为抛弃康斯坦斯。他这一违背诺言的行为激起了唐胡安·曼努埃尔和他的外祖父阿拉贡的海梅二世的怒火。

卡斯蒂利亚国王举起了收复失地的大旗,御驾亲征,与格拉纳达王国开战,夺取了艾阿蒙特和托雷亚尔阿基梅的要塞,赢得重大胜利。但是马林王朝在此之前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战略要塞直布罗陀。1339年初,苏丹阿布·哈桑·本·奥斯曼之子率领马林军队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卡斯蒂利亚舰队切断了他们与海峡对岸非洲大本营的联系。随后为了征服塔里法,苏丹在1340年春御驾亲征,在阿尔赫西拉斯登陆。双方爆发了一系列海战,埃吉迪奥·博卡内格拉指挥的热那亚舰队也参与其中。

阿方索十一世首先力图赢得时间,以便在塞维利亚组建一支强军。为了打破马林军队对阿布·哈桑的围困,阿方索十一世向塔里法进军,这一举得到葡萄牙、阿拉贡和纳瓦拉的支持,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四世亲自率军支援,阿拉贡和纳瓦拉则是派骑士增援。据穆斯林编年史,1340年10月30日爆发了萨拉多之战,也被称作塔里法之战,因为这是塔里法这座城市被长期围困后的结局。四位君主参与了这次战争:一方是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一世和葡萄牙的阿方索四世;另一方是格拉纳达的尤素福一世和非斯的阿布·哈桑。

伊比利亚半岛的马林王朝

苏丹阿布·哈桑在1331年登上摩洛哥的马林王国的王位后,重新点燃了征服安达卢斯的火把。他将在塔里法建立桥头堡这一重任委托给其子阿布·马利克。

自1292年卡斯蒂利亚的桑乔四世征服直布罗陀海峡以来,塔里法一直是基督教统治下唯一一个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市。在马林王朝人的眼中,塔里法是再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的理想桥头堡。然而,阿布·马利克在战役开始时便牺牲了,这迫使阿布·哈桑亲自率大军横渡海峡。但他也未能为儿子报仇雪恨。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于1339年签署了一项军事条约,根据条约,他们承诺各自出动27艘和14艘双桅战船。此外,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一世的军队组织给塔里法供应食物和弹药,以对抗长期围攻。这座要塞城市迎来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最凶悍的战士。当阿布·哈桑下令袭击塔里法时,部署在海峡中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船只切断了他与北非的通信。苏丹的军队溃不成军。不久之后,马林舰队的毁灭进一步让格拉纳达王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唐胡安·曼努埃尔和胡安·努涅斯·德拉拉的领导下,基督教先锋队首先对苏丹营地发动攻击。鉴于当时严峻的形势,唐胡安·曼努埃尔搁置了与卡斯蒂利亚国王的分歧。被穆斯林围困的塔里法基督徒成功地突破重围,马林军队发现自己被这两支军队以及由葡萄牙预备队组成的第三支军队包围了。

基督教联军获胜,苏丹被迫撤退到阿尔赫西拉斯,逃过敌方舰队的阻拦,来到非洲海岸的休达。马林人被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大大削弱了其盟友格拉纳达的纳斯里德王国的实力。尽管阿方索十一世在1350年围攻直布罗陀期间由于感染瘟疫去世,但控制海峡令在黑海特别是在卡法的热那亚商行,以及在佛兰德和英格兰港口之间开辟一条海上航线成为可能。商船航行的发展意味着放弃了速度更慢、价格更贵、风险更大的陆路运输。这一开放也有利于促进热那亚人在卡斯蒂利亚安居乐业,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

德国和巴伐利亚王朝

1313年,来自卢森堡王朝的亨利七世在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仅仅3年后去世,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再次引发了两派冲突。一派支持选举产生皇帝,另一派支持像法兰西、英格兰、卡斯蒂利亚或阿拉贡一样,采取世袭君主制。来自施瓦本公国(今瑞士境内)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腓特烈,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候选人。其弟利奥波德通过玩弄政治手段让他得以当选。哈布斯堡家族根植在施瓦本公国,势力雄厚。

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可以从7位选帝侯中获得4票,分别来自科隆大主教亨利、巴伐利亚和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一世、波西米亚国王亨利一世和萨克森-维滕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就像特里尔大主教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取摇摆选票一样,权势滔天的美因茨大主教皮埃尔·德阿斯佩尔引导其他选帝侯对以上这一候选人选择提出异议。

皇帝审判米兰叛乱分子细密画,绘于14世纪(国家档案馆,科布伦茨)。

卢森堡的亨利七世

卢森堡伯爵于1308年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随后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教皇克雷芒五世、法国扩张主义、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以及意大利城邦的劲敌。但丁在《神曲》中以阿里格的名义提及他,认为他必须将帝国权力归还给意大利。

然而,美因茨大主教和他的支持者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势均力敌的候选人。他们支持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一世、已故国王亨利七世之子,但他年龄仅17岁,经验不足。然后,他们考虑了另一位候选人,即出身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他在加梅尔斯多夫战役中击败了哈布斯堡家族腓特烈的贵族联盟,声望大涨。

巴伐利亚的路易拥有的领地有限,这没有成为他的劣势,反而为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贡献了一份力量。然而,这是在经历了一场长期内战——时代的标志——路易的哥哥、巴伐利亚和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一世加入了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敌对阵营,之后才突然有的。这场冲突是导致瑞士州联邦成立的主要根源,后者巩固了1291年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州缔结的永恒联盟条约。

劳彭之战(右侧,伯尔尼人)小彩画,由老迪堡·席林于15世纪下半叶绘制。

劳彭之战

1339年6月21日,伯尔尼市民击败了意图占领劳彭的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的军队。伯尔尼民兵在鲁道夫·冯·埃尔赫指挥下,并在弗里堡、纳沙泰尔和汝拉的军队的支持下,成功击退敌人的围攻。

为了阻止瑞士独立运动,哈布斯堡公爵利奥波德二世于1315年集结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他信心满满、胸有成竹,率兵来到埃格里湖附近的莫尔加藤,并于11月15日在此迎击1000名手持长戟的瑞士人。战斗开始不到两小时,利奥波德二世的骑兵要么被击倒在地,要么淹死湖中。利奥波德公爵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于这次远征准备不足,以及他对由小地主组成的这支步兵的轻视,低估了他们矢志捍卫自己土地和自由的决心。

即使神圣帝国内战不曾停止,哈布斯堡王朝败北瑞士也促进了巴伐利亚的路易的事业发展。于是,富有骑士精神、性格又冲动的哈布斯堡的腓特烈向他的对手提议采用对阵战一决胜负。因为根据古老的信仰,战斗的胜负是由上帝指示的,所以届时获胜一方将由上帝指定,戴上皇冠成为国王。巴伐利亚的路易接受了对手的提议,虽然他对此并没有抱太大的信心。

双方于1322年在米尔多夫小镇旁因河左岸的安普芬沼泽地开战。战斗持续了10多个小时。巴伐利亚的路易的同盟、霍亨索伦王朝的纽伦堡城主腓特烈四世从敌军后方进攻,为这场战斗定下胜局。哈布斯堡的腓特烈被俘。米尔多夫战役标志着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所采用的新的军事战术的胜利。

巴伐利亚的罗马人民的国王路易四世,对待战败的哈布斯堡的腓特烈礼遇有加,他曾和后者一起在维也纳学习并参加了许多骑士行动。路易四世统治时间很长(1314—1347年在位),哪怕因教皇若望二十二世的敌视,直到1328年他才正式被加冕为皇帝,但对于日耳曼地区来说,他在位期间播下了新时代的种子,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匈牙利和波兰

国王拉约什一世(1342—1382年在位)是安茹国王查理·罗贝尔和波兰皮亚斯特王朝的伊丽莎白之子,他在位期间巩固了安茹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权威。然而一件发生在匈牙利国土之外的事件让他束手束脚。

1345年,他的弟弟安德拉在意大利阿韦尔萨被暗杀,幕后黑手可能就是其弟媳那不勒斯乔安娜女王。拉约什要求继承其弟爵位,率领强军入侵并占领那不勒斯王国3年。这一举动引起了支持乔安娜的教皇、法兰西和卢森堡王朝的反对。为了避免爆发国际冲突,拉约什及时撤离,但家庭间的友谊纽带就此中断。

在那不勒斯一事之后,匈牙利国王决定采取务实的政治方针,特别是竭力为本国提供海上通道。这一行动无疑是他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遗产。因此,根据《扎达尔条约》(1358年),他将从威尼斯人手中夺取的达尔马提亚纳入自己的王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里都是匈牙利领土。拉约什一世继续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吞并了贝尔格莱德、保加利亚北部、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

最后,匈牙利国王将目光投向了由他的舅舅卡齐米日三世大帝(1333—1370年在位)统治的波兰。作为皮亚斯特王朝最后一位波兰统治者,卡齐米日三世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做好了为政治和谐而牺牲自己理想的准备。因此,他于1343年与条顿骑士团签署了《卡利什条约》,放弃了对波美拉尼亚和库尔姆(波兰语:海乌姆诺)的所有权,结束了双方的战争。库尔姆这座曾被条顿人殖民的城市,曾是德国人的聚居地。出于同样的务实精神,卡齐米日三世大帝放弃了西里西亚领土,作为交换,波西米亚的约翰放弃继承波兰王位。

卡齐米日三世与匈牙利王国签订了继承协议,首先是于1339年与查理·罗贝尔签订第二份《维谢格拉德协定》,然后于1355年签订《布达条约》,他的外甥拉约什一世由此成为他的继承人。该协议在为波兰向东南扩张做准备的同时,保留了波西米亚的独立和自由。1370年,卡齐米日三世驾崩,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至此,两个王国合并,直到1382年拉约什一世去世。

立陶宛人和条顿骑士团

“普鲁士之旅”(德语:Reise)自1337年风靡欧洲。普鲁士之旅是在暖冬进行的,那时温度还不算太低,沼泽地面被冻住了,因此可以在上面行走。伴随着百年战争而来的长期休战让西方贵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立陶宛边境处的普鲁士地区。

普鲁士之旅不仅仅具有宗教和娱乐性质,其本身也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条顿骑士团早在14世纪初就在马尔堡设立了总部,并在此安置了大量骑士从而凌驾于当地贵族之上。骑士团的大团长温里希·冯·克尼普罗德(1351—1382)从而吞并了从波美拉尼亚到爱沙尼亚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过向普鲁士贫瘠地区安置德国人,并建立新城镇,骑士团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同时,普鲁士之旅也伴随着捍卫基督教信仰的骑士行动,这主要是为了对抗立陶宛异教徒。双方都擅长游击战和破坏。当立陶宛人俘虏条顿骑士时,前者会将穿着盔甲的后者活活烧死;而骑士团这方也试图消灭立陶宛居民。骑士团的主要目标是征服萨莫吉提亚地区,特别是考那斯市,但他们足足花了100年才实现这一目标。这场可怕的斗争让立陶宛成为一个勇士民族。

威廉·退尔的传说

19世纪,瑞士联邦将威廉·退尔列为国家身份的象征。不过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否真实存在。据传这位传奇人物于14世纪初生活在乌里州比格伦小镇。由于他不服权威,帝国总督要求他用弩箭射中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威廉·退尔虽然射中了苹果但还是被捕,因为他透露如果他没有射中苹果而错杀了自己的儿子,那么第二箭他就会射向总督。威廉·退尔在被送往监狱的途中逃出来,然后给总督设下埋伏。据传,这一行为引发了瑞士各州爆发反对哈布斯堡统治的起义。威廉·退尔成为瑞士人民争取自由的象征,许多作品都以他为题材(下图:威廉·退尔在阿尔多夫的雕像)。

抽签选举

作为合法和防御性的联盟,联盟条约由瑞士联邦的三个创始州——下瓦尔登州、施维茨州和乌里州的代表签署。1891年,联邦确立该条约为瑞士的建国证明(施维茨联邦博物馆)。

条顿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和波罗的海沿岸

1291年,在十字军最后一个堡垒阿卡城陷落后,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和一部分脱离波兰统治的波美拉尼亚领土上建立了一个修道院国家。条顿骑士团修道院国的统治范围扩大至波罗的海地区。这个拥有主权、独立于神圣帝国和教皇的强大公国由骑士团大团长和一个类似元老院的机构进行管理,元老院由骑士团资历最深的成员组成。

1309年,勃兰登堡藩侯瓦尔德玛一世以10000马克的价格将但泽市卖给了条顿骑士团。这一割让再次挑起了与波兰的冲突。同年,骑士团当局将总部从威尼斯迁往马尔堡。根据《卡利什条约》(1343年),骑士团承认波兰公国的存在,以及它对波美拉尼亚的封建权力(占有、开发和年金等)。但在1346年,丹麦国王以19000马克的价格将爱沙尼亚公国卖给骑士团,由此引发了条顿骑士团和波兰立陶宛联军的战争。条顿骑士团随后控制了从但泽到塔林的整个波罗的海沿岸。1410年7月15日,在鲁塞尼亚和鞑靼雇佣军的支持下,波兰瓦迪斯瓦夫二世和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的联盟,在坦能堡战役中击溃了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容宁根的军团。骑士团的大多数领袖战死或被俘。波兰立陶宛联军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政治和军事统治权。

建于14世纪的特拉凯城堡,位于立陶宛大公国前首都对面的岛屿之上。

波罗的海人

生活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人民在中世纪经历了许多冲突。为了摆脱条顿骑士团的控制,普鲁士联邦由此成立。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不得不反抗在该地区统治了两个多世纪的日耳曼人。

立陶宛的伟大归功于格迪米纳斯大公(1316—1341年在位)。他开疆拓土、纵横捭阖,成为白鲁塞尼亚和小俄罗斯的统治者,其中小俄罗斯的边境一直延伸到维捷布斯克。立陶宛的扩张引发了它与所有邻国的冲突,波兰首当其冲。这些冲突在格迪米纳斯之子、自立为立陶宛皇帝的阿尔吉尔达斯(1330—1377)统治期间才得以平息。1352年,他签署了过渡性的和平协议,据此,俄罗斯南部被一分为二:沃里尼亚属于立陶宛,加利西亚属于波兰。

佩德罗一世时期的卡斯蒂利亚

法、英两国的敌对关系也影响着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由于教廷内部龃龉不合,阿维尼翁教皇对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一世常常持否定态度。对于教皇与卡斯蒂利亚君主不和,反而支持阿拉贡国王礼貌的佩德罗四世一事上,托莱多大主教吉尔·德阿尔伯诺斯负有主要责任。卡斯蒂利亚国王的私生活,尤其是与玛丽亚·德·帕迪拉私通——这并没有阻止她建立阿斯图迪略修道院并管理圣克莱女修会——助长了教皇对他的敌意。

恩里克二世和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的起源

特拉斯塔马拉的恩里克,阿方索十一世和其情妇莱昂诺尔·古兹曼所育九子之一,是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一世的死敌。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在两个佩德罗的战争背景下起步。

恩里克是诺雷尼亚伯国的继承人,这要归功于其父王的一位大臣,他对古兹曼家族忠心耿耿,帮助恩里克获得诺雷尼亚伯国(莱昂诺尔·古兹曼是莱昂国王阿方索十一世的曾孙女)。除此以外,恩里克父王还封他为加利西亚的特拉斯塔马拉伯爵,并授予他其他地区领土。因此,当阿方索十一世于1350年死于瘟疫时,恩里克已是一方巨头。合法王后葡萄牙的玛丽亚和她的儿子、王位继承人佩德罗一世对莱昂诺尔·古兹曼及其子女发动袭击,他们不得不逃亡。佩德罗和他母亲勾结,也可能是和他的老师胡安-阿尔方斯·德·阿尔布克尔克勾结,将恩里克的母亲斩首。恩里克随后与阿拉贡的佩德罗四世结盟,于是,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一世下令暗杀他麾下十几名亲属和扈从。在这场所谓的两个佩德罗战争,即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与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针锋相对期间,恩里克支持阿拉贡国王,与佩德罗一世兄弟阋墙。

特拉斯塔马拉的恩里克的加冕典礼,绘于15世纪下半叶的细密画,出自让·弗鲁瓦萨尔的《大事记》(大英图书馆,伦敦)。

在法兰西国王的影响下,教皇给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一世施加压力,让他娶法国王室的姻亲、波旁的布朗歇。与法兰西的紧张关系拉近了卡斯蒂利亚与英格兰和纳瓦拉两国的距离,纳瓦拉国王卡洛斯二世是法国国王爱争吵的路易十世的外孙,曾是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俘虏。但是,卡法两国国王针锋相对导致外交局面更加错综复杂,最终导致卡斯蒂利亚王室和阿拉贡王室之间关系恶化。

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一世从未原谅阿拉贡国王礼貌的佩德罗四世,后者在他镇压贵族叛乱期间袖手旁观。卡斯蒂利亚王朝的家族分支也是两人针锋相对的原因之一。但征服撒丁岛一事才是引发两国开战的罪魁祸首。

为了维护本国在地中海的利益,阿拉贡联合王国干预了当时两个海上强国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间的海上冲突。通过与威尼斯结盟,佩德罗四世事实上公开与热那亚为敌,而卡斯蒂利亚王国与热那亚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在热那亚海军上将贝内代托·扎卡里亚时期,热那亚曾协助卡斯蒂利亚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并创建了一支海军。热那亚人和阿拉贡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和反报复,虽然不是大规模的冲突,但却加剧了两个王室之间的对立。

卡斯蒂利亚的权力斗争

931年

卡斯蒂利亚的领主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统一卡斯蒂利亚领地,成为世袭伯国。

1230年

卡斯蒂利亚联合王国 圣费尔南多三世从其母亲那里继承卡斯蒂利亚国王王位,从他的父亲阿方索九世那里继承了莱昂国王王位。两国合并为卡斯蒂利亚王国。

1284年

与阿拉贡的冲突 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世之子桑乔篡夺莱昂王权,这王位原本属于得到阿拉贡王国支持的阿方索·德·拉塞尔达王子。

1356—1369年

两个佩德罗的战争 阿方索十一世逝世引发了残酷者佩德罗一世和礼貌的佩德罗四世的战争。

1369—1516年

特拉斯塔马拉的出现 特拉斯塔马拉王朝获得伊比利亚半岛实权,统治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纳瓦拉和那不勒斯。

1475—1479年

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卡斯蒂利亚的恩里克四世的女儿、特拉斯塔马拉的胡安娜一派和她姑妈伊莎贝尔(恩里克同父异母的妹妹)一派针锋相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随时可能爆发。1356年8月某个炎热的一天,当时加泰罗尼亚贵族弗朗西斯科·德·佩雷洛斯指挥的双桅战船袭击了加的斯港口对面的热那亚舰队,这一事件对当时的局势来说是火上浇油。前来视察金枪鱼捕捞的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一世(1350—1369年在位)极有可能目睹了这场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卡斯蒂利亚国王和弗朗西斯科·德·佩雷洛斯爆发争吵,据编年史家赫罗尼莫·苏里塔所言,这导致塞维利亚的加泰罗尼亚商人的货物被没收,也有其他消息称导致他们的货物被烧毁。

但真正利害攸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权。由于两国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主张,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两大强国之间的摩擦到了关键节点。骑士团的指挥、边境地区的放牧、国际联盟、毛里求斯王国政府的纷争、各自王室内部反对者对另一方的支持、热那亚对卡斯蒂利亚的支持,这一切——更不用说这两位君主难以相处的性格了——都导致了伊比利亚半岛两个王国之间关系的恶化,以及在1356年8月间战争一触即发的气氛。

两个佩德罗的战争

随后爆发的两个佩德罗战争影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而且,英法两国的利益也受到波及,这一战争也因此成为百年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政权的巩固使得采用军事手段,即陆地或海上的公开战争,成为解决欧洲大国博弈中新争端的有效方法。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之间的冲突也不例外。它只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复制了欧洲大陆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

所谓的两个佩德罗的战争也是两种不断发展的国家模式之间的冲突。阿拉贡王国,作为由经济发展红利联系的融合体,承载了城市精英从地中海贸易发展中获利的希望。至于卡斯蒂利亚王国,曾由阿方索十世建立的王室和贵族间的政治平衡出现波动。卡斯蒂利亚正在寻找销售羊毛的最佳方式,并努力建立国际联盟来促进落实这一目标。这两个王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社会团体的作用及其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于是,王权本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两个佩德罗之间的战争持续了13年,中间还间或发生了其他一些重大事件,如1359年巴塞罗那海军袭击、攻占塔拉索纳、围攻瓦朗斯、教皇尝试调解、法国雇佣兵公司参与、阿拉贡国王首席顾问伯纳特·卡布雷拉失宠并在1364年被处决等。直到1369年,停战与和平协议也伴随着冲突出现。1361年的特雷尔和平协议和1363年的萨贡托和平协议一样,都在双方开战之前暂时平息了战火。

两个王国动用了所有的人力和财力来投入这场战争。由于阿拉贡王国财政结构薄弱,无法维持多条战线的武器供给,阿拉贡被推到破产边缘。由于在动员方面不及卡斯蒂利亚,又陷入其他冲突(撒丁岛战争,为保卫海岸与热那亚私掠船或穆斯林海盗作战),阿拉贡王国被迫变卖财产,负债累累。

在卡斯蒂利亚,战争刺激佩德罗一世去消灭他眼中所有的政敌。在他谋杀的人中,不乏王国的重要人物。这一拨无情的报复将卡斯蒂利亚国王的某些对手推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特拉斯塔马拉的恩里克一边,并支持他登上王位。因此,对阿拉贡的战争逐渐演变成一场卡斯蒂利亚内战,敌对双方分别是佩德罗一世和特拉斯塔马拉伯爵的支持者。阿拉贡国王佩德罗四世支持特拉斯塔马拉的恩里克,认为后者最有能力结束这场让阿拉贡筋疲力尽的冲突。卡斯蒂利亚内战持续了整个14世纪60年代,直到特拉斯塔马拉的恩里克获胜,佩德罗一世阵亡才画上句号。

《死亡的胜利》

死亡之舞的主题在当时许多绘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15世纪壁画,作者不详(阿巴特利斯宫地区画廊,巴勒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