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前期政治
引言:天水朝的来历
陈寅恪先生在评价宋朝历史时曾说过:“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1为何将宋朝称为“天水一朝”?原来天水是赵姓公认的郡望,宋朝是由赵匡胤开创建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宋朝一经建立,就与“天水”连在了一起,被称作“天水朝”。
宋代文献追溯赵匡胤家族渊源时,曾追溯到中华人文初祖传说五帝中颛顼后人嬴姓的始祖伯益、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但是最后宋朝官修的《国史》和《会要》所载玉牒将赵氏远祖认定为西汉名臣赵广汉。这大致主要是因为赵广汉是西汉涿郡人,而赵匡胤家族也曾数代居住涿郡,彼此之间有一种地缘上的关联。
涿郡,是西汉初年设郡时的名称,唐代曾改称范阳,唐中期又称涿州,其治所在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看,赵匡胤家族的历史是从其高祖赵朓才开始有较确切记载的,即赵朓—赵珽—赵敬—赵弘殷。北宋建国后,分别追封他们为僖祖、顺祖、翼祖和宣祖。赵匡胤的高祖赵朓曾娶崔姓女子为妻,担任过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这三县都在涿县附近)县令。赵匡胤的曾祖为赵珽,娶桑氏女子为妻。曾任“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赵匡胤的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属于高级地方行政官员。赵敬娶平州刺史兼幽蓟垦田使者刘昌之女为妻。刘氏家族是河北保州保塞的官宦人家。大约在赵敬任“营、蓟、涿三州刺史”期间(或前后),又连连发生了更大的动荡——公元875年至885年,黄巢领导的六十余万人的暴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动乱中,赵家由世代居住的涿州迁到了千里之外的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这一次迁徙应该是在赵敬时发生的,因为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至此,赵家结束了在涿州的历史,转而开始定居于保州了。2
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园。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其后生两天子,为天下之母。定宗庙大计,其兆盖发于避雪之时。圣人之生,必有其符,信哉!3
与赵弘殷成亲的杜家“四娘子”,其实是长女,只是按当时兄弟姐妹可以一并排行的称谓习惯,生在三位哥哥之后的她,才被称为“四娘子”。 这位后来生育过宋太祖、太宗两位天子,成为宋朝开国母后的四娘子,在历史上的口碑一直很好。“舍居之婿”,任广所撰《书叙指南》卷三释曰:“舍居婿曰赘。”按当时的习俗,上门女婿分为“入舍婿”和“舍居婿”两种,前一种本人和子女都要改从女姓,后一种则不必改姓,唯需以一子继嗣女方,赵弘殷当属于后一种情况。4
这一记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可以对赵家的沦落程度,亦即赵匡胤“起家之低微”,有着极为直观的揭示;二是对赵匡胤之母杜氏在赵宋皇室中的地位及其在宋初政治当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也可以提供一个颇合乎逻辑的解释。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城东北的夹马营。 夹马营,位于河南洛阳东北,因宋太祖的缘故又被称为“香孩儿营”。宋人多处记载 “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宋真宗即位后,为了纪念宋太祖赵匡胤,把原为传舍的夹马营改建为应天寺,旋更名为发祥寺。
有史书说,在赵匡胤诞生前一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他每晚焚香,默默祈祷自语道:“某胡人,因乱为众人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5
赵弘殷给这个香孩儿起名叫赵匡胤。匡者,匡扶、保佑也;胤者,胤嗣,后代也。取这样一个名字,可谓煞费苦心。既望子成龙,又指望延续赵家香火。期望值不可谓不高。
12年后杜氏又生下她的第三个儿子匡义6,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匡胤和匡义孩童时代,正值中原战乱时期,特别是匡义出生期间,契丹政权与后晋发生战争,河南一带因遭到契丹的侵略而被破坏得满目疮痍。
有的笔记小说记载,杜氏把襁褓中的兄弟俩放在两个篮子里,挑在肩上出外流浪避乱,被一位名叫陈抟的大隐士遇见,他随即惊呼道:莫说乱世没有真龙天子,谁知真龙天子就在肩上挑着。然而传说不足信,匡胤、匡义兄弟俩年龄相差12岁,赵匡义出生的时候,赵匡胤已是翩翩少年,早已过了放在篮子里的年纪。
后汉乾祐元年(948),赵匡胤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赵匡胤投靠郭威军队不久,郭威导演了一出宫廷政变,从后汉小皇帝刘赟手中夺得政权,建立后周。后周的建立给饱受战乱之祸的人民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后周的两位君主在五代十三帝中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郭威一上台便改变了自后梁以来不重用文臣的局面,起用一批有才能的文人官僚,制定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郭威自己就曾说过:我是从下层成长起来的,十分了解人们的痛苦生活,在乱世中我做了皇帝,怎敢以天下奉养我一人,而去残害百姓呢?
为此,他的确比较注意节俭,戒除奢侈,因而他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3年,但中原社会开始渐渐得到恢复,人们开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郭威病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继承了帝位,柴荣即是周世宗,是一位在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开明皇帝。
他不但继承了郭威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而且开始改革和铲除五代时期的各种弊政,整顿军队和吏治,并着手进行统一中国的活动。赵匡胤投靠郭威,继而受到柴荣的赏识,使他亲身受到他们良好的政治素质的熏陶,这对他后来当皇帝,继续发扬光大他们未竟的事业,成为一代明君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到后周显德三年(956)仅用8年便拜定国军节度使,时年29岁,又经过3年升任中央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11年中就从一名应募小卒,升到一人之下的最高军事统帅。这种速度的升迁固然与当时特殊的时代给予赵匡胤创造的际遇分不开,但更主要的还是与他具有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干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