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文风鼎盛
印刷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和印刷工具。
原稿好理解,曹叡用楷书写就的《三字歌》便是。
等会让工匠们做的木质雕版,则是印版。
如今有印章,有石刻,稍微转变下思维,将印版制造出来并不难。
六个制印的匠人都是老手艺人,只听曹叡那么一说,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到底,其实和制作印章差不多。无非是阴刻改阳刻,金银玉铜改成木料,常用的篆书或者鸟虫书改成楷书。
承印物就是纸张,不过如今纸张价格还是有些小贵,大多数人承担不起。想大规模刊印纸质书籍,还需要把纸的价格打下去。
九块九还包邮,家人们才会选择上车。七十九……
纸张之事曹叡心中已有算计,得到了雒阳稳定下来后,才有功夫慢慢改进造纸术。
雒阳城里工匠多,人多力量大,办起事来才有效率。曾经的西京长安,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变得死气沉沉。
印刷工具也好解决,印刷印刷,刷就是指的大毛刷。墨汁涂在印版之上,再把纸张覆盖上去,拿个大毛刷子来回刷几次,印刷就完成了。
整个印刷工序,唯一的难点在于墨汁的调配。
如今墨以松烟墨为主,曹叡那才华横溢的三叔,就曾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只是成品松烟墨是墨锭,用墨前在砚台中添加些许清水,再用墨锭研磨,才能作出用于书写的墨汁。
印刷用墨无须做成墨锭,但是要做成什么样子,曹叡也不清楚。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是有本天工开物在身边,就没这样的烦恼了。
制墨的匠人听完曹叡的要求,有些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做。
好在时间还算宽裕,可以慢慢想。
曹真见曹叡面露难色,走出来宽慰道:“好侄儿,且勿忧心,为叔多给你找些制墨的匠人来,不就能成了?”
“多谢叔父了。”
“一家人何须言谢,走,厨房已经备好了饭食,先去用膳。一路车马劳顿,用完膳再好生歇息一晚,明日再想这些事。”
雕版的制作看着简单,实则有些难度。匠人们阴刻习惯了,总是会不自觉的使用阴刻的技法。一处出错,整块板都会受到影响。
直到第三日上午,试错了数十次,合格的印版被工匠做了出来。
曹叡拿着一块印版放在眼前端详,看样子还不错。但印出来效果如何,还得接受实践的考验。
墨汁还没研制出来,曹叡却等不及了,说道:“阿惠,先不等墨汁了,你来帮我研磨,先印两张看看效果如何。”
“好嘞。”司马师非常积极,若是能成,以后就不用拿着笨重的竹简了。
司马师研墨的时候,曹叡用毛刷在印版上刷了两道清水。待雕版吸水湿润后,再用毛刷蘸取墨汁均匀涂在版面上。
曹叡的动作非常小心,生怕凹处有墨汁积聚。
做完这一切,司马师将准备好的白纸递给曹叡。后者将白纸铺在印版上,用干净的刷子轻刷纸背。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曹叡将白纸揭下,平铺在桌案上。顿时所有人都挤了上去,想看看效果如何。
郑称年纪最大,而且还是曹叡之师,第一个将白纸拿在了手中。
“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语气非常激动。不过他也发现了异常之处,问道:“公子,上面的小点和小圈可是作句读之用?”
曹叡回答道:“夫子说的不错,点为读,圈为句,如此简单明了,夫子以为如何。”
“甚好。”郑称感叹道:“能见证文道之昌盛,虽死可矣。”
曹真、司马师等人一一传阅,虽然没有郑称那样虽死可矣的感悟,却也赞叹不已。只用毛刷轻轻刷几下,一二百字便跃然于纸上,还不比手写的差。
手动研磨的墨汁,印刷出来的效果有点出乎曹叡意料。但磨出来的那点墨根本不够用,两刷子就没了,还是得要改进。
有了曹真介入,附近几个县制墨的工匠陆陆续续被送到长安,研制出合格的印刷用墨,指日可待。
曹叡依照承诺,重赏了六个制作出雕版的匠人。将他们继续留在幕府后院,为他制作雕版。
他打算刊印四本书,作为献给曹丕的礼物。
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学作为学习的起点,不可谓不重要。九百来个字的《三字歌》不足以成一书,曹叡打算将其与《百家姓》和《千字文》合订在一起。
称《三百千》。
百家姓成书于宋代,故而以赵开头。经曹叡删改过的百家姓,则是以魏开头。
魏曹刘卞,甄杨郑王。
第二本准备刊印三曹诗选,送礼就要送到心坎上。以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的诗赋为主,叔父曹植的诗赋选取几篇代表性的即可。
剩下两本分别刊印《易》和《春秋》,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学术书籍,无论如何都不能落下。
本来打算五经刊印齐全的,但是字数太多,时间不够,毕竟撰写原稿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和郑称商讨过后,才定下《易》和《春秋》。
四本书的字数也不少,六个匠人不太够用,只能托曹真再去多找些过来。
曹真一口应下,又派人去搜罗制印的匠人。
等待匠人期间,曹叡着手准备四本书的原稿。《三百千》和《三曹诗选》,曹叡打算自己写。
前者是自己编撰的,经由自己之手刊印出来更有成就感。后者是做为后辈子侄的一番心意,不能假手于人。
撰写《易》和《春秋》原稿的工作,他准备交给夫子郑称。
“夫子,我打算趁这段时间,在三辅之地走走,二经的原稿只能拜托您了。”
郑称没有推辞,也没有问曹叡为什么还要出去走,直接应了下来。“乐意之至,只是公子出去游历,还需多加小心。”
“多谢夫子关心,叡就在附近转转,不会走太远。”
在长安城里,曹叡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只需和曹真说一声,后者就会立马差人去办。
没几天时间,曹真就把曹家父子几人的诗赋都搜罗了过来,送到了曹叡桌案前。
曹叡花了几天时间抄录和核对,确认手稿无误后,全部交给了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