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所谓“改变” 指的是“习惯的改变”
正是因为过去的我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所以今日的我才成为“改变自身”的专家
当我奋笔疾书时,已经跨过知天命的门槛。无论是高中时代,还是眼下的生活,我都一直带着“想要改变”的想法度日。当然,高中时代的我“想要改变”的事情与现在的我“想要改变”的事情相比,自然是不同的。但是,“想要改变”的心情却是始终如一的。
在高中时代,我最大的愿望是“想要变得幸福”。那个时候,我觉得深受女孩子的欢迎是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我还时常怀揣着“要是能考上这所大学就酷毙了!”的想法,梦想着能进入心仪的大学。
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太过于缩手缩脚,和女孩子搭话的时候会紧张不已。并且我学习能力并不强,因此,考上心仪的那所大学最终也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上了大学之后,我为自己描绘了一个很大的梦想——“想要成功”。但是我的学历并不高,性格又如温吞水般,总是一副呆呆的样子,全然看不出半点有才干的样子。我身边总有一些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人,或者像相声演员那般擅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人。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因为我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所以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我不但没能进入一直憧憬的公司,而且即使想方设法地进入了一家公司,也因为表现平庸而每天面临着被斥责的情况。
虽然我很清楚想要成功就必须付诸行动,但是由于过于恐惧和畏缩,始终迈不出第一步……虽然我想结交很多朋友,但是由于过分胆怯的性格,始终无法与他人变得亲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原来的我就是如此的不堪。不对,正是因为过去的我处于这种状态,所以“想要改变”的意志才会远远地超过他人。
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在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摸索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想要改变的目标。时至今日,我终于成了自我改变领域的专家,能够对“想要改变自己”的人进行指导。
在这本书中,我想介绍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一直苦于“不能改变”的我是如何努力学习和亲身实践的;二是给众多“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提供建议。在这本书中,我想尽可能地为苦于“想要改变却无法改变”的人介绍通俗易懂、简单便捷的诀窍。
改变自身即为改变习惯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产生‘想要改变’的念头呢?”
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回答:“当我梦到那所会让我产生‘能考上这所大学简直酷毙了!’想法的大学时,我会想要改变自己。”当时的我特别渴望能够考入像早稻田大学或者庆应义塾大学这类外界评价很高的学校。
但是这种评价很高的大学所要求的“偏差值”[1]很高,所以学生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去学习。但是当时的我不仅不擅长学习,而且学习的时候也心不在焉。
另外,我还曾梦想着自己步入社会后,能够成为一名培训老师(即我现在的职业),在众多听众面前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那时候的我对“公开场合讲话”这件事情充满了恐惧。
坦率地说,当时的我确实想要变得“引人注目”,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一旦引人注目的话,一定被大家嫌弃”。后来我意外地发现和我的想法相同的人很多。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明明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却“做不到”。每当这个时候,难道你不想改变如此窝囊的自己吗?
另外,在你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明明想要戒掉,但是却戒不掉”的事情呢?
比如,我曾经因为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最后导致自己的体重与学生时代相比整整增加了23千克!当我如此肥胖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自己过于肥胖”的事实,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再这么吃下去了”!尽管如此,最终的结果还是过度饮食。
在那之后,我使用了一种即将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在4个半月的时间内,成功地减掉24千克(从75千克减到了51千克)!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产生“想要改变”的念头,但是当我们认真观察总结最终结果的时候,会发现如同我刚刚讲述的那般,无外乎是以下这两种情况:
明明想要做(什么),但是却做不到;
明明想要戒掉(什么),但是却戒不掉。
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如果“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情”变得“能够做到”了,那么会怎么样?
如果“无论如何都戒不掉的事情”变得“能够戒掉”了,那么会怎么样?
想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你的人生一定能够从狭窄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吧?
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本书的主旨——“养成好习惯”。在本书中,我会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你改掉那些令你堕落的“不良习惯”,而且还能帮助你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改变人生的两大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当我们提到“养成习惯”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后开始学习”“要做到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想必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想要养成诸如此类“良好习惯”的想法。也有很多人会出现改正某些“不良习惯”的念头,比如“戒掉吃巧克力的习惯”。
上面所提及的这些事情都可以被称为“行为习惯”。在本书中,我会为大家介绍可以用来改善这些“行为习惯”的思维方法和具体办法。
但是,本书的内容绝不只是如此。我还努力研究了使人做出某种行为的部分“习惯”,并期待大家能够对这些“习惯”做出改变。
这些所谓的“习惯”,其实就是脑海中的习惯,也被称作“思维习惯”。
虽然这部分内容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论述,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脑海中思考的很多事情已经转换为我们的某种习惯。比如,悲观的人会在自己的思维中构建一种“倾向于思考悲伤的事情”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就像每天早晨刷牙那般平常、自然而然地运作。
“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示例如图1所示。
肉眼可见的行为其实是脑海中肉眼不可见的想法显现出来的结果。因此,与改变“行为习惯”相比,改变“思维习惯”更能使人发生变化。
图1 “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在本书中,关于“行为习惯”自然会进行论述。除此之外,我还将着力于阐明隐藏在这背后的“思维习惯”,以及能够改变这种“思维习惯”的技巧。
总而言之,本书就是向大家传授养成习惯的技巧。而养成这些习惯恰恰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这些技巧对于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因而我渴望这本书能够陪伴在更多人的左右。为此,我竭尽全力地把这本书打造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的“行动指南”。我相信,无论是那些想在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高考中展现实力的高中生,还是那些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商务人士,抑或是学校里的老师或者正处于抚养孩子期间的父母,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相应的知识。
为此,本书所列举的示例大部分取材于我在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的亲身经历。另外,在论述过程中,我没有使用与大脑相关的生理学或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目的就是让学生或者那些不擅长读书的人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当遇到一些文字难以让大家理解时,我特意设计了插图和表格,以帮助大家理解相关内容。
虽然通俗易懂,但本书绝不是一本浅薄无用的“废品”。虽然也有一些稍微生涩难懂的内容,但本书扎扎实实地将那些基本的、本质上的要素包含在内,而这些要素对于“改变”而言,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我全力以赴地让本书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对大家有益的“伙伴”。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将其随身携带,置于手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最后,衷心地期待大家能够灵活地使用这本书,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1] 偏差值是日本对于学生智能、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值。其计算公式是[(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标准差]×10+50=偏差值。由于日本是春季招生,所以在每年的冬季进行全国高中毕业生统一考试,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常常是以这次考试的标准偏差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常常是唯一标准。——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