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自信:你的关注点,孩子的闪亮点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而0~3岁这一阶段,正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

自信心是孩子成功和成才的基本条件,拥有自信心可以让孩子不畏困难、积极尝试挑战自己,以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别让孩子把“我不行”挂在嘴上

许多家长都发现,孩子常常会把“我不会”“我不行”“妈妈,还是你来做吧”这些话挂在嘴边,一点儿自信也没有。有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尚好,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事事退缩。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

欢欢刚上幼儿园,长得可爱,也很招人喜欢,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欢欢平时在家里唱歌唱得挺好的,但在幼儿园却不敢当众唱歌,总是推说:“我不会。”老师经常向欢欢妈妈反映这一点。欢欢妈妈也注意到了,就经常鼓励孩子,但是效果很差。

有一次过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家商议后决定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先是爷爷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接着爸爸妈妈合唱了一首歌。轮到欢欢时,她一改平时活跃的样子,低头不语,借口去小便,小便回来后又说眼睛不舒服,反正就是找各种理由推托不表演。

欢欢不只是不敢当众表演,平时教她自己穿衣服,她也一直说“我不会”。好不容易自己会穿衣服了,妈妈又教她穿鞋,可是教完以后她还是说:“我不会,我不会。”真拿她没办法。

有的孩子会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到害怕。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小朋友做手工或绘画的时候,他总是躲在后面不动手,看着别的孩子玩;在家里,家长让他做什么,他都会说“我不会”。

还有的孩子只肯在家人面前表现,一旦到了外人面前便什么都不敢了;有的孩子平时在家人面前唱歌、背诗、数数都挺好的,家里来客人了就会躲起来。

不自信是一种消极情绪。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某方面不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很可能让他对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失去信心,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落伍了。

不过,孩子的不自信是可以改变的,家长在发现问题后,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纠正孩子不自信的行为前,家长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根本原因,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自信心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如果家长平时只容得下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而对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总是严厉苛责,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强迫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要做好才行,一旦做不好,自责、自卑心理便会产生。

个别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能力较弱,如记忆力不好,其他同学一下子就能记住的东西,他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记住,由此常常被同学嘲笑;有的孩子不敢跟别的小朋友玩,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还有的孩子肢体协调能力差,上体育课和舞蹈课时动作总是做不标准,自己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失落……这样,他们在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面前常常会自愧不如,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很明显,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自卑心理会逐渐消失,但是,更多的孩子如果不对其自卑心理加以改善,对他的危害是很大的。

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自卑的苗头就要及早帮他调整,帮他树立自信。

[情感引导]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

3岁的孩子虽然小,但是也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如果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并且尊重他,他做事情时就会比较有自信。比如,孩子做事时,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他;发现孩子进步时,多给予他言语上的肯定和鼓励。此外,还可以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这样,孩子做事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反之,父母总对孩子投来怀疑的目光,孩子就会自卑。

2.帮孩子驱逐失败的阴影

3岁孩子做事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所以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所以,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及时驱逐心里的阴影,进而克服自卑。

比如,孩子没搭好积木,这时家长不应该嘲笑他笨——要知道,小小的失败已经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如果家长再嘲笑他,他的自信心就会跌到谷底。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没搭好。比如,是不是搭建得太高了,稳定性不好等,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这次失败的经历就不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反而会让他从中学到做事情的正确方法。

3.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3岁孩子有很多技能都不具备,有些事情做不好很正常。因此,家长应该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要求孩子把一切事情都做好。

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确实取得了进步,家长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果孩子做不好,家长也要多关心和安慰,帮助他找出原因,让他慢慢掌握正确的思考和做事的方法。当孩子的能力一步步提高时,他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家长的信任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情商专家分析说,家长信任孩子的能力,就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让他的能力和品质得以发展,从而积聚自信,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幼儿园放学时,乐乐带回来一朵小红花,妈妈看见了,问:“这朵小红花是谁的?”乐乐说:“是我的。”妈妈问:“谁给你的?”“老师。”乐乐答道。

“是因为你表现得好,老师才给你的吗?”“是。”乐乐有些不自信地看着妈妈。

妈妈看了看乐乐,觉得他有些紧张,就故意装作漫不经心地说:“是吗?你不是把其他小朋友的小红花拿回来了吧?”

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大声喊道:“不是!”

面对乐乐的反应,妈妈有点儿不知所措,急忙解释说:“妈妈不是不相信你,妈妈就是问问。”

但是很明显,乐乐还是很不高兴。幸亏爸爸在旁边打圆场说:“接乐乐时,王老师说我们乐乐最近表现得特别好,就奖励了一朵小红花,爸爸妈妈真替你高兴。”乐乐的脸上这才有了笑容。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当自己被充分信任时,浑身上下会充满力量和自信,也有很强的动力去做任何事。其实,孩子也是这样,他是通过大人的反馈来认识、了解自己的。

0~3岁的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最依赖的人也是父母。所以,孩子特别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说:“千万不要取笑孩子的野心,对孩子来说,这种取笑是极具杀伤力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会不经意间嘲笑孩子。比如,经常会对孩子说:“小孩子不懂事,别瞎掺和。”“你懂什么?”“不用试了,那样肯定不行!”

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馈是自己值得信任、是自己有能力,那么他就会唤醒自己内在的力量去发展这样的能力。时间久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自信心也会提升。

[情感引导]

1.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觉得0~3岁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做,就算做也做不好,所以干脆包办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

要知道,包办代替也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父母要改变这种观念,只要是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要支持孩子去做。孩子做得不好也很正常,关键问题是要树立孩子动手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爬台阶的时候,有时候可能爬两个台阶就习惯性地伸手让家长拉他。这时候,家长可以延迟一下,鼓励孩子说:“妈妈相信你,你再试试看。”这样孩子受到鼓舞,就会自己再向上爬。如果怕孩子摔倒,父母可以跟在孩子身后,随时保护他。

2.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许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而且比的时候还特别不公平。比如,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其实,家长的这种表现,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爸爸妈妈不信任我”“我在爸爸妈妈眼里不够优秀”,孩子的这种消极想法会造成亲子沟通的困难。

要知道,孩子优秀与否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成长来衡量,而不是通过与他人比较得出的。

3.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习自己大小便,但是尝试几次后发现孩子还是学不会,家长就觉得是因为孩子小,长大后自然就会了,所以就放弃了继续教孩子。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犯了只从自身角度看问题的错误。

如果换成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想到孩子虽然小,但是认识新事物、学习新本领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一次学不会可以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可以学三次——有时候不是孩子怕麻烦,而是家长怕麻烦。

家长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的收获一定非常大。

▲自尊这件大事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而且别看3岁的孩子年龄小,可是在面子问题上往往并不含糊。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以免孩子难堪、气愤,这样才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洋洋妈妈去幼儿园开家长会时,非常生气。因为班主任说洋洋在吃饭时,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总是用勺子把饭菜舀出来撒在餐桌上。

开完家长会后,洋洋妈妈在跟其他家长交流的时候,就随口批评了洋洋几句。没想到,在旁边站着的洋洋一下子就恼了,大声嚷道:“你怎么老是说我?”洋洋妈妈一下子愣住了。

吃过晚饭后,洋洋在桌子上玩橡皮泥,妈妈让他捏一个“胡萝卜”出来,这可是中午教过他的。可是洋洋捏了半天也没捏出来,妈妈忍不住说:“这孩子真是笨。”

洋洋听了后,把橡皮泥摔在桌子上,喊道:“我不捏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3岁的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己或者别人说他两句没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需要得到尊重。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心理支撑,是孩子自信的基础,也是孩子与人成功交往的前提。

在孩子犯错误时,许多家长会当众批评他。其实,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而不敢反抗,但他并不会真的心服口服。原因在于,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家长当众批评他,尤其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批评他,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家长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胆小害怕,家长就说:“你这个胆小鬼!”孩子不愿意跟人分享,家长就指责他:“你怎么这么小气。”久而久之,再优秀的孩子也会在这种指责中挫伤自尊心,失去自信。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需要家长精心呵护。

[情感引导]

1.少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给他一些自由,要尽量尊重他的意愿,减少对他的干预,不要用说教、命令的口气对他说话,而要时刻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

比如,孩子还没吃完饭就开始玩橡皮泥,这时候家长不要说:“你总是不好好吃饭,你看人家壮壮吃饭多乖,怪不得你没人家长得高。”虽然这句话没有恶意,可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伤害。

家长要换一种口气对孩子说:“宝贝,好好地把饭吃完,妈妈陪你一起捏橡皮泥,好吗?”孩子受到了尊重,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建议。

2.要让孩子明白被拒绝不等于没面子

许多时候,家长阻止孩子独自做事,孩子也会觉得没面子。这时家长就要让他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目前还不能自己做,有的甚至比较危险。比如,孩子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倒热水、插插座、过马路……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不听话非要自己去做,家长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一定要有耐心,语言要温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家长还可以借助一些事实或图片,来说明有些事情在他这个年龄不能独自去做。

3.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家长切记,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孩子。

孩子犯了错,家长可以批评,但是一定要单独跟孩子说,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甚至翻出孩子之前做错的事,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你的孩子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似乎是许多家长的通病。

“你儿子说话真早,不像我家闺女,2岁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

“你家孩子都会背唐诗了,我家孩子还什么都不会呢!”

家长总是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其他孩子的长处比,孩子就很容易因此丧失自信。

军军和小杰是同一楼层的邻居,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同学。军军记忆力比较好,各种车、动物、花,只要给他看过图片都能说出名称来,老师和父母也经常夸他。

小杰就不同了,老师教什么,说几遍他也记不住。他的注意力似乎不在学习上,特别喜欢玩滑板车,玩得特别好。军军在这方面就不行,他胆子比较小,妈妈让他练习滑板车,他一直不敢。

小杰妈妈经常拿军军和小杰做对比。有一次,小杰在家里玩滑板车,妈妈又开始念叨:“你就知道玩滑板车,滑板车玩得再好有什么用啊,你看看人家军军,都认识好多图片了,听说最近还能背诗了。”

“我讨厌军军!”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杰把滑板车一扔,生气地走开了。现在,小杰总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学习越来越差,对滑板车也没了兴趣,整天没精打采的。

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而竞争就是要跟人比,所以很多家长经常督促孩子要上进。

不可否认,适当去比确实有助于孩子上进,但是盲目去比,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孩子是敏感的,也有很强的观察力,有时候即使家长没有拿他跟别人比,他也会不自觉地跟别人比。这时候,家长再拿他跟别人比,他会觉得“我不行”“我不如别人”“妈妈不喜欢我”。孩子接收了这样的信息,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挫败感。

所以,家长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一味地抱怨孩子不够好。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到终点谁也不能定输赢。

[情感引导]

1.不去比较,但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许多家长在拿孩子做比较时,其实并不公平,因为很多时候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短处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比如说:“你踢球踢得好有什么用,又不会做数学。”这样的比较其实没什么意义。

还有的家长在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时,喜欢将对方的水平过度拔高,目的虽然是想鞭策自己的孩子也要进步,但这样做并不可取,因为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在否定自己,不喜欢自己了。

但这并不是说,家长不能指出孩子的不足。正确的做法是,不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但是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掉不好的习惯。比如,家长可以说:“你看聪聪吃饭的时候不乱跑,咱们也向他学习,好不好?”

2.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家长即使拿孩子跟他人做比较,也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可以换个方式说:“乐乐能数到50了,现在你能数到30,这没关系,只要你多练习,每天都和妈妈一起数上三遍就可以数到50,甚至能数到100。”

这样把别的小朋友已经达到的目标,作为自己孩子要超越的目标,并且把超越的方法告诉孩子。孩子自然愿意照做,并去达到甚至超越目标。

3.让孩子跟自己比

其实,聪明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跟自己比。比如,孩子一开始只能认识10种动物,隔了三天又认识了5种动物,这就是进步,家长应该给予鼓励。

家长还可以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比较,说:“你看你平时跟小朋友打招呼挺有礼貌的,但是见到大人却不会认真打招呼。如果能在见到大人跟见到小朋友时一样礼貌,那就太好了。”

4.承认孩子间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一旦看到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有差异时,不要着急批评孩子,因为差异不代表差距。

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差异,很可能是其个性形成的开始。这样的差异其实是需要家长来保护的,家长要根据这种差异来因材施教对他进行教育。

▲赏识教育才是王道

0~3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小,对自我认识还不够清晰,所以他人对他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家长经常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鼓励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苛责。

琳琳今年3岁了,但让妈妈头疼的是,她学什么都比别的孩子慢。

琳琳上了幼儿园后,父母对她能做什么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这天,她拿回来一张贴了小红花的涂鸦作品。

看到琳琳拿回来的作品,妈妈非常吃惊,赶忙问道:“这是你亲手做的吗?”琳琳特别自豪地说:“是啊!”声音也比平时大了许多。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对琳琳说道:“琳琳真棒!妈妈为你骄傲。”

听到妈妈这么说,琳琳高兴极了,说:“老师也夸我了。”

听了孩子的话,妈妈的眼圈都红了,她没想到老师和自己的表扬能让孩子这么自豪,这么激动。她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多用赏识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多给孩子鼓励。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特别缺乏自信,平时做什么都不敢去做,回答大人的问题,声音也小得像蚊子一样。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许多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击、批评他。比如,说他扫地不干净,瞎捣乱;出去玩回来不洗手,不讲卫生;见人不打招呼,不懂礼貌。

家长总是这样数落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慢慢就会越来越自卑。

中国人一向讲究谦虚,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不好意思夸自己的孩子,总习惯夸别人家的孩子,说:“你看你家孩子多听话,不像我家孩子这么淘气,真让我头疼死了!”“哪里,我家孩子也是不让人省心。”

家长虽然说的是客套话,但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导致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长此以往,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十分不利。

其实,孩子特别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赏识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与生俱来的自卑,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孩子只有从心底里认可自己,有自信,才有面对任何困难的底气。

[情感引导]

1.找准赏识孩子的时机

家长赏识孩子,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可以在他努力克服困难时赏识他,让他勇敢面对;也可以在孩子获得成功后给他赞美,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2.尊重孩子的选择也是一种赏识

有些家庭搞“一言堂”,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做决定,不会考虑孩子的意见。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方面会表现得特别顺从,另一方面也会特别自卑。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问题不大,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也是赏识孩子的一种方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棒,得到了肯定。

3.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来的,但是点滴的小事还是可以做好。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的小事中寻找可以赞赏孩子的事情,让孩子随时觉得自己是可爱的。比如,1岁多的孩子坐在桌子旁边吃了一碗饭,没有像往常一样乱跑,家长就可以针对这件小事赞赏孩子。

赞赏孩子的事情越小、越具体,孩子对怎样做是好行为就会理解得越清楚,也会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4.赏识孩子要有原则

虽然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是家长赏识孩子也要有原则。

赞美和赏识不是无条件的,对于此时的孩子来说,如果无条件给予他太多的赞美,他会在赞美中飘飘然,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这样,一旦没有了家长的赞美,他就会不知所措。

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时再赞美,免得孩子因此而骄傲。

▲先制定一个“小目标”

鼓励和赏识虽然听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赏识是对孩子的优点、成果进行赞赏,虽然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过多的赞赏却容易让孩子骄傲。而鼓励则不一样,它肯定的是孩子取得成果的过程——家长肯定了孩子的点滴进步,可以引导孩子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周末的早晨,妈妈带浩浩和他表姐媛媛一起去户外锻炼身体。

妈妈跑步,浩浩和表姐一人骑着一辆儿童自行车。看到媛媛骑车骑得特别好,妈妈就高兴地说:“媛媛骑车骑得真棒!”然后搂着媛媛,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

媛媛受到表扬,特别高兴。

这时,妈妈看到了浩浩渴望的眼神。浩浩平时不太爱说话,骑车时胆子也小,而且不会拐弯。但是今天他在表姐的鼓励下,勇敢地骑上了车,刚才还一连拐了两个弯也没有胆怯。

妈妈说:“妈妈刚才都看见了,浩浩今天最棒了,一连拐了两个弯,进步特别大。来,让妈妈也抱抱你。”

听到妈妈这么说,浩浩几乎是跑过来扑进妈妈怀里的,显得开心极了。

一早上的锻炼,浩浩始终特别开心,看来是妈妈的表扬起了作用。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赫洛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孩子分成四个小组:命令组、赞赏组、斥责组和忽视组,然后让他们连续三天做算术。

第一天,各组的分数大致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组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组的成绩却逐渐落后。

赫洛克据此认为,之所以各组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别,就在于被赞美的孩子觉得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自信心爆棚,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努力的愿望也会更强烈。

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哪怕孩子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家长也应该加以肯定。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鼓励的手势,都能让孩子高兴一整天。而且,家长给予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

鼓励代表着理解孩子,特别是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家长要多注意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情感引导]

1.再小的事情也值得肯定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家长不要对其期望太高,有时候,孩子做事情并不能很快看到效果。

这时家长要耐心对待,哪怕孩子还没把这件事做完,经过家长的鼓励,孩子的意志力会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取得较好的结果。

2.分内的事情做好了也应该称赞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是分内事,也有许多成年人做不好,更何况是孩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做好了一件小事后,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表扬。比如,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喝水的时候没有到处洒,捡起地上的纸屑扔到垃圾桶……

3.用“小目标”引导孩子

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小目标”。比如,第一天的目标是从1数到3,第二天的目标是从1数到5,第三天的目标是从1数到10,如果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奖励。

当然,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符合他的年龄和能力。让孩子数数很适合2~3岁的孩子,如果孩子说话都不利索,还要求孩子数数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你的关注点,孩子的闪亮点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感兴趣并且做得好的事情要多夸奖,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进一步讲,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引导,那么孩子将来极有可能会取得相当的成功。

妈妈无意间发现女儿妮妮有跳舞的天赋。

那一天,邻居家的天天来找妮妮玩,当时,妈妈给他们放了跳舞的视频。天天乖乖地坐在沙发上看,妮妮却跟着视频跳起了舞,而且跳得有模有样,妈妈感到特别惊讶。

因为他们夫妻在跳舞方面并没有特长,也没有请过专业老师指点过妮妮学习舞蹈,妮妮能够跳出这样的水平,靠的是自身的天赋。

看到妮妮跳舞跳得好,妈妈对其大加赞赏,并且还把妮妮跳舞好的事情告诉了老师。这样一来,原本在幼儿园里不敢当众表演的妮妮,在老师的鼓励下,给班级里的小朋友表演了舞蹈,收获了掌声。

有了妈妈和老师的鼓励,妮妮跳舞的热情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自信。

其实,细心一点儿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有某些方面的能力欠缺,其他方面可能就会比别人强,而这就是孩子的天赋所在。

比如,有的孩子虽然背诵诗词不行,却对音乐非常敏感,听过几次歌以后自己就能唱出来。这说明孩子在音乐上面有天分,家长应该肯定并赞美他的歌唱得好听。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一下子被点燃,哪怕一开始背不下来诗词,但因为有了自信,就可能在记住歌词的同时也记住了诗词。

所以,家长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好坏上,还应该多留心孩子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长,并予以正确引导,让其受益终生。

[情感引导]

1.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这些兴趣爱好正是孩子热爱生活的表现。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是积极向上的,家长就要多鼓励。

比如,孩子喜欢养小动物,说明他特别有爱心,家长要给予肯定;孩子喜欢搭积木,说明他对建筑感兴趣,家长也要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喜欢搜集汽车模型,说明他对汽车制造感兴趣,家长可以鼓励他多观察汽车的结构。

2.欣赏孩子的特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孩子也不例外。比如,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是观察力特别强,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这就是孩子的某种特长所在。

家长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最好是直接告诉孩子:“你特别细心,能观察到很多小朋友注意不到的细节,爸爸妈妈为你高兴。”而且,家长还要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细节说出来,这样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3.欣赏孩子的能力

除了欣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外,也要多肯定孩子的能力。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能力可能很有限,但是只要孩子具备了他那个年龄段所具备的优秀能力,就值得肯定。

比如,孩子1岁多时说话已经很清楚了,这说明孩子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要对孩子的这种能力给予肯定。

此外,也要肯定孩子做事过程中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孩子有了收拾玩具的愿望,不管收拾得如何,家长要这样对孩子说:“宝贝真勤快,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这就肯定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这时候再教给孩子收纳的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