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土生成“神敕”
一 国土生成“神敕”
东西方创世神话的一个明显差别是,在西方神话中,神创造宇宙天地和人类万物,神具有无上威力,众神与人类不亲近,不但不为人民服务,还会祸害人类,引起人的恐惧和不安,人类要取悦神、讨好神和祭拜神。而在东方神话中,神创造了世界,养育了人类,为人类可以大公无私牺牲一切。比如中国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这位大神死后尸身化为高山、河川和各种生物,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盘古因为造福人类,而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
由于这个差别,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历史观。冈田英弘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在欧洲,从希罗多德的时代开始,历史指的是人类的傲慢惹怒众神,最后招致毁灭的过程。而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既没有宙斯也没有阿拉,中国有的是“天”。天的意志为“天命”,历代帝王竭力证明自己是承袭天命,历史记录的是皇帝如何证明自己为“天命”所垂青,又是如何最终被“天命”所抛弃。
(一)始祖神登场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是高天原“神世七代”的第七代神,也是最晚产生的一对兄妹神。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两神名字中的“伊邪那”的意思有邀请、引诱或交合,其后冠上“岐”和“美”是指男性和女性,也就是说这两尊神并没有真实姓名,姑且称为“帅哥美女”,或诱惑男、诱惑女。伊邪那岐是男神,是孕育国土和自然神的天空父神。而伊邪那美是女神,她不仅孕育国土和自然神,同时也是掌管黄泉国的大地母神,她和伊邪那岐并列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世界神话中的创造神,有相当部分是由二神组合成的兄弟神、姐妹神、父女神或母子神、夫妻神。其实开天辟地的对偶神在中国以及日本都以洪水神话的兄妹为代表,至少在中国西南地区和日本广泛流传。
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日本神话中没有“洪水神话”的母题,笔者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
在日本神话中,我们看不到“洪水神话”的情节。实际上,“五尊特别天神”中讲到国土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像海蜇那样漂浮的情节,以及“国土的形成”中讲到漂浮的国土,说的就是“大洪水”,而这里的“大洪水”,应该说是“大海之水”,即国土浸泡在海水中。
中国神话中有一段关于洪水的故事:洪水过后,有兄妹二人幸免于难,他们结为夫妇,成为新人类的始祖,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在出土的汉代石画像中,二人的下半身被塑造成蛇的形象,相互缠绕在一起,亦如蛇一样交配。
这个故事情节传到日本,神话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变成了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有一种说法认为“那岐”和“那美”是从印度教中“那伽”演化而来的,是“蛇”的意思。
《古事记》所讲述的二神创建日本国土是从洪水退却、天晴之后出现彩虹(天浮桥象征着彩虹桥)开始的,并没有讲述前半部洪水暴发的原因。
一般来说,古代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低湿的田地里耕作,也许正因为如此,传说中的日本也是在洪水过后一片泥海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
谷川健一指出:日本创世神话有意省略了洪水神话的前半部分,即人类的罪恶导致了洪水灾难暴发的这一部分。
因为编纂《古事记》《日本书纪》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以合理的形式说明天皇祖先的起源,明确确立皇室宗谱。因此,作为人类始祖的不能仅仅是兄妹二人,而必须是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这两位已经被认可的神,而且兄妹身上流淌着同一母亲的血,这作为皇室的始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允许的,因此,记纪神话中对二神的描述,着重于他们之间生死的纠葛和恩怨。
但是,如果没有“原罪”,人类社会中许多违背常理的现象就无法解释。既然没有因为人类的罪恶导致大洪水的发生,又要回避始祖神是一对亲兄妹有悖皇室伦理的事实,最终就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日本神话最终将原罪的责任推到须佐之男身上。所以谷川健一得出的结论是:
创世神话的产生引发了我们对乐园时代的一种乡愁。日本的神话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大洪水”之前的社会,而是发生在须佐之男被流放的“根国”,发生在他强烈要求去的“常世国”,即“原乡”。
(二)天神诏示
日本神话的一个基本认识是,世界先于神而存在,亦即原始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神的作用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完整和完美,更有生机和生命力。这时候需要一个父神和一个母神去整理国土和生育诸神,共同完成这个创造性的历史使命。
那么,派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众天神们最终确定的人选是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这是“神敕”,即宇宙形成之后,日本国土的诞生是靠“神敕”完成的。这是记纪神话中,天神第一次发号施令。
为什么选中这两位神明作为创世神呢?理由如下。
其一,二神在神世七代中出生最晚,辈分最低。相对于特别天神来说,神世七代的灵力和威力较弱。所以特别天神经过一番商议,可能是由高御产巢日神提议,召开一个民主决策会,采纳了高御产巢日神提出的人选,就成为“神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
其二,从客观上说,五别天神和神世七代的诸神大多选择隐居,不愿意过多地过问世事,明哲保身,乐得落个清闲自在。
其三,从神的具体生成来看,二神已完全具体化和成熟了。姑且不说五别天神和神世七代的前两代,单就成双结对的后五代大神来看,后一代是对前一代的提升和补充——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到男女性别的区别和细化,完成了从抽象的神到人格化的神的转化,这一过程的最终产物是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这对兄妹神。
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为伊奘诺和伊奘冉)二神奉“神敕”创造国土和生成万物,在成为创世神的同时也是日本民族的“始祖神”。
二 自然生成的第一块国土
(一)日本人的“国土偏执症”
土地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日本四面环海,面积狭小,土地少而贫瘠,物产匮乏,且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日本先民的主观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定胜天”是一句梦呓。正因为如此,出于对自然的畏惧,他们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极其爱护和崇拜土地,并千方百计地去增加或扩大土地面积。
正如前面谈到,日本多雨潮湿,到处是沼泽湿地,日本先民想尽办法排干沼泽里的水,沼泽地干涸后,产生的新陆地可以种各种农作物。同时,日本河川密布,河流淤泥是最肥沃的土地,沼泽地和水淹过的土壤有惊人的繁殖力。这种说法和《圣经》中的描述相类似。
在《圣经·创世纪》中,叙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到处是水,“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让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当时那里的山谷曾经都是沼泽,随着水位逐渐下降,被河水冲刷成河道,人工挖掘运河,让水疏通排入大河,最后汇流入海,加速了自然进程,干地就出现了。陆地被创造出来的当天,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所有这些都是在太阳、月亮、星星造成之前的第三天产生的。现在的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淤泥形成的。
日本人对土地有一种近似于癫狂的偏执,暂且不说日本历史上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探夺海外土地和资源,日本先民很早就不断填海造地而乐此不疲。
一方面,日本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为了形成多个港湾和建造装备而进行填海造陆的活动,也就是整顿海岸线,建设码头,使码头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始于战国时代末期,最著名的是江户湾建设,它始于1592年(文禄元年)日比谷入江口改造。在江户时代,幕府不断填海,使江户(今东京)的面积大大扩张,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都市。
另一方面,建造人工岛的活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平安末期,以平清盛填海造岛为开端,江户时代的长崎出岛和江户湾的台场等都是人工岛。但是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填海造地是在二战后的高速成长时期,为了建设临海工业区而填海,如大阪南港、川崎东扇岛、长崎机场都是那个时期填海建造的,尤其是神户市,用被称为“向山海前进”的丘陵的砂石填海,同时又进行造陆,因此建立了港口岛、六甲岛、神户机场等。而前几年还建造了关西机场、横滨八景岛,还有和歌山玛丽那希蒂等,日本人填海所新增的国土占总国土面积的0.5%。日本人对土地的偏执表现最有名的代表是松下企业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他曾经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要把日本大大小小的山头削平,用于填海,再造一个日本。
(二)创造国土的工具和方法
天神在向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以下简称为父神和母神)发布命令去修固漂浮不定的国土的同时,赐给他们一支天沼矛,也就是将镶着玉饰的长枪作为工具。二神站在天浮桥,也就是高天原与地面国土之间的通道上,类似中国神话中所说的天梯或天桥,合力把矛头向下伸入海中,使劲地搅动海水。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修固国土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也就是治水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不停地搅动海水,使之逐渐变稠,当提起矛时,从矛头滴下的海水,积聚成岛,这就是淤能基吕岛,即自然凝结成的岛。
三 天沼矛:男根的象征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像矛这种尖锐细长的物体,显然是男根的象征。“其更重要更为两性所注意的部分——阳具——其象征可以是长形直竖之物如手杖、伞、竹竿、树干等,也可以是有穿刺性和伤害性的物体——种种利器:如小刀、匕首、枪、矛、军刀等”。
二神把矛头探入海中,使劲地搅动海水,这一动作显而易见是对男女之间性行为的描写。当提起矛头,矛头上滴下的海水,意喻男性的精液,最后自聚成岛。这个岛当然是男女交合的结晶。很显然,这段文字是描写性行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
四 搅动海水:“搅乳海”的翻版
在印度神话中,有一个“搅乳海”的情节。说的是类似高天原的须弥山上住着天神和他们的冤家对头阿修罗。有一天,所有的天神和阿修罗不再打架而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最为困扰的问题,就是尽管他们有无穷法力,寿命要比凡人长得多,但总有一天会死亡。所以,如何做到长生不老?
毗湿奴首先发言,他说他向大梵天请示了,大梵天告诉他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天神和阿修罗必须合力搅乳海,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甘露和宝物。毗湿奴的建议得到所有人的一致同意,联合搅动乳海,得到的甘露平分。
他们征得海神的同意,用千头蛇做绳索,攥着蛇头的是阿修罗们,拉着蛇尾的是天神们,中间坐在曼陀罗山上的是毗湿奴,龟王在海底稳稳地顶着曼陀罗山,当搅拌大海时,海先变成牛奶,然后变成奶油,几百年后,逐渐从海里升起太阳、月亮、战象、酒神、飞鸟等宝物。又过了几百年,乳海都被搅拌成了油脂,变得非常黏稠了,终于,乳海中冒出一个捧着碗的仙人,碗中盛着使人长生不老的甘露。
一看到甘露,阿修罗们率先抢夺,毗湿奴用美人计从阿修罗那里拿到了甘露交给天神,一个名为罗睢的阿修罗冒充天神喝到了甘露,但当他才喝一点甘露,卡在喉咙时,就被太阳神和月亮神揭穿了身份,毗湿奴一怒之下砍了他的脑袋。但是,罗睢虽然死了,而他的头成了不死之头。
“搅乳海”事件后,阿修罗和天神又陷入无休止的战争。阿修罗们因为被毗湿奴的美女计欺骗丢失了甘露,所以更加仇恨天神,而可怜的罗睢则发誓报仇,天天在追逐太阳和月亮,想把它们一口吞下,因而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日食”和“月食”现象。
对比日本和印度的这段神话情节,可以看出两者有高度的相似性。只是搅动海水的目的由获取可以长生不老的甘露改成为土地,主人公由天神和阿修罗换成了父神和母神。搅动大海使之变得黏稠直至干涸,不断去掉水分,最终由液体变成固体,这就是国土产生的原理。
(一)长矛尖上的水滴
二神合力完成,共同创造了日本的第一块国土,这块国土被称为淤能基吕岛(意为自然凝结成的岛)。它是由天沼矛尖上滴下的海水凝结而成的。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天沼矛是男性生殖器,搅动海水是性交过程,而矛尖滴下的海水就是精液。“有时男性生殖器以水所流出之物为象征,如水龙头、水壶或者泉水。”而水滴被视为男性精液的象征。日本神话的这一情节在向人们说明:男性在生命的创造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从天上来到人间时先有一个立足点,神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与精神分析理论所主张的男子精液相左的是世俗的认知模式:显然从海里提起的长矛,会不断地从矛尖向下滴水,因为二神是站在上端持矛向下搅动海水。滴落的海水蒸发后剩下的物质只能是盐。
从“搅乳海”的情节中,我们认识到海水在不断搅动中蒸发,逐渐由牛奶般的东西最后变为奶酪或者如油脂般黏稠,如同在《古事记》一开头所说的那般国土,液体变得黏稠的一种原因是水分蒸发。海水蒸发的结果是形成了盐,所以,这块最早被固定下来或最早形成的国土的基本成分是盐。
盐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日本人对盐情有独钟。有一位叫田村勇的日本人还出了一本名为《盐和日本人》的专著。因为在日本神道中,盐有除污秽的用途。而后面讲到父神从黄泉国返回后,为除死秽用海水祓禊,实际上就是用盐水清洁身体,所以,盐也成为祭奠中的供物。日本人参加葬礼后,用盐清洁身体;相扑界用盐清洁登上比赛的“土俵”;甚至家里来了讨厌的客人,当他离开后,主人会在玄关撒一把盐,希望这个人以后不要再来,这里的撒盐就有驱邪或驱除恶灵的意思。
在西方,盐同样也有净化的意思。《圣经》里“一切供物都要配盐而呈上”。《旧约·利未记》里因为盐在干燥气候的巴勒斯坦地区有不易变质的特征,所以它象征着和上帝订立的是永恒不变的盟约。
(二)自凝岛的含义:人类的第一个落脚点
二神利用天神赐予的天沼矛这一法器创造出来的第一块国土,不同于后来二神通过交合而生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它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说明二神要负责创造国土和繁衍后代,从高天原降落后必须有一个落脚点,否则以后的创造行为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说明创造国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关于天地开辟的神话在南九州地区广泛流传,说的是开天辟地之初,一片泥海,雾岛的神祈求上苍赋予人类能够居住的土地。人世间一片混沌,分不清是岛还是雾,于是神放飞了一只鸡,并交代它,如果是岛屿就用打鸣来传递消息。鸡飞出去一段时间后终于传来了打鸣声,鸡降落的地方就是高千穗的山峰,据说这就是雾岛名称的由来。
在这里,鸡是神的使者,帮人类找到了可以居住的地方,对人类有恩。所以,当地的人坚决不吃鸡肉,严守禁忌。神放飞鸡寻找岛屿的故事,类似于挪亚放飞鸽子去寻找陆地一样。说的都是大洪水过后,人类亟须找到第一块干涸的土地,重建家园和休养生息。
在日本的南岛也流传着建国建岛的创世神话,说的是建岛神和建国神二兄妹,修葺加固国土,把太阳神赐予的红土堆放在下面,黑土堆放在上面建成了岛屿,可是,如果踏在岛的北端的话,南端就会翘起来,反之亦然。所以他们又用钉子固定岛屿,把南北两端钉死。另外,海浪也总是冲击岛屿,所以他们又在岛屿上堆砌石头和植树造林,修筑河流山川,安置人类。
大林太良在研究东南亚、中国和日本的洪水神话时得出的结论是,这几个区域的原始洪水型的神话高度相关,也就是原始时代发生了覆盖万物的洪水,后来从洪水里出现了原初的岩石,兄妹下降到岩石上,结婚生子,于是成为人类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