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存黄天道“孤庙”“全庙”及其壁画
宣府、大同府即今天以洋河、桑干河流域为中心的张家口、大同地区,不仅是黄天道的发祥地,而且是明清以来、历代黄天道传教活动的核心区域,其中又以黄天道祖庭所在地万全县与黄天道教祖出生地怀安县以及阳原县、蔚县等地最为活跃。1947年李世瑜的调查曾踏及万全县与怀安县的92个村庄,且多有发现与收获,可谓开华北黄天道田野调查之先河,但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田野调查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以及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次调查,一方面是基于李世瑜的先行调查,对其曾经走过的92个村庄进行回访式跟踪调查。当然,两次调查,虽然相去达半个多世纪,时空转换,今非昔比,但乡村社会的某些特质当一脉相承,历史的记忆不会全然消失。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延伸调查的范围,适当拓展研究的空间。即在实地考察李世瑜曾经踏访过的万全、怀安两地部分村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阳原、蔚县以及大同的天镇、阳高等地村庄进行考察。目的是希望以此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达成对黄天道的再认识或重新思考。这样,从2004年到2011年,每年至少一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一月,先后十多次,共完成了对130多个村庄的拉网式普查,其中重点走访、考察了其中的30多个村或镇,不仅发现了原以为不复存在的若干黄天道寺庙以及残存的大量壁画,而且访得不少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寺庙碑刻、抄本宝卷、符图印信等各种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2012年以来,随着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物的回访式调查,又有不少新的认识和收获。无疑,这对于深入认识黄天道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料与学术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下面对考察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和收获分别加以介绍。
一 寺庙与壁画
黄天道寺庙及壁画堪称调查中最重要的新发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绝大多数寺庙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存世的黄天道寺庙可谓少之又少,而发现黄天道寺庙的过程也纯属偶然。
为了进一步考察黄天道的史迹,弥补此前几次无功而返的缺憾,2004年春节刚过,笔者即于正月十一日从北京乘火车经过四个多小时到达张家口市,并于当日下午搭车来到这次考察的第一站膳房堡。膳房堡是黄天道祖庭碧天寺所在地,也是明清以来直到民国时期,华北黄天道的传教中心和圣地。但此时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在当地人称为“大庙”的地方,只见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全然找不到史载中所谓“四面环山,基址颇大”的迹象。时近黄昏,旷野寥无他人,匆匆拍下几张“遗址”的照片后,便回到了依然处于节日状态中的张家口。次日,根据李世瑜先生早年调查所提供的有关线索,决定先到赵家梁村了解一下普明庙的情况,若有可能的话,再拜访一下当年普明庙的修建者赵尔理的后人。于是笔者乘车首先到达孔家庄镇,然后包乘一辆当地俗称为“蹦达达”的机动三轮车,不到20分钟便来到了赵家梁。司机是当地人,笔者与司机一路攀谈,当问及赵家梁以及周边村庄现在是否还有寺庙时,回答是否定的,而且语气相当坚决,不容怀疑,称寺庙早在“文革”期间就已全部被毁。听罢,虽然失望却又于心不甘。渐近村头,恰见地里有一老农在忙活,于是停车打探村里是否还有寺庙。老人的回答也很干脆:没有,早就没有了。闻此,心不禁凉了半截,甚至怀疑此行到底值不值得。但转念一想,既来之,进村看看也好。村里依然沉浸在节日宁静而又喜庆的气氛中,一排排新起的红色砖瓦房,似乎都在暗示,别说是寺庙,即便要找寻一座老旧的房子也属困难。大街上少见人踪,却又不便贸然敲门。正失望至极,准备离开时,一位村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从一户农家中闪身而出。见状,我们赶紧迎上去,打听村里是否有座普明庙。回答是令人意外却振奋无比的:有!在哪里?在这里!我们将信将疑,紧随其后,返身走进他刚才出来的那户人家:“就是这里。”这分明是一户人家,怎么成了普明庙?进屋后坐在北方农村特有的土炕上,跟房东聊了起来,始知这的确就是以前的普明庙,壁画也依然存在,且大部保存完好。这样,此前被学界普遍认为早已不复存在,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天道壁画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是为公元2004年2月1日即阴历正月十一日上午。
据调查,普明庙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占地一亩余,由本村黄天道信徒、当地名医赵尔理捐地出资兴建,以其位于村南,故当地又称之为南庙,属于家庙或村庙性质(见图1-1、图1-2)[图1-2为1938年赵尔理(前排右起第四人)与众道友于普明庙前合影——王德山提供照片]。该庙直到1959年时仍保存完好,1960年以后逐渐废弃。“文革”期间,除正殿外,东西配殿、天王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均被拆除。当时,被划为地主成分的赵某无家可归,遂以废弃的普明庙为家。直到今天,该庙仍由其后人赵敬元一家三口居住。赵敬元50岁出头,为人朴实厚道,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当地打工,自家现有十几亩承包地,种植玉米、小麦、西瓜等。家境看起来较为贫困,生活水平在该村处于较低水平。若干年前,因庙宇东边两间淋雨渗漏,造成局部塌坏,遂拆掉重新翻盖。故普明庙正殿实际上现仅存三间,且已破败不堪,其中西头两间已无法使用,东边一间即原正殿的正中一间,本为堂屋,因漏雨局部崩塌,现改为杂物储藏间,堆放着粮食、煤炭、农具以及其他杂物,而普明庙壁画即发现于这一间。据房东讲,绘有壁画的庙堂中,原有两尊当地人俗称为“娃娃”的泥塑像,即普明和普光的塑像,但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后来,因划为地主成分而无家可归的赵某,被安排在庙里,以庙为家,庙堂被辟为居室,壁画也被抹上一层厚厚的黄泥并粉刷涂白。这样壁画反而得以幸存,并在50多年后再次被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在逐步改善,过去的土坯房大多已为砖瓦房所取代,而房东贫寒的家境,使其无力修建新房,这是命运的悲哀,但却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这份弥足珍贵的民间宗教文化遗产。在我们小心洗刷掉那层厚厚泥巴后,那段早已被人们忘却,乃至学界认为不复存在的画面再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故事,同时也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朦胧记忆。
图1-1 赵家梁村普明庙
图1-2 道友合影
据县志载,赵家梁村位于张垣(今张家口)以西50里处,明万历年间建置,无堡垒,今属万全县安家堡乡,有户400余,有赵、李、王、张等姓,以赵氏为最众,次为李姓。经济以农为主,作物多种植高粱、玉米、谷子、小麦、黍子等。灾害以旱灾、雪灾为多,偶有蝗灾。家畜饲养传统上以养猪为主,新中国成立前也饲养绵羊等。现存的普明庙原为一座孤庙,位于该村以南,根据观察及初步测量可知,普明庙正殿为平顶式建筑造型,洞室结构,坐北朝南,高约3.1米,面阔五间,残存三间,每间宽2.75米,平面长方形。在各开间之间墙壁正面,原镶嵌有砖雕楹联两副,现残存一副半,自东而西,分别为“普照十方三千界”“明通乾坤四部洲”“千里相传归旧踪”。其内部空间均为青砖发券,砌为拱形的洞室结构形式,宽2.65米,进深5米,顶高2.1米。经观察,壁画漫绘于洞室的四壁以及顶部,但画面的主体是在东西两壁,每壁画面约为横3.35米、纵2.04米,两壁合为13.668平方米。画面清新自然,线条简洁流畅,画风朴实,构图饱满,内容丰富,技法兼工带写,重彩写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每一幅画代表一个故事,并附有榜题,榜题为四言双句,楷体墨书,套有黑色边框。画面之间以祥云纹图案为界,每幅大小基本一致,横48厘米、纵33厘米,按故事情节,单幅构图,幅幅相连,过渡自然,相对独立而又不失统一。顶部漫绘翔龙云海图样,但大部分已毁,仅为残余。南壁即庙门之左右内侧,以素描手法,各绘有一大型人物画像一幅,其中右侧画像墨迹脱落,依稀可辨,左侧人物画像保存基本完好,下部略有残缺,残幅为横50厘米、纵60厘米,整幅应为横70厘米、纵170厘米,该画像之右旁,竖题有“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新建……次年乙丑四时丰稔国泰民安”等字样的边跋若干行,盖在记述新建此庙的缘由、过程及其神迹,可惜大多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见图1-3)。洞室正面原有普明、普光两尊彩绘塑像,“文革”时被毁,但以红色头光、身光为主题的背景图案仍保存完好,霞光万道,色彩艳丽(见图1-4)。
图1-3 普明庙新建题记
图1-4 塑像背光
据李世瑜当年的调查,该庙壁画原本有50幅,而且在邻近的张贵屯和张杰庄村庙中也有同样的壁画,另外在贾贤庄村庙有38幅壁画,大部分与该庙相同。现在除少部分壁画因开墙挖洞被完全毁坏以外,多数尚保存完好,其中个别有残缺,或漫漶不清,或有榜题无壁画,或只存壁画缺榜题。其中完好者31幅,部分残缺者7幅,只存榜题或壁画者各1幅。榜题内容如下。
①十化牛角始圣诞身。②运父林母赐名解愁。③立春随父移居膳房。④亲恐不寿往认僧师。⑤效力边庭御侮伤目。⑥千手眼佛降丹救难。⑦洋遇周祖亲传大道。⑧参禅入定运出阳神。⑨再诣化顶传度赵先。⑩头百户屯法船大开。⑾修盖三天长生宝殿。⑿演留经典降伏妖精。⒀李庄偕亮建铁佛寺。⒁锄禾显圣无数化身。⒂麻景苦拷商富赔补。⒃大众贤良代祖赔补。⒄粮草补足释放还家。⒅偕众贤良申文谢圣。⒆宣阳宝地说法谈玄。⒇蔚州开道救度皇胎。(21)马房说法喧演大乘。(22)飞符显圣日月光明。(23)玉敕封镇北天教主。(24)枳儿岭上说法利生。(25)通传皈戒不染瘟。(26)聚众悲泣秘授家书。(27)静祖掌船续亲大法。(28)五佛果成入圣回宫。(29)菩萨传言令证人伦。(30)侯真赵越发誓领经。(31)十经忏成立留钥匙。(32)贤祖接法演留混沌。(33)经成了义救度原根。(34)老母开法整理传灯。(35)水庄坐道周传九法。(36)演三元偈并留四维。(37)李景清家入圣回宫。(38)酬恩谢圣岁大有年。(39)怀安化度善男信女。不过其中有7幅壁画的榜题与李世瑜当年的记录略有不同,如“十化牛角始圣诞身”,李世瑜记录为“十化牛角始诞圣身”;“头百户屯法船大开”,李世瑜记录为“头百户屯佛坛大开”;“演留经典降伏妖精”,李世瑜记录为“演留经典降妖伏魔”;“宣阳宝地说法谈玄”,李世瑜记录为“宣阳宝地说妙谈玄”;“枳儿岭上说法利生”,李世瑜记录为“枳儿岭上说佛利生”;“聚众悲泣秘授家书”,李世瑜记录为“聚众悲泣秘授家堂”;“水庄坐道周传九法”,李世瑜记录为“水庄坐道传周九法”;等等。当然,榜题抄录上的个别笔误并不影响对其画面大意的解读。
以上即为现存壁画及榜题之基本情况。另外,尚有壁画及其榜题均缺失者10幅,只存画面而无榜题者1幅。根据当年李世瑜的记录,可以确定者为该寺庙壁画之榜题者有四,即功圆果满七七回宫、慈悯众生注千佛忏、九化朝阳船开真定、广昌救旱祈雨救民,另外7幅壁画当为以下之狮林卖地天缘相凑、回心向道化顶求师、性入都斗亲领天轴、创设雨坛广救世人、亲传六候镇伏五魔、边役诬害告欠粮草、顺圣生道注成清净、西河度众阴阳乖戾、祖师果满腹胯回宫、广度人缘二十四会等10幅壁画中之7幅,但到底为哪7幅李世瑜并未言明。只是提及赵家梁、张贵屯、张杰庄三处壁画与贾贤庄壁画的内容大部相同,唯其中15幅标题有别。依此判断,并根据赵家梁普明庙壁画的分布规律推测,上述10幅壁画中很可能除“祖师果满腹胯回宫”“边役诬害告欠粮草”“性入都斗亲领天轴”3幅外,其余7幅即为该庙毁损的部分。而唯一的只存画面而无榜题者,依画面内容判断,当为“回心向道化顶求师”这幅。这样,可能的7幅加上上述4幅,以及现存之39幅,共50幅,即构成了该庙壁画的全部内容。
除赵家梁村普明庙壁画外,在怀安县第三堡乡狮子口村的普明庙也发现了一些残存的壁画,并于2009年6月6日对该庙壁画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拍照(见图1-5)。
图1-5 狮子口村普明庙
该村的普明庙为一座小型的“孤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约7米,进深约3米,东、西两壁各绘有壁画9幅,东壁画面除个别外,多已模糊不清,西壁经清理,画面、榜题基本清晰。两壁所有画面均单幅构图,相对独立而又连贯。画面尺寸大小基本一致,在纵66厘米或68厘米至横66厘米或62厘米之间。榜题可辨认者为:舍布济贫、挂灯照路、入山修心、为民代牧、佛祖在天、财滋利人、佛前恭敬、施舍饮食、辞世去乱等。画面完好者10幅,残缺漫漶者5幅。与赵家梁村普明庙壁画一样,属记传式传画性质壁画,主题内容均为记述教祖的生平事迹或行脚故事。
据现住普明庙西邻的张贵务(2010年,63岁)介绍,普明庙大概建于民国十几年,80多岁的老人也讲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已建有普明庙。庙里原先供有普明爷爷、普明奶奶和米姑姑、面姑姑、康姑姑的泥胎塑像,“文革”时被毁坏,庙宇则改作他用,成了村里的小学校。并称他的太太(当地又称太奶奶,即曾祖母、爷爷的母亲)是黄天道道徒,平时茹素吃斋,信佛好善,后来传给了祖父,以后就没有再传。一般都是家庭内部父子或母子相传。张贵务又讲,庙里的壁画是画匠苗加高所画,苗加高是阳原县三马房人,平时以给人家漆寿木(棺材)、为寺庙绘画为生,后来娶了该村姓王的闺女,入赘落户在了狮子口,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去世。他的侄子就在本村,已60多岁。该村有王、张、李、赵等姓,其中张姓最多。以前村里并没有什么庙会,平时偶有烧香许愿者。普明庙只是村里的一个小庙,当时还有真武庙、五道庙等,但规模均不大。历经沧桑,普明庙现已基本废弃,里面堆满柴草等杂物。现存壁画,虽然大多漫漶,可辨识者寥寥,但部分可补赵家梁村普明庙壁画之不足。
此外,类似题材的壁画也发现于万全区黑石堰村的文昌阁,可惜均已损毁漫漶。依稀可辨者仅存两幅,似为普明说法图和舍布济贫图(见图1-6、图1-7)。
图1-6 普明说法图
图1-7 普明舍布济贫图
黄天道的寺庙壁画不仅见于“孤庙”,而且在“全庙”中也有发现,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阳原县的金山寺和竹林寺,即属今天尚存的两座“全庙”性质的黄天道寺庙。
金山寺位于今揣骨疃镇双塔村。据载,金山寺,在双塔村,年代不可考,现寺虽大,乃清光绪至今,屡年所建,旧址无存。“忠信和尚者,创修金山寺之始祖也。俗姓宁,泥泉堡人,幼而好佛,年三十,善心感动,立意作大功德。路经双塔村,因倦坐息,见有石碑,文曰:‘大明正德七年重修金山寺’。今已废坠为平原荒野矣,即发善志。并以复兴为己任,四方捐募,责无旁贷。自清光绪十年二月开工创建”,十余年即告成,年七旬有五,患腿疾不能行走,“而善意弥坚,复建修罗状元砖塔,塔在双塔村西南一里罗状元坟旁。昔其募化地点为外蒙古、恰克图、库伦、多伦、山西大同,以及津保各县,四方徒走,无所不经,腿疾之原如此”。[12]也就是说现存之金山寺实为清光绪年间始建,包括观音殿、唐僧殿、普明殿等建筑。黄天道壁画即发现于普明殿。
普明殿面阔一间,进深约3米,原有普明塑像一尊,“文革”期间被毁,现塑像为2006年由善士李长春、李爱国捐资1200元重塑(见图1-8)。其东西两壁漫绘壁画,后因改作他用,涂以白灰,故虽然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但因画面脱色或剥落,其细微处多模糊不清。壁画题材均为仙佛神圣人物,尺寸约为60厘米×60厘米,每幅均有榜题,画风、题材均近乎竹林寺壁画风格(见图1-9)。
图1-8 金山寺普明殿
图1-9 金山寺壁画东方佛
唐僧殿面阔一间,进深3米,壁画漫绘于正壁及东西两壁,题材取自《西游记》小说中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师徒四人受大唐皇帝钦差前往西天拜佛取经的故事。据介绍,该殿原有唐僧塑像一尊,“文革”期间被毁,壁画则作于清末光绪年间,现保存基本完好,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其中东西两壁画面,单幅构图,60厘米见方,均有榜题,类似连环画形式,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龙宫借宝、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终成正果的整个过程。正壁中央,约占1/3空间则为原唐僧塑像的五彩背光,其左右两侧,分别绘有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白龙马的巨幅画像(见图1-10)。2010年,由当地善信出资,请当地的民间艺匠重塑了唐僧的金身塑像,并且增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以及白龙马的彩绘塑像,造型可谓生动逼真,场面气氛为之一变(见图1-11)。
图1-10 金山寺壁画猪八戒
图1-11 金山寺孙悟空、沙和尚塑像
竹林寺位于东城镇水峪口村。县志载:“青元山。在水峪中,西南去县治八十里,地当观山之背,千峰环向,若揖若拱,南望倒剌代园,连山隐隐,桑干壶流,细才盈带,有竹林寺,寺中铜像以千计。故老云:山旧有铜阮,当时鼓铸,得数十万斤,今封矣。”[13]竹林寺位于东城镇水峪口村北贯山上,明万历四年(1576)建,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四周围有山墙,仿北京城郭,设九门就关。上至王母、玉皇,下至土地、阎王,均有殿宇,仅铜铸神像即达1400余尊,可惜“文革”期间全部被毁。[14]可以说,竹林寺作为一个三教合一的寺庙,其殿堂兼及儒释道三教,其中道教殿堂主要有玉皇阁、西王母殿、三圣母殿、五岳帝君殿、泰山圣母殿、南极寿星殿、北极真武帝君殿、二郎神殿、关圣帝君殿、三官殿、吕祖殿、财神殿、龙王殿、火神殿、雷神殿、喜神殿、贵神殿、河神殿、山神殿、马神殿、牛神殿、太阳殿、太阴殿等。佛教殿堂主要有三世佛殿、释迦佛殿、玉书天佛殿、普明普净普贤佛殿、天王殿、文殊普贤观音菩萨殿、地藏王菩萨殿、陀罗菩萨殿、准提菩萨殿等。儒家殿堂有文昌阁、圣人阁等,另有三教殿、三皇殿。在总体分布格局上也是相互交叉,三教融通,故当地人称之为全庙(见图1-12)。[15]
图1-12 水峪口村竹林寺
关于竹林寺的建造,民间相传,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箴子屯堡(即今水峪口村)有个武职军人叫梁尚文,官居总兵,后来辞官回乡隐居。梁尚文为官清正,性格刚直,带回一些积攒多年的俸银,老夫妻无儿无女,别无他求,常出入佛门道观,与僧道交游。隆冬某日,闲暇无事,去宽平庄拜访其牛姓表兄。其表兄住在三间破败的草棚里,寒风袭来,其表兄虽身穿单薄褴褛的衣服,却毫无寒意;自己衣着狐裘暖帽,却冷得全身打战,便问表兄原因,表兄道出了他多年修真养性、礼佛坐禅的真相,梁尚文随之动了善念。一日,他夜梦一神仙,托他在莲台之巅,建造一所全庙,日后他可位列仙班。梦醒以后,他知道是神仙点化,决心布施俸银,建造寺院。庙基便选在缕缕烟起、朵朵祥云的五岳莲山顶峰。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一所寺院,单有梁尚文一人的银两肯定不够。一次梁尚文在工地与乡亲们谈及建寺时,身心疲乏打了一个盹,醒后对人说:“我刚从关南来,关南麦熟,现已收割。”此时当地还未完全解冻,无人相信,梁即从衣袖中掏出一个黄熟的麦穗。众人觉其神异,随即传闻四乡,建寺的钱、料、工得到乡人源源不断的资助。梁、牛表兄弟二人和郑子明及一魏姓人氏共同督工监造,寺庙得以建成。
据说梁尚文居官带回的俸银共三斗六升,合七万二千两,全部用于建寺。梁尚文后来无病而终。人们为了感念梁、牛、郑、魏四人建寺功德,均称他们为爷,并在寺东边建庙塑像,享受人间烟火供奉。[16]
竹林寺正殿为三圣母殿,面阔三间,供奉主尊无生老母及黑碧圣母和紫金圣母。据介绍,该殿四壁绘有“一幅幅介绍明万历年间,天下各大名寺的寺名、主要供奉的神佛名称及数量”的壁画,计有100多寺,神佛数千。“凡到竹林寺的香客,首先要拜圣母殿,取一揖朝百寺之意”[17]。调查期间,水峪口村梁台和老人介绍,竹林寺内有万佛台,各种神佛菩萨塑像都齐全,所以常言道“中国一百单八寺,都在竹林寺”,故竹林寺又名千佛寺。现在的大佛殿就是原来的正殿,主供无生老母,老母两侧分别是黑碧老母和紫金老母,东侧供的是弥勒、释迦和燃灯,西侧是文殊、观音和普贤,前面是两尊天王像。2004年夏笔者初访竹林寺时,虽满目凋敝破败之象,残垣败壁,瓦砾狼藉,正殿的神佛塑像早已无存,但唯该殿四壁绘画灿然如新,且见圣母殿正面中央贴有上书“无生老母”字样的黄色小纸条一幅,盖庙会期间香客“打吉祥”之所为。
竹林寺圣母殿四壁满绘壁画,儒释道人物毕集,仙佛神圣俱全,俨然一热闹的大聚会,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壁画均单幅构图,色彩饱满,尺幅一般为纵58厘米、横50厘米,个别稍长。除少数图幅遭人为局部毁坏外,其中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榜题清晰(见图1-13、图1-14)。另外,在竹林寺破败的马神殿、天王殿等殿堂仍然残有部分风格独特、画工精妙的壁画。
图1-13 竹林寺壁画
图1-14 竹林寺壁画无生圣母
2008年2月笔者第三次踏访该寺时,适逢来自阳原县塔儿寺的居士“张善人”张致平住持竹林寺,并依靠广大善信,募集资金,发愿重修竹林古刹,几近毁弃的大佛殿即三圣母殿等部分建筑业已修缮完工,殿堂内的神佛塑像,如三世佛等均已重塑,定于当年6月19日举行开光仪式。庙会也已恢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端午(五月初五)为庙会。届时,四方善信云集该寺,烧香朝拜,道路几乎为之拥塞。可惜的是,在该殿修缮、重塑佛像的过程中有少量壁画遭到人为损坏。从碑记可知,最早一次修缮为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屡有修缮,如光绪年间的多次维修等。初步判断,正殿壁画很可能绘于明代末期,从画风看,大抵出自民间画匠之手。
史载,膳房堡黄天道祖庭碧天寺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遭毁后,于光绪元年(1875)再度复兴,来自本地的僧人志明(智明)和尚发愿募捐,重建寺庙,名曰“普佛寺”。据调查,虽然该寺在1958年被彻底毁弃,原供奉于普佛寺的志明和尚尸骨已不复存在,但当地信众一直感念志明和尚的善举,20世纪90年代,在普佛寺遗址附近为其临时搭建了一座小庙以示纪念(见图1-15)。而原址几经变迁,已是瓦砾遍地,只有当年的那眼“神井”尚可辨认(见图1-16)。多年前,当地善士孙克雄发心重建寺庙,因陋就简,将一间废弃营房辟为佛堂,四壁张挂西方三圣等佛菩萨画像,以及原张家口市伏魔寺住持释慧学所题“发愿文”一幅,并将请自白龙洞的一尊小型彩绘泥塑普明坐像供奉于此(见图1-17)。无奈时运不佳,善缘难以为继,终不了了之。
图1-15 志明和尚庙
图1-16 古井遗迹
图1-17 普明塑像
上西湾的大太爷庙,属于该村王氏家族的祖庙,同时也是一座明会善人庙。供奉对象为王氏家族的二世祖王同。据说王同吃斋茹素,修行得道,坐化前一天夜晚,天有异象,出现五彩云光。坐化后,托梦给巨德堡村的一个神婆,于是在该村建庙塑像以供。现在,逢年初一凌晨,族人都会前来上香摆供,祭拜太爷。该庙1959年被拆,后来在原址按原规模重新修建。据观察,该庙宇不大,坐落在猪耳山前坡,高、宽均不及两米,依山面河,但见山川逶迤,村落田畴,树木围合,一派风光,别样景致。据说,早先经本族阴阳师察看风水,最终选址于此(见图1-18)。
图1-18 太爷庙
二 碑刻资料
碑刻资料是继黄天道寺庙及壁画之后的又一田野调查成果,堪补历史文献之不足。黄天道碑刻可以大别为两类,即墓地碑刻与寺庙碑刻两种。
1.“门公碑”
墓碑发现于黄天道祖庭碧天寺所在地万全县膳房堡村以西的山坡上,据当地耆老介绍,此碑为黄天道明会一支法师门二师傅的墓碑,原来立于门二师傅墓前,“文革”时墓地被毁,仅存碑刻,后被信众暂立此处。墓碑为石质,碑首(又名碑帽、碑头)、碑身为一体,略有残缺,碑座已佚。残高17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石碑正面(碑阳)上方楷体镌刻“碑记”二字,碑文内容除第一个字缺损外,余皆清晰可辨:
讳兆银 生于咸丰癸丑年甲子月十一日亥时降生
涅槃于民国庚申年己卯月初五日子时皈空
碑记( )故 法师 考 门公
之墓
讳兆贵 生于咸丰戊午年庚申月二十一日辰时降生
涅槃于民国庚申年己卯月初五日巳时皈空
背面(碑阴)碑文,近半已漫漶不清,其左右两侧大字楷体镌刻对联一副,云“乐善不倦流芳诚百世,趋道而行表著乃千秋”。其余可辨识者为:
盖闻佛生西域昭王尊佛而周化圣教东留明帝敬□而汉兴苦海无边制宝筏……登岸慈航有径落……应时以渡迷居士籍□北直蔚罗郡南留庄门公幼而养真壮而访……得遇□真授以乐其志□而云游张北县狮子村创设……五部沐遵金科玉律保命太和以就乐善之士操持玄机以济好善……而有数载焉自□膳房普佛寺施董住持等公请旅寺洁理……德行俗美民康物阜四隅等村均有助善……涅槃皈空溷混之际扶柩皈里甚为相……葬殡藏姑虽有治齐之效而贺姓切有荐贤之理……湮代远实难纪念于是勒碑志事以垂不朽云尔……谷旦立……(见图1-19)。
另,该碑右侧,立有2012年新发现之普明石质残碑一方,高75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碑阳楷体镌刻“碑记普明祖”字样,碑阴则刻有“碑记明故高祖行三李……祖原籍万全左卫后拨兑……午时卒于嘉靖四十一年”等断续三行残文。此即李世瑜当年于普佛寺所见之普明碑残件(见图1-20)。
图1-19 “门公”碑
图1-20 普明祖残碑
2.金山寺刻铭方砖
据该庙的管理者邓述文介绍,该砖刻是在整理观音殿旁的一个配殿时,从铺地砖中发现的。当时一共发现两块,其中一块已不知去向。现存的这块方砖刻,呈青色,约30厘米见方,厚4厘米,一侧边缘略残。据双塔村耆老讲,该村原来有一座罗状元塔,塔下即罗状元的坟墓,“文革”期间被毁坏。该砖是否出自该塔,不得而知。刻铭除个别字句漫漶难识外,余则清晰可辨:
大明有感中国出一在家居士 罗 籍贯山东涞州府牢山居住 自稚访道 昼夜行功 忘寝废食 遭磨抱业 共乃一十三春 心彻大悟 欲待口传心印 恐后信受□怠 所集五部真言 传留与世 普度善男信女 脱尘寰而至乐邦 超生死而登彼岸 此法令诸学者无不明矣 后绪门徒郑敖赵氏 累因善□深厚 向诸方参访 幸闻罗祖会内有一明师冯公 道行得厚 发愿归依投师印证道理 指出一点灵明自发洁斋精进之志 功行深广 涅槃而回矣 遗墨有部小外□□□且真
3.竹林寺碑刻
据不完全统计,该寺碑刻至少有31方,且碑身基本保存完好,唯大多碑刻,碑座或碑首散落无全,且字迹漫漶不清,或遭人为破坏,清晰可辨者鲜见。择其要整理如下。
(1)“竹林寺碑记 竹林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宽平庄梁氏出资最多 故梁氏世有一人主持寺事 谓之法主 民国元年九月知县事贵阳胡绍铨题”[按:阳原县志载:知事。辛亥革新,初未改称,民国元年夏,始改名知事(原称知县),其人如下:……胡绍铨 贵州 举人……民国十年,知事又改称县长]
(2)“青元山竹林寺碑记
中式山西武举第一名□会王辰武进士怀安王怀忠著
东城叶武逸士梁□书刊
青元山不知何时名寺 则始于万历十有八成于万历十有九成也 陟是巅者 云氛寒怀 风威跄目 夜若星杓之摇摇于眉端也 始信广寒中特多寒景 己亥夏 予陟是巅 蒸汗成雨 腾喘若风 移午得至时 觉蜀道非艰 秦岭非峻 榆关非险也 山之危峻若此 夫入庙见正殿三间 砖甃如面 问道道者曰 致仕梁公造也 观三教殿二间 塑体端严 画笔清巧 砖甃亦如面 问道道者曰 亦致仕梁公造也 再阅别殿 十余间洞若星墟 恍如云宇 铸像塑像参半焉 道者恐再问 剿之曰 俱梁公成之也 予叹曰 木修易 砖修难 塑像易 铸像难 围堵近三十丈 土筑易 石就难 万仞之巅 犯此三难而成之 是见人力可以逾天险 而善念之感发一心也 礼圣毕 道者曰 巡游是得无遗乎 遗曰 我陟云巅仙与语 涧碣凿来自楚兴 雅兴短书字三百遗谢 南宫蟠盈筥 道者曰 游君入庙礼圣 崇敬也 称叹梁公旌善也 撰著碑铭实录也 其仁者欤 传曰 仁者乐山 今日巡游以之 又曰仁者寿 他日遐享以之 镌二忻然 前曰是即可为记矣 因书之
真定赵□□ 王□□
直隶大名府管宣府南路仓场通判屈关中可贤(按:县志云:明南路理饷通判。正德元年设,初驻蔚州,后移东城,又移西城,以下表列各名,自移驻东城后始,盖东城在本县境,而蔚州则别为一州,无关宏州也。各官列下表。戴宾 山西人 举人 万历初 自蔚州移驻东城。刘国宪 陕西人 万历初。屈可贤 华州人 举人 万历二十八年)
钦依守备顺圣川东城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刘国镇
操守化门堡指挥佥事戴恩建立功德梁尚文
旨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中秋吉日立 守寺道人□□”
(3)“青元山竹林寺碑记
竹林寺碑文 □□□□□□□□梁继元撰文 明碑文□郭□嵩书丹□□
礼北青文寿山天地而初金海斯陀生仙生佛三教九流性石五株生天根本杳立文藏金□
法治三清三圣示□空台所遗九皇……
顶明藏九元八十一天治初天地沾金逐土而灵三空六杳之段夫阳三阴三乃生九劫乾坤世界垂色□立九套九运初始皇……
五十九万九千载名呼套运日月参辰星斗玄光三明玄选六出元和九教佛莲迹下治空一十八所五劫乾坤五一套旗……
大觉世尊杳立青阳劫会儒文立世治立天皇始初五草全真为以真色五姓立地皇垂形五方百草呵灵洎松独立为风……
地为起日月人皇商羽未判天地国民人以动融为食草木为根磕石击相为人立穴身窠九皇治水注江入河分神……
雌窝三卵飞空青鸡大鹏金乌三性九空铁笼乾坤艮二三明九性为青天以万文立籍万圣莲生为舍地形草性磕石……
皇初制文字纳五姓百草奇莲□石(合)并立天地运土磁砣九株九层为灵玉枢天地玉玺人相之根为株苍然九圣制文……
□竹天地玉竹揭石套文九藏苍空苍颉苍能圆朗圆还圆空孔明孔子孔圣九圣齐至石并仙教老子为九清立佛教九流……
封神原籍善神为国所极天统之路天主尊一始初论神之籍都阙昊神为文贯串五山大帝扶立二十三空诺下伏三皇五帝……
承形盘古始初日月同明星斗之盘屡国封神起至善神真武立□金波为南极纣为天清司周武为池清司太公封神一千八……
为人清司立迹自初整文九家圣人极为明□□经□善全真儒释道西回 王母姚秦三藏唐梵金明书经文乎九藏而籍……
大明一统万历己亥岁次以集青元山竹林寺真武立殿碑文杳书□迹论命一统五间一十四庙铜像六十八尊□塑墙画藏尊……
余圣佛神所者俱全神尊各殿以古经文留迹刊造立迹传后僧房禅窑僧道俗三教人役潜守焚香各蕴心便移行不讧带物……
身□南北真武一十二帅计碑监证本一国大明直隶顺圣地名青元竹林三教贤士焚香立迹碑文赞序文乎
潞城府辅国将军翠山
钦差分守宣府南路顺圣两城并蔚州广昌等处参将都指挥佥事王问(正四品)
旨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夏月辛未朔日立 守寺道人郭登
发心建立功德 梁尚文 郭添福 买田人宋禄 泥匠于邦 于国 瓦匠任才德 塑匠郭己信 书匠乔文 赵木 木匠朱志沪 化主功德贺强 李璞 收管功德薛交才 周络 马添受 明像功德魏仲仁 杨大时 武中洋 李庶进 李□ 土塘功德梁尚海 王中艮 樊棣 王涌 舍地功德梁善 梁魁 梁科 梁尚武 梁尚臣 康虎 康龙 康豹 柴守□”
(4)大明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孟夏月勒石之竹林碑记:“紫金竹林礼北……无极太极皇极……天王菩萨 垂光接引……菩萨亲来降 开藏化缘人 众所功德见 同修古佛奠……紫竹明宝寺 无生降天厨 青元立古迹 大藏显燃灯……元始初立 古寺竹林 礼北垂光……无为九藏成 明金从立寺 普化九州人 七祖原生青鸡石中 此出一卵 三鸟飞空 青鸡金乌大鹏 五方□灵 日月参辰 五斗八万四千古迹星君十万八千一法性 今以南瞻大明直隶顺圣青元山竹林寺 自万历辛卯岁次季春 众等功德勒造碑文佛像塑画……
发心建立功德 梁尚文 郭添福 化主功德 贺强 宋英 收管功德 刘大湖 韩礼仁 王道 杜廷府 周铭 李□ 明像功德 魏仲仁 古应魁 王锐 土塘功德 梁尚义……舍地功德 梁善……各买用人 赵廷庄……守寺僧人 能真……兴善寺住持 宗福 申道……梁继元撰文……”
参与修庙者还有“钦差分守宣府南路顺圣两城并蔚州广昌等处地方右参将都指挥佥事 祁光祖 钦依守备顺圣川东城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 吴国孝 钦依守备怀安城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 苑尚忠 直隶大名府管宣府南路仓场通判 侯职”等。
(5)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申五月立碑:“石匠 巩尚朋 木 刘国荣 泥 何应昭 画 胡斌州 瓦 韩朝金 住持 蒋阳诚”。
嘉庆伍年庚申七月望日勒石立青元山竹林寺施地碑:“青元寺曰竹林 此寺创自梁祖 历有年所盖稀有之寺……嘉庆元年拾月贰拾柒日立施舍香火地契乙纸已交梁□□收管……磨儿湾 地壹叚叁亩……鹦窝梁 地壹叚拾亩……四马道 水地壹叚拾贰亩……井儿 地壹叚捌亩……南□ 地壹叚叁亩……斜□ 地壹叚捌亩……公同书契说合人 梁宏贵 梁金降 苏文元 苏泰 马有□ 田□卿 武胜 孙贵 刘通业 莘守业 武盛……”
又光绪二十三年三月立功德碑刻有“箴子屯苏凯仪书丹……张家屯法印芳施银三两……上碾头 朱有南施银二两 朱含富施银二两……醋柳沟合村施银一两……廪生高镛 庶宾苏秀荣 撰文”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