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安否:清代重庆的商业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清代重庆的官立牙行——数量变动与所涉纠纷类型

清代重庆的官立牙行存在时间长、涉及商业门类广,其发展情况殊难以简短篇幅概括,因此本节选择牙帖为主要的观察线索。作为官府授予牙人的经营许可和纳税凭证,牙帖最直观地反映了官立牙行数量和经营范围的变化;另外,在“定额牙帖制”[9]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府均主张对牙帖实行严格监管,所以保存下来的资料和数据相对比较翔实。

关于清代重庆牙帖的数量和种类,目前保留下来的比较确切的记载分属乾隆、嘉庆和光绪三个时期,具体内容见表2-1。

表2-1 乾隆、嘉庆、光绪时期重庆牙帖数量及种类统计

表2-1 乾隆、嘉庆、光绪时期重庆牙帖数量及种类统计-续表

从表2-1可以看出,在这150多年中,重庆牙帖的总数和种类都大幅减少。到光绪年间,保留下来的牙帖大多属长距离大宗贸易,包括从外地输入的大宗商品(如棉花等),以及大量输出的本地商品(如药材、笋子、靛等)。一些生产和销售范围主要限于本地市场的商品(如锅铁、酒、猪、纸),则不再领取官授牙帖。值得注意的是,在牙帖总数和种类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商品的牙帖数量明显增加。如棉花,乾隆年间并无专帖,嘉庆年间已有牙帖12张,光绪年间更增至17张;又如药材,乾隆年间只有牙帖8张,嘉庆年间增至11张,光绪年间则增至24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重庆牙帖的变动趋势是:总体减少,局部增加;针对短途贸易的减少,针对长距离大宗贸易的增加。但是在清代重庆商品贸易持续拓展的情况下,官立牙行的数量和经营门类为什么反而大幅度减少?在清代中央政府严格限制牙帖变动的情况下,重庆官立牙行的构成又因何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10]从下文对乾隆至道光时期三类中介贸易纠纷的考察中,或可略见端倪。

本章所使用的中介贸易纠纷案例共51个,详情参见附录B。这些案件根据情节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牙行拖欠或侵吞财物类纠纷、货不投行类纠纷、支应差务类纠纷。根据涉案双方的不同可分为七大类,分别是牙行与地方官府、牙行与外地客商、牙行与本地铺户、牙行与行帮、牙行与牙行、牙行与其他、私牙与其主顾。下面首先根据第二种分类,将51个案例列入表2-2,再根据第一种分类,进行具体的分析。

表2-2 乾隆至道光时期重庆中介贸易纠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