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吹麦浪
2008年6月初夏
天气越来越热了,小麦也将要成熟了,这就是我们这里常说的“麦收”,估计爸妈又要趁着下班的时间忙一阵了,这天,我妈5点半下课后,回到家放下教案,就赶去地里了,她打算看一下割麦的农机快割到我家地里了不,要是快到了,好准备好收小麦的工具去地里等着。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蹬着单车,穿梭在两村之间的小路上,路两边都是麦田,麦穗已经成熟,熟悉的麦香阵阵袭来,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放眼望去,仿佛一汪金色的海洋,无边无际。当风轻轻拂过时,麦浪彷佛也在心间涤荡,让人不由想起那首歌,忍不住哼唱起来:
《风吹麦浪》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
想起你轻柔的话语曾打湿我眼眶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就让失散的誓言飞舞吧,随西风飘荡
就像你柔软的长发曾芬芳我梦乡......
麦穗在风中起伏摇曳,又像正在玩耍的孩童活泼生动,此时闪闪发光不只是这麦浪,还有我们的头发,风越吹越大,麦田的形状又如同一张巨大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大地最富饶的诗篇吧,春播秋收,夏满冬藏,千百年来,土地用她的阔饶孕育了一茬又一茬的生命,生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她见证着季节的更迭和岁月的轮回,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这几天路上偶尔也能碰到拉满小麦或麦穗的拖拉机、农用机,这只是个开始,再过几天,农忙就要真正的到来了,那时大人们会很忙,忙的可能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简单的地里对付几口,或者是匆忙的回家吃上几口,然后慌忙放下碗筷赶去地里了。
农机一般都是从外地派过来的,麦收也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的,每个乡镇会派一些农机挨村挨地的来收割小麦,就像新闻里播报的一样,都是在有序的进行,不用担心会遗落哪家的小麦,到了你家的地边上,邻家也会通知到你让你赶快过去,一般会先从挨着路的麦地开始收割,这样方便运输。
短短几日的光景,田间地头,农机白天晚上不停的运转着,很是忙碌,人们也跟着忙碌着,越来越多的拖拉机、农用机在农家、地头来来回回的穿梭,发动机发出哒哒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麦穗在颠簸过程中也会遗落一些,偶尔会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把这些遗落的麦穗拾回家。
小麦是面粉的原材料,积少成多,攒多了可以去村里的面粉厂换些面粉回来吃,上了年岁的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下不了地,会把地都传给子女种,不种地之后自己又没什么经济来源,伸手给孩子要也不见得好,所以只能去收完小麦的地里捡漏,回来时顺便把路上遗漏的也一块捡了。
现在收割是自动化,割小麦的农机收完之后,会把车斗里的小麦一点不差的卸到一张提前铺好的大铺盖上,然后人们在旁边等着卸完后把小麦装成一袋一袋的,刚打下来的小麦嫩嫩的,水头很足,可以抓来捡着吃,当小零食,装完后用拖拉机拉回家,最后系到房顶上摊开晾晒,晾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天气,要是感觉天要下雨,就得赶紧用大块的塑料布把小麦盖上,防止被雨淋湿发霉受潮。
割完小麦的地,要用犁翻一下再播种,给地松松土,这样土地会更肥沃、更好下种子,种了一茬的小麦,收成后,该种玉米棒子了,盛着种子的漏斗可以用骡子拉着边走边通过漏斗播到地里,和漏斗一体的犁会在后边把播好的种子搂上土轻轻盖住,接下来需要刮畦邶,刮畦邶只能是人工了,很累,手上容易磨出老茧,用铁耙犁一点一点横平竖直的把邶刮起来,将整块地划分成长方形或者田字形,至于化肥有时候是和种子一块播到地里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刮好邶后,将化肥直接攘洒到地面上,俗称“攘化肥”。然后才能灌溉,给土地浇完第一次水,整个流程就算是结束了,等禾苗长出来后,要剔苗,除草,打药,我每年看着我爸妈反反复复的忙活着家里的这几亩地,即使工作忙的时候也不停息,我就有点心疼,想着等我长大了,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挣了钱,就把他们接到城里去,别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虽然现在的农业用具越来越先进,但感觉种地还是最累、收入最低的工作。
学校组织了第三次模拟考试,我记得当时我们全年级一共有9个班,我在3班,每次考试我都是在第一考场,我的成绩也算是年级前30名吧,分数客观,也算是站在了高中大门口了,为了能稳妥的迈进高中的大门,我最后也要好好表现,如果能超长发挥那就更好了。马上就要考试了,我怎么没有看见小美,我回头看向小林,想问问她为什么小美没来,小林正巧也在看着我,她向我摇了摇头,表情里有三分无奈,我瞬间就明白了,直到早自习快要结束了,小美才背着书包慌慌张张的跑进教室。
三模考试结束后,因为后边几天是高考,要征用我们学校的教室,所以考完试我们也放假3天,放学的时候老师反复嘱咐我们回家也好好复习,高考之后就马上就该轮到我们“上战场了”。当老师说完放学,大家都收拾起书包准备回家了。
回想起风吹动了金色的麦浪,也吹动了我的头发,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想来,真的很美。麦田的静谧与生动,都在这金黄的色彩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无论走多远,无论何时,当我再回到那片土地的时候仍会感到无比的亲切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