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附微课·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识点一:管理的内涵

1.组织活动分析

要回答什么是管理,首先要分析一下组织的活动。

不难发现,当人们组成一个组织之后,组织中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作业活动与管理活动。

作业活动是直接服务于组织目标的业务活动,如工厂车间里的生产活动、学校的教学活动、医院的诊治活动等。组织是通过作业活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

因此,为了保证作业活动有序地朝向组织目标进行,还需要进行专门的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这就是管理活动。

2.管理的定义及其分析

那么,什么是管理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们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管理给出了一个比较通俗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系列活动的过程。简单地讲,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视野拓展

中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

对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对什么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是什么?管理的对象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如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2)为什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就是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目标的管理。有效指的是一切活动既要有效率,还要有效果。效率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涉及的是如何“正确地做事”。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然而,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这些活动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效果意味着“做正确的事”。在管理活动中,效率与效果都很重要。

视野拓展

管理活动的效率重要还是效果重要?

(3)由谁来对这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就是管理的主体是什么?管理的主体是组织的管理者。配置资源、组织活动、推动整个系统运行、促进目标实现等所有管理行为都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组织的管理者是整个组织的驾驭者,是发挥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核心因素。

(4)在不同的环境下,能不能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环境下显然不能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即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环境是指组织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管理行为依一定的环境而存在,并受到管理环境的影响。管理环境变了,就意味着管理的对象变了,因此,管理的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既可以表现为单个管理者,又可以表现为管理者集体及其所组成的管理机构。

在本书对管理的定义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核心,因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也就是说,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完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与过程。因此,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所有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

3.处处有管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在没有管理活动进行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一致,甚至有可能相互抵触。即使行动目标一致,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目标。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中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小到一家企业的兴办运营、一个项目的施工,甚至一个家庭的生活安排,都离不开管理活动。

提示与说明

亨利·福特(1863—1947),福特公司创始人,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企业家。20世纪20年代初,福特公司占有2/3的美国汽车市场,然而30年代中后期,市场占有率一度滑落到20%。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福特公司当时的信条——企业无须管理人员和管理,只需要企业家和他的“助手”;不信任会计师,据说通过对账单和发票称重来猜测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福特公司的故事极具典型性,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有较详细的介绍,建议读者自行查找后学习。作为后来人,我们比较容易从中得到启示:管理一家企业同管理一个人的财产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一家企业的管理,“企业家+助手”的模式应付不了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是企业的“必需品”。

当有许多工作需要互相协调和配合的时候,人们需要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有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否则这些活动就会失去控制,计划就不能转变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