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难的童年
1923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的一户戏曲艺人家庭添丁增口,河北梆子名演员陈栋材的妻子刘氏,在这一天生下了双胞胎女儿。此前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老大陈书贤、老二陈志贤。这天所生两个女儿排行老三、老四,姐姐取名陈玉贤,妹妹取名陈国贤,乳名大双、二双。她们从小继承父业,长大后成了专业河北梆子演员。特别是老四陈国贤(即后来的恩师王玉磬),成长为河北梆子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
恩师的家乡位于白洋淀西岸的同口镇,这个镇子三面环水,旱路往西直通保定府,水路沿大清河直抵天津卫。同口镇是个水旱码头,曾经出过不少的名艺人,这个镇子是文化艺人的风水宝地,俗称“戏窝子”。陈栋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艺人,他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77),从小进入赫赫有名的饶阳迁民庄“崇庆班”坐科学演梆子,出科后在冀中、山东一带作艺,艺名“七阵风”,以扮演刀马旦远近闻名。他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特别是“翻、打、腾、扑”身轻如燕,武功技巧灵活似猿,几十年间誉满华北、东北各地,人送雅号“刀马亮”。
1927年的一天,“刀马亮”在农村野台子上表演《百草山》(别称《王大娘锔缸》),从三张桌子的高处“云里翻”翻下,因木板拼接的台面陈旧残破,他不慎将脚上绑的跷(行话称抹子)别在了木板缝隙里,造成腿骨断裂,再也无法登台演戏。戏班里的箱倌老许看到“刀马亮”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甚是可怜,便时常帮他凑钱买草药洗伤,买些粮米周济他的家人。“刀马亮”的伤养了半年多,刚有好转就找到班主要求演戏,得到的答复是“戏班不养老不养小更不养病残”,这使他伤心至极,带着一口闷气回家后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想到自己从艺以来的辛酸往事,回忆起在戏班的所历所见,不禁浑身颤抖,他把跟着自己受了大半辈子苦的老伴叫到床前,凄楚而严厉地嘱咐着:“我死了之后,就是穷死饿死也不准孩子们去学唱戏,要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买包药把闺女们毒死自己改嫁走吧。”老伴哭成了泪人,身怀绝技的梆子艺人“刀马亮”含恨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一岁,此时,老四陈国贤刚刚五岁,家中还有两个更为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
“刀马亮”死后,抛下六个张嘴等着吃喝的小姐妹,全靠母亲一人织席编篓赚点儿小钱艰难度日。当时,这一带许多穷苦人家都靠唱戏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许多好心人劝“刀马亮”的遗孀把女儿送去学戏,好歹找碗饭吃。但是,做妻子的牢记丈夫的临终遗言,日子再苦也不愿违背丈夫的意愿。
“刀马亮”的师弟王文炳,艺名“小白牡丹花”,以唱青衣为主兼演老生,他不但是个优秀梆子演员,也是擅长授徒的好老师。他看到师兄抛下的几个小女孩面黄肌瘦、破衣烂衫,心疼得落下泪来,好说歹说劝师嫂,让他带孩子们出去学戏。陈师嫂哭得死去活来,生怕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可是眼前只有生死两条路,不学戏就得活活饿死,一狠心学了戏说不定能有条活路。万般无奈她只有同意让女儿们去学戏,临行嘱咐她们一定要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是“刀马亮”的闺女。就这样大姐陈淑贤(艺名小月英)承继父业学了梆子刀马旦;二姐陈志贤(艺名妙灵云,即后来的王玉钟)学演梆子花旦;不久,年仅六岁的恩师陈国贤和孪生三姐陈玉贤,在师叔王文炳的提携下进了合作戏班,一个学老生(陈国贤),一个学青衣(陈玉贤),从此姐妹们开始了艰辛坎坷的演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