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北汉入寇
显德元年,二月二十一。
潞州的一封急报送到了东京大梁城,伪汉主刘崇勾结契丹发兵南下,号称步骑十万,已经进逼泽潞二州。
一时间朝野震动,内外人心惶惶。
周帝郭荣此时登基才不过月余,得知急报后勃然大怒,当即便要御驾亲征。
然以宰相冯道为首的大部分官员,却认为正值新帝即位根基不稳,朝野内外人心动荡之际,皇帝绝不能轻易出动,应坐镇东京稳定局势,派一员大将出征即可。
如此一来,君臣之间自然免不了一顿扯皮。
但没过几天,又一封急报传来,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屯兵太平驿,意图阻击伪汉联军,却反被击败。
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无力再战。
眼见情势危急,皇帝郭荣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御驾亲征,诏令禁军和地方藩镇兵马备战。
当然。
这些军国大事还轮不到李奕一个小小的禁军兵头操心。
他只管遵照上头的吩咐上战场卖命就行。
“依枢密院令,禁军各部取消休整,全部返回军营待命,如有违者,军法处置……”
本来军中给李奕批了半月的休养时间,却因为北汉联军的大举入侵而提前结束。
好在他的身体素质异于常人,不仅抗揍而且恢复能力也很强。
经过这七八天的休养,他因仗刑受的那点皮肉伤,基本已经没什么大碍了。
“嫂嫂,最近街面上不太平,铺子暂时就别开了,过段时间再说吧。”
临走前,李奕还不忘交代了郭氏几句。
都说逢乱必多贼,眼下北汉联军南侵,东京城内人心惶惶,难免有一些宵小之徒趁机生事。
郭氏一介寡妇更是要多加小心。
……
李奕从朱雀门进了内城,沿着御街两侧的街巷,一路朝着皇城前行。
此时来往的行人还比较稀少,多是一些贩夫走卒,见到李奕高大壮硕的身形,一个个唯恐避之不及,像是躲瘟神一般。
毕竟就算是不披甲执锐,李奕的气势也足够让人生畏,明眼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主。
李奕也不在意,自顾自的赶路。
没一会儿,在晨雾的掩映下,皇城的轮廓逐渐清晰。
正当旭日初升,万道霞光倾泻而下,映衬着亭台楼阁庄严肃穆,更显得那皇城巍峨雄伟。
后周皇城的前身是大唐宣武节度使的治所,经过梁、晋、汉、周四朝的修缮扩建,已经颇具规模。
整个皇城的布局坐北朝南,前半部分是皇帝上朝和办公的区域,后半部分则是皇帝和妃嫔们的寝宫。
皇城总共有六处宫门,分布于东南西北四面。
正门是南面的宣德门,平日里都是紧闭的,唯有皇帝出行或重大活动才会打开。
而宣德门两侧分别是供日常通行的左掖门和右掖门。
除此之外,还有东面的东华门,西面的西华门,以及北面进出后宫的拱辰门。
步行至皇城近前,普通百姓的身影已经见不到了,只有一队队全副武装的禁军将士,正在来回巡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和李奕一样身着常服的汉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五代时期,职业军人的家眷往往随军迁徙,后周的禁军都驻扎在东京一带,所以将士们的家大多也在东京。
通常情况下,除了轮流上值驻防的部队,其余将士可以回家休整。
当然,这个家特指随军迁徙的家,并不代表你就可以乱跑,禁军将士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离开驻地,否则视为逃兵。
为了方便管理和监督,禁军各部驻地都建有生活区,相当于后世的单间宿舍,将士们可以带着家人一起住。
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住房福利了。
不过这所谓的单间宿舍,也就只有几个平方大小,而且还是简陋的茅草屋子,一家三口住还凑合,人一多就要挤得慌了。
所以极少数手头宽裕些的将士也会选择在东京城内租房居住。
至于能置办得起房产的,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起码也得是中高级的武将。
毕竟对于底层的将士们来说,负担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就已经是很大的压力了。
更别说在这寸土寸金的东京城内租房乃至于购置房产。
不然李奕早就把舅舅一家也接来东京享福了。
……
依照枢密院的军令,禁军各部将士返回军营待命,随时准备出征。
但自古以来,打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是后勤调度就不是三五天能完成的。
更别提还要抽调地方藩镇兵马、规划行军路线以及作战计划等等杂事。
所以李奕返回军营已经几天了,上头却还没有下达具体的命令,军中的大小事务一切照旧。
如往常一般,闲下来的李奕靠坐在营房边的大树下,拿着一把角弓正在捯饬着。
这年头一把好的筋角复合弓很难得,制作周期动辄都是以年计算。
李奕的这把角弓还是他去年在军中比射时赢得的赏赐。
这弓可是实打实的两石半强弓,就算放在角弓中也是高档货,属于是花钱都难买到的稀罕物。
说起来,军中能拉满两石半强弓的人不算罕见,但拿来当实战弓使用就有些夸张了。
毕竟军中特制的用来练习拉力的力弓大多也就三四石。
不过对于李奕来说,这张弓他用起来却是得心应手,甚至能连射五十箭而尚有余力。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就是所谓的天生神力。
而李奕正是靠着出色的骑射本领,在不依靠军功加持的情况下,一步步爬上了亲卫押衙的位置。
“奕哥儿,你说这汉军都打过来了,咱们禁军什么时候出征啊?”
就在这时,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走到了李奕跟前,嘴里还忍不住嘟囔了几句。
“马兄这是急着要上阵立功吗?”李奕抬起头笑着调侃了一句。
这络腮胡的大汉名叫马仁瑀,也是典旗仪卫的押衙,李奕是左仪卫第二班押衙,他是右仪卫第一班押衙。
对于不太了解五代历史的人来说,马仁瑀这个名字或许平平无奇。
但在决定后周存亡的高平之战中,马仁瑀这个名字却是大放异彩。
“从世宗亲征刘崇,王师不利,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乃跃马大呼,引弓连毙将卒数十,士气始振。”
史书中的这段记载对马仁瑀可谓是赞誉有加。
在战斗局面不利的情况下,这位马兄挺身而出射杀敌军,一举提振了士气。
按照五代史中的记载,马仁瑀在高平之战中的功劳,甚至丝毫不比赵匡胤要差。
此战过后马仁瑀也连升三级,从一名小校被提拔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最后一步步升为了朔州观察使,死后还被追赠为河西军节度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如今的马仁瑀和李奕是同乡,都是大名府夏津人,而且还是一个村的,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
当年,邺都留守兼枢密使的郭威被逼起兵造反,李奕便拉着马仁瑀一起投入了郭威麾下。
等到郭威登基称帝后,二人一起被选拔进了内殿直,并且都凭借个人能力先后当上了押衙。
真要论起来,李奕和马仁瑀算得上是过命的交情,远比他去巴结赵匡胤得来的亲近要更牢靠。
听了李奕的调侃,马仁瑀却反问道:“难道奕哥儿你就不想上阵杀敌博个富贵吗?”
“当年你我投军时,可是奔着建节去的,现如今才不过是小小的押衙,想当节度使少不得要战阵上拼命才是。”
“无富贵,毋宁死,这话可是奕哥儿你跟我说的吧?”
“无富贵,毋宁死……”李奕闻言倒是愣了一下。
要不是马仁瑀眼下突然提起,他都快忘了当年说过这么一句了。
只可惜时移事迁,当初李奕是把富贵押在了赵大身上,怀揣着穿越者熟知历史的信心,自然是一腔雄心壮志。
但如今,富贵在哪是看不到了,以后怎么死的倒是有那么点苗头。
不过好在李奕这几天也想通了,赵家得罪了也就得罪了吧,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的。
与其纠结懊恼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即将到来的高平之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乎后周的生死存亡,也是世宗柴荣坐稳皇位的关键之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在此战中发迹的,李奕自认为武艺本领不比赵大差,或许还要略胜一筹。
他赵老二能做到的我李老二未必就做不得!
人的心思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在没出赵家这档子事之前,李奕对待赵匡胤是自带滤镜的。
他觉得赵大作为未来的宋太祖,自然是毫无争议的天命之子,自己理应抱紧对方大腿才是正道。
但等如今他和赵家生了嫌隙,抱大腿这条路走不通后,他却又是另一番心境。
甚至都开始在心里拿自己跟赵大比谁的本事更厉害些了。
说好听点或许叫不破不立。
说难听点大概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对了,奕哥儿,那赵家没再找你麻烦吧?”马仁瑀的话将李奕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
“这些天我都在当值,也没来得及问你。”
“听说当日那赵家姑姑也投井死了,怕是赵家也会把这事算在你头上。”
“他想算在我头上就随他,反正案子已经判过了,那赵家又能拿我如何?”李奕轻笑着回了一句。
“说的也是,那赵弘殷再大也不过是个军都指挥使,还真能拿你这个押衙怎么样?”
“要我说他半截身子都入了土,这辈子或许当个军都使就到头了,以咱兄弟俩的年纪和本事,再稍微有了些运道,建节开府也并非不可能。”
马仁瑀越说越来劲,唾沫横飞道,“等将来咱兄弟当了节度使,那赵家巴结咱们还来不及呢,再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再惦记这事了。”
不得不说,马仁瑀倒是挺有自信,现在还是个小小的押衙,就敢去想以后当节度使的事了。
虽说历史上他在死后确实达成了这个心愿。
可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赵弘殷身上,毕竟历史上再过两年他就要嗝屁了。
但是架不住人家有个能当皇帝的好大儿啊!
不过马仁瑀说的也并没有错。
只要李奕将来能爬的足够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就算赵大最终黄袍加身了,也未必敢随便动他。
反正李奕是不会甘愿坐以待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