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彩文案:让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延长线思维

这个思维模式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我前一段时间用手机浏览信息时发现的一种方法。当时看到这样一篇介绍“延长线思维”的文章,让我恍然大悟。


“延长线思维”就是指我们在面临一个问题时,不应该陷入问题本身去思考具体情境,而是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情境和出发点。

以“你妈和你老婆掉进水里你救谁?”这个问题举例,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后,回答一定是在这些答案之中的:


“我不会游泳,我只能找人救。”

“救我妈,我老婆会游泳/救我老婆,我妈会游泳。”

“一个都不用我救,她们都会游泳,自己会爬上来。”

“先救我妈,我老婆年轻,可以多撑一会儿。”


我们都知道,这些回答都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太俗套了。

不要陷进问题本身去思考具体情境,而是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情境和出发点。

所以,你有没有想反过来问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谁问的?

如果问题是老婆问的,那么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觉得你不够爱她了?她会因为什么觉得你不够爱她了呢?或者她只是想来试探一下她在你心中的分量?那么她为什么突然想做出这样的试探?

如果是妈妈问的,那么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是觉得你娶了媳妇忘了娘吗?

你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其实需要不同的回答。

你发现这种思维模式背后的本质了吗?就是悄无声息地更换或增加了问题的背景,为受众提供新的背景信息。在这个背景的基础上回答,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观点独特新颖,毕竟你设立了一个新的问题背景。


《奇葩说》第三季有个辩题,《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请告诉我,你看到这个辩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不是在思考:对哦,这算不算爱情呢?要弄懂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搞懂什么是爱情?


但辩手黄执中是这样说的: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因为这个题目有趣的部分不在爱情。这不是一个脑洞题,它是我们之后都会面对的问题—当科技越来越进步,虚拟跟现实还有没有差别?当假的东西随着科技进步变得越来越真,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分辨真与假?


然后,他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自己的论述。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当科技越来越进步,虚拟跟现实还有没有差别?当假的东西随着科技进步变得越来越真,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分辨真与假?


你觉得这个话题新颖吗?


你我都心知肚明,这个话题,它并不新颖。

但是它出现在“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这个话题之下,提出这样一个新话题,它就是新颖的。

观点新颖不新颖是相对而言的,要看我们在什么样的背景、场景下提出。

穿比基尼在海边的你并不新颖,但走到闹市去,你就新颖了。

所以,想让你的观点是独特新颖的,用延长线思维换一个背景就好了。

黄执中在这段辩论里做的事情就是将讨论的话题重新安排了一个背景和前提,导致原本讨论的问题悄无声息地被转移。

我记得最后,黄执中在这场辩论中所讨论的早就不是原本有关爱情的话题了,但他说服了在场的很多人。


为什么黄执中可以想到这一层呢?

平时我们在面对一个话题的时候,具体需要怎么做,才能利用好延长线思维呢?我给你四个步骤:


——列出关键词

——选定关键词

——深挖关键词

——用例子演绎


即我们将话题里面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先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联,选取一个你最擅长的关键词,产出观点,再去思考如何将你的观点与话题扯上关系,只要实现逻辑自洽就行。


好,以上三种方式就是我总结的产出精彩观点的方法,我尽可能地用简单直白的话让你理解。


不过我也知道,即使现在我说得头头是道,你也认同,但真正让你去产出一个独特的观点时,你还是没有办法按照我跟你说的方式思考。别急,这是可以练习的,平时养成以下这些习惯,你会逐渐形成一个产出好观点的脑回路。

习惯写评论。

不管是看书、看电影,甚至是点外卖,建议你都养成发表评论的习惯—习惯性地从多个维度对内容和质量阐述自己的看法。

评论的开头最好先明确自己的立场,比如说:“我平时很少看电影,今天专门去看的……”“我点这份外卖是想作为我的晚餐……”“我是抱着好好学习如何吸引异性注意的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的……”

涉及评价艺术作品时,应当带上其他的作品做类比,需要我们做好充足的信息查阅工作。

最后再对自己的评论进行升华,直接引用内容里的材料来嵌入自己的主张是最好的。

例如,曾经点到过特别糟糕的外卖,我是这样评价的:


店家需要重新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审视。我看着这饭里的头发丝甚至能想象到厨师的满头油腻,还时不时地用手摸一摸头的画面。这份与剩饭无异的饭菜,与店家的态度和良心一样,冷得没有一丝温度……


虽然这看起来确实很“奇葩”,但不管东西是好是坏,我们都要认真评价,该赞美的也多赞美。我们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抓住这个情绪激动的时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经常读书,并且学会提炼主题。

我始终觉得书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有用的工具。

读书,让我能够在一个无知的年龄、无知的环境,做出一些并不无谓的挣扎。

那些书的作者在书里讲述他们的人生境遇、生活经验,教授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结晶。我在书里看到了大世界的有趣,升起了瑰丽的梦想,见识了人生的沉浮,避免了许多弯路。


没有人天生就盛产观点,所有的观点都产生于个人与世界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去看更广、更新的世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观点。

所以,一定要读书,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


既然知道我们必须读书,那么书怎么读才好呢?

和大家分享一个读书方法—六层导图阅读法。这个方法是我在读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受到了启发,并利用了一些更现代化的工具总结出的方法。

我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书籍的阅读,而是适合本来就抱着功利目的去看书的人,比如,我就想学营销、学文案,想学怎么提高口才、提高情商,那么这个方法就非常好用了。

【准备材料】

A. iPad(平板电脑)/电脑/智能手机;

B.一本书(这里我用的书是《非暴力沟通》);

C.思维导图软件:Xmind/幕布/百度脑图/Microsoft One Note。

【阅读步骤】

①阅读书的封面:我们先阅读书籍封面和封底上的每一个字,看完之后你会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卖点,接下来你把书名和作者名填在脑图的中心点位置,即导图的第一层。像下图这样:

②读前言:图书的作者一般会在前言里写下本书的核心观点,所以读完前言之后,你会对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你在这里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观点,并且把它精练成一两句话,填到导图的第二层。像下图这样:

③读目录:把目录里的标题全部列出来,列到导图的第三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需要把目录里的小标题全部列出来。

④标题转问题:当我们把所有的标题列出来之后,你只需要看着标题,然后根据标题内容结合你的现实生活提出疑问。比如“感受的根源”这个标题,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感受的根源?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具体能帮到哪些方面?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总之,把你对每个标题的疑问全部列出来,作为导图的第四层。

⑤带着标题找答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不用按顺序去看书了,我相信经过上一步,你已经提出了许多疑问,可以优先看你最想知道答案的疑问所对应的章节。抱着强烈渴望答案的心情去看这本书,你会更加专注,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之后,你就可以把找到的答案用自己的话转述精简,作为导图的第五层。

⑥萃取总结:把整本书看完后,你或许已经获得了答案,针对你觉得写得不好的内容,写出你的观点:为什么觉得它写得不好,如果你来写的话会如何写这部分内容?好的内容也要总结:这部分内容好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写得好?把这些总结简单写下来,作为导图的第六层。

【这样读书会得到什么?】

① 你得到了一张层次分明的读书笔记。

② 你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③ 你学到了想学的东西,解答了自己的疑惑。

④ 你已经输出了多个观点(在做第六层导图时)。

【关于这个方法的一些解释】

诚然,这个方法很功利,可能在你眼里,用这种方法读书已经失去了读书原本的乐趣。可是朋友,书有那么多种,谁规定读书只能有一种读法呢?

你读《红楼梦》要细读,读《诗经》要慢品,读《菜根谭》要深嚼,而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你大可以囫囵吞枣。这些书,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读法。

你一定有这样的时候吧?你读有些书,就是抱着功利目的去读的,比如我读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是抱着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的,我的目的很明确,如果我搞懂了,这本书我就没有必要再读了。如果以后忘了,我大不了把我做的这张导图翻出来重新看看,这不是比读书更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