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与规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1.县域经济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有2000多个县,80%的人口在县域是我国最大的特色,是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决定着我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决定着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我国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特殊方式,决定着我国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必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造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2000多个县的存在及其状况,决定着我国必须走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县域经济的特殊地位,使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地位。县域是我国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是国家各种经济部门在农村的集中地,是国家各种经济管理体制在农村的聚结点,是大中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输送到农村的扩散点,又是供应大中城市农副产品的集合点。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又是一个关键性层次。县域经济发展了,就为根本改变我国落后面貌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县域经济搞得不好,我国就难以摆脱落后状态,不解决两千多个县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一般而言,县域经济包括两大部分: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县域经济中的乡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这是因为:①我国最大的劳动力资源在县域。我国12亿多人口中,约有8亿农民,占全世界农村人口的40%,等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拥有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40%以上。如此众多的农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实体,农民的经济活动状况在过去、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决定着我国经济面貌和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由县域经济来解决。我国的农、林、牧、副、渔大多集中在县域。虽然我国广大农村不是我国经济的核心,现代工业极少,财政上缴仅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几,但是农业毕竟是我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可以说哪一种商品在农村得到销路,哪一种商品就立于不败之地。③农业特别是大农业的发展,作为原料产地和供应地的农村作用也将进一步充分地显示出来。④我国最辽阔的地域在县域,全部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源、滩涂,全部在县域。从全国来看,2135个县包含着1.84万个建制镇,2.63万个建制乡,73.94万个行政村和23406万农户,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广阔的场所,而县域生态环境也比城市好,这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辽阔的、最佳的发展余地。

我国县域经济特别重要的地位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那就是我国经济落后,农业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村商品率较低,人口特别众多并拥挤在农村。我国县域经济不仅十分分散而且规模相当庞大,是城市经济发展替代不了的,它的状况如何,成为能否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我国县域经济的特殊地位使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

可以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农业将来不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产业,但是农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农业仍然要在高水平上发挥基础作用。从长远看,城乡结合的基地在县域,工农结合的基础在县域,以后乡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仍要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

(三)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枢纽

县域经济中的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枢纽地位,它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1.县域城镇经济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结合部。县城和广大的小城镇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城乡之间的中间层次即城乡过渡地带,它是农村经济的延伸,又是城市经济的边缘,县域城镇经济处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上,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构成独特的经济社会系统。

我们说城镇经济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是指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广大的小城镇集聚着全县主要的工业、文化、科技、交通、服务等各项主要设施,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它的集聚功能将进一步增强,这一点说明,它具有城市的特点。但它又与城市经济不同,例如它依附农村,依赖农村,和农村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工业、交通、商业、文化也不发达,因此又具有乡村的特点。

县域小城镇处在城乡结合部上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它对城市的经济能量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对周围广大农村有相当大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它把城市的资金、技术、工业、信息吸收过来向广大农村扩散,带动广大农村前进。它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城乡生产结合,通过小城镇的吸收和扩散功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城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使农村经济的活力通过城镇向城市传递,让农村的经济改革影响城市,推动城市的改革。乡镇工业集中在县域城镇,它的发展加强了农村和城市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

2.城镇经济是县域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部。县域城镇经济不仅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也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部。近代工业是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发展起来的,近代工业的历史仅仅200多年时间,但是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奇迹般地改造了世界,比过去历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灵通,交通方便,联系广泛,门路众多,技术力量强等等,因此,工业,特别是大工业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特点是分散性,依附于土地和各种自然条件,因此农业集中在农村。历史上工业和农业长期分离、对立。

县城和小城镇经济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很自然地处于工业和农业之间,它是工业的边缘,农业的延伸,是工业和农业的中间层次,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它处在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部上,城市工业需要的工业原料、燃料、城市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相当部分以小城镇为纽带从农村得到供应。广大农村需要的工业品和各种农用生产资料,通过小城镇从城市工业得到供应。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县域城镇经济的结合部地位进一步加强。县域城镇经济不仅成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纽带,而且成为城市大工业转移技术、产品、人才和部分企业的场所,成为工业加工定货、加工零部件、搞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的场所。小城镇深入农村腹地,它又为农业商品化提供商品交易市场,农民投资办企业的场所,以及提供各种服务、技术、资金、人才的中心,容纳数以亿计的离开土地的农民进镇务工、务商、从事服务业等等,有力地带动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3.城镇经济是县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是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间层次,具有自身特点:①它受国家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制约,服从国家的宏观决策。②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权把宏观决策和本县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出自己的安排和规划,当宏观决策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时,它有权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机械搬用。③县域城镇经济是多层次的经济网络和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交汇点。它把国家宏观决策和微观活动结合起来。国家的宏观决策,省、市的规划通过县转化为具体措施加以贯彻,落实到基层,同时又把微观经济活动、经济活力反射上去,推动上层的改革。县域经济具有协调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功能,它一方面对县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有总体规划,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把微观搞活。因此,如何从中观经济角度来设计出新的条块结合的最佳模式,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来搞出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现在农村家庭经济经过20余年的发展,正在向更深层次延伸,广大农民要求突破地域界线向专业化、社会化过渡,农民既从事家庭经营,又要突破家庭经营的狭窄范围,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事经济活动,使多种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新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致富的冲动使微观经济比较活跃,而微观的活跃同宏观、中观的协调能力不相适应,要求县域微观经济相对活跃并提高协调能力,使微观活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程度上得到发挥。

二、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两个转变的实现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都要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包括:①县域乡村农业经济和城镇工、商、交通、建筑、服务业的综合发展;②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③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④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⑤工农业出口基地的建立和加强等。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会打破农业的单一经营,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的计划体制本身就很脆弱,因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就是县域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同时,农业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为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提供了原始积累,推动了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兴起。农村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形成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水平的产业群,进而实现集约经营。如江苏南部,广东佛山,都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在县域经济的中心,即县城(市)或集镇,由于它们主要依托于农村,因而农村两个转变的实施,也必然会引起县域经济的中心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是体制上,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该放的放,该分的分,该管的管,该抓的抓”。真正做到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做到“大市场,小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县域经济中心拥有的部分国有企业势必出现一次大规模的优胜劣汰。按照中央的经济工作方针,“抓大放小”,只有运用市场手段,让资产进行新的合理调整和组合,才能使资产向有潜力、有优势、有效益的地方转移,慢慢地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集约经营。在这场大的转变中,可以运用的市场手段有:租赁、合作、拍卖、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由于县域经济中心的调整牵涉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因而政府必须注意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农业在突破自给自足的范围之后,必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耕地上游离出来,向第二产业(如工业)和第三产业(即各种服务业)转移。我国和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国家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城市,而我国把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县域范围之内,即放在小城镇和乡村,也就是说,通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吸收农业过剩的劳动力,就地消化,就地解决。县域经济负有如此重任,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首先是我国经济落后,农业劳动力特别众多,城市无力容纳这样多的劳动力。其次是为了变我国农业为高效产业,为此必须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等,需要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供与此有关的服务。

据预测,我国农村每年净增劳力1000万,这些农业劳力往哪里转移?首先是转移到乡镇工业。这是我国务农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其次,转向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再次,农业内部加速向林、牧、副、渔业转移。

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就地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资本主义国家在城乡关系上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再也不能重复。我国有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通过发展县域经济,走一条农村人口离农又近乡,离土又近村的小集镇、小企业、大发展的新路子,使我国城市和乡村融合协同发展,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1.县域经济的发展,使长期在两条轨迹上运行的城乡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汇聚起来,互相渗透,协调运行。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务农、城市务工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新格局。随着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多种经营的长足进步,农村工业比重逐渐增大,农村经济从总体上将变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农工结合型经济。以江苏省为例,197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0.3%,占全省农村产业总产值的0.62%。1984年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江苏农村经济发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这一年,乡镇工业产值达226.24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22.53%,占全省农村产业总产值50.9%。1986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3001多亿元,第一次在全国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在农村中第一次超过了农业,这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带根本性质的变化。农工结合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交流突破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传统格局,变成既有农产品进城,也有农村生产的工业品进城,既有城市工业品下乡,又有加工后的农村产品下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相互融合。

2.县域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进入企业和其他行业。这些人平日务工,农忙务农,本人务工,家属务农,或者半工半农,使城镇人口变成农工融合型人口结构。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农村富裕程度的提高,农村建设城镇化、城市化,工农、城乡融合的雏形已在我国农村先进地区出现,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景。

(四)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

1.县域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多年来农村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落后状态,使人们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县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们在精神上、思想上开始由市场经济观念代替自然经济观念。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的思想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广泛的社会联系,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获得多种原材料、燃料、设备、需要及时推销生产的商品,需要获得各种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需要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智力开发,需要和大城市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发展各种横向联系等等,这一切都要求开放。市场经济和封闭是水火不相容的。县域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我国农村第一代产业工人,成长了我国第一代农民企业家和商品推销员、信息员、市场经济的管理者。他们是农村中第一批开放型人物。他们为了发展市场经济长年奔走于祖国各地,他们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到处推销商品,带回信息,获得各种原材料。这一切不仅使人们从自然经济狭隘圈子里走出来,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而且思想上也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②人们的工作由慢节奏向快节奏转化。我国县域经济长期是自然经济占优势。自然经济的特点是慢,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条斯理,不急不慌,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歇,几千年来没有多大变化,市场经济则不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快,它总是处在竞争之中。尤其是县域市场经济,势小力薄,更要挣扎于竞争之中。县域乡镇企业竞争的范围已由最初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竞争。竞争迫使人们加快速度,以最快速度获得信息,生产商品,推销商品。

③人们的精神面貌由停滞型向奋进型转化。自然经济特点是缓慢,而缓慢的结果是停滞不前,因此自封。自然经济生产目的是低水平的使用价值的满足,一日三餐吃饱了、穿暖了,就满足了。市场经济则不同。市场经济是价值的运动,生产目的是追求更多的价值,而价值的运动是无限的。市场总在扩大,需求总在变化,竞争总在继续。它迫使人们不断采用新技术、革新机器设备,改进花色品种,改革经济体制,否则就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它要求人们进取再进取。乡镇企业曾以“船小好调头”而著称。乡镇企业十分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农民企业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出了新的口号“船小先翻船”。他们认为乡镇企业不能再满足于小,而要生产中高档商品,在进取中取胜,不但要有战略策略,而且要有胆略去夺取胜利,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由停滞型向奋进型转化。

2.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同社会化、现代化生产相联系,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素质。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开发新产品,实现生产专业化。这些无一不需要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广大群众深深体会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他们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把专家们请进来,把中青年农民派到大学去进修,以及在农民中举办各种科普学习班、培训班。总之,在县域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个群众性的学习文化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它正在对我国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它向纵深发展。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他们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农民正在从他们数千年来一成不变栖息在贫穷、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向新的生活。

(五)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中城市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化的程度也将逐步提高,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

1.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口的合理布局,防止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布局不平衡。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西部地区低。城市人口密度高,乡村低。一些城市和特大城市已出现程度不等的人口膨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加重这一趋势。城市人口过密已经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宅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以及文教卫生、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使大城市超负荷运转,造成生态条件恶化,影响经济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游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有计划地安排到中小城镇去,转移到多种经营方面去,转移到新的生产领域和各种专业化生产上去,就地消化、就地转移,同时还可以适当疏散大城市人口,降低人口密度,使大城市的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空间。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对我国经济进行合理布局。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同时也表现在城乡之间。我国县域经济除了少数先进地区以外,大部分是落后的。县域经济落后也是人口涌向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把适合农村和乡镇发展的工业和其他行业从大中城市疏散出去,可以承担城市大工业难以承担的各种细小生产任务,成为城市大工业的补充和助手。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大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使大中城市腾出力量和资金去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精尖工业,可以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建设,这从国民经济全局看是有利的,同时可以使工业在全国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