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解缙,你是否愿意为我编纂一本《建文大典》呢?

御史高翔挥动笔墨,笔锋犀利,大量引用经典。

从三皇五帝起,直至明太祖。

高翔笔下铺陈万言,倾泄其心中的悲愤与不平,直斥道:“女子理当安守家纺,何必贬低自身至朝堂之上,我们皆为男子汉,誓死维护四书五经的尊严!”

一份又一份的奏折源源不断,直接被送往武英殿。

单是御史的话或许还罢了,但六部的其他官员也不愿落后,纷纷动笔撰写弹劾书。

有些人更是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徐辉祖,给他扣上了“妄议后宫,丧失廉耻”的罪名。

甚至原本与此事毫无关联的钦天监也插了一脚,声称“夜观天象,预示异变将至”。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内,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些奏折。

这些人的文采确实不凡,言辞华丽,对仗严谨,文句流畅,即便是责骂也不带一字粗俗。

“你看,一个女子进入国子监,就让整个朝廷的文臣惊慌失措,难道女子真有这般可怕?”

朱允炆边说边望向一旁抱着孩子的马恩慧。

“陛下,我之前就有所提醒,您明知这样做可能不当,为何还要坚持?”

马恩慧轻笑着回答:“现在大臣们的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朱允炆挥了挥手,吩咐站在身旁的太监三德子:“将这些奏折退回给他们,你代朕去问问他们几个问题。”

三德子疑惑地问:“陛下,您想让我问他们些什么?”

朱允炆轻笑着说:“去问他们,你们的妈识字吗?不,用文雅些的说法,你们的母亲识字乎?妻子识字乎?女儿识字乎?她们愿意识字乎?”

三德子张口结舌,尴尬地望向马恩慧,马恩慧却默不作声低头,三德子无奈地答应了,手持奏折准备离开。

“等一等。”朱允炆叫住三德子,补充吩咐道:“跟他们回去,亲自让他们向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询问,然后记录下来,回来告诉朕。”

三德子应声答应,迅速去执行这一命令。

马恩慧忍不住笑了起来,看着朱允炆说:“陛下,这一计策,倒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

朱允炆放声大笑。

对付这些固执守旧的人,单纯讲道理是无济于事的。

就如《论语》所言,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稳固则道自生。

孝与悌,正是仁之根本。

既然你们这些读书人强调孝悌,总不至于连自己母亲的话都不听吧?

先让他们深思自己的真实想法,再来讨论徐妙锦的事情。

“陛下,翰林院方侍讲前来求见。”

朱允炆点头示意,随即一位四十左右、面容清瘦的男子穿着九品绿色官袍走入殿中。

这正是那位后来被朱棣斩尽“十族”的方孝孺!

若非方孝孺最终遭到朱棣的杀害,他可能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视为与李景隆等相似的人物,被冠以间谍、无能、愚昧等种种标签。

方孝孺自幼便被誉为“神童”,后来成为宋濂的门生。

宋濂被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本应该因为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两次召见,方孝孺的仕途应当一帆风顺。

然而,朱元璋却没有真正使用方孝孺,而是将他留给了自己的子孙——先是自己的儿子,儿子去世后,又留给了孙子,即现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轻叹一声,若按历史进程发展,一旦朱棣攻入京城,方孝孺便将与八百余人一同命丧黄泉。

称他为忠臣,绝对毋庸置疑,他更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忠臣!

在朱棣的屠刀面前,方孝孺展现出了不屈的浩然正气,无人能及其威严。

他坚守的信念是士子的道德准则:“宁可牺牲生命以成就仁义,绝不苟活以违背仁道”。

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屈服,宁愿殉道也不违背忠诚之心!

但遗憾的是,他的能力与所处的位置并不相称。在朱允炆与朱棣的斗争中,方孝孺提出的“忠言”负有不小的责任。

朱允炆命其坐下后,审视着方孝孺。虽然他面色枯黄,但双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意志坚定,问道:“方先生此来,是因徐学正之事而来吗?”

方孝孺听后,微微一笑,回答道:“《周礼》本就有女官之职,虽属于内府,但徐学正的职责仅仅是为陛下选拔贤才,只要徐学正行为端庄,遵守礼仪,便无不妥。”

“哦?”朱允炆略显惊讶。

朱允炆原本以为方孝孺是位固执的书生,没想到他竟有如此灵活的思维。

方孝孺接着说:“臣此次前来,并非专为徐学正一事,而是关于文治大计。”

“继续讲。”朱允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方孝孺侃侃而谈,阐述道:“臣长期居住在边远之地,初来京城,蒙陛下恩赐,赐予翰林院侍讲之职。见陛下推崇儒学,修文治国,臣认为,若要实行文治,则应当尊崇‘礼’的原则。”

“先生此言何意?”朱允炆微皱着眉头询问。

方孝孺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召唤燕王入京,莫非是打算削弱其势力?”

朱允炆凝视着方孝孺,未作答复。

“臣恳请陛下三思,燕王虽是边境诸王之首,但并未有过错。”

方孝孺接着说:“若将其召至京师,强行削减其权力,不符合礼节。更何况自太祖驾崩仅仅一个多月,若陛下此时对诸王采取行动,可能会使人心寒冷。”

“先生忧虑过头了,我召燕王入京,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之前的错误。”朱允炆挥了挥手,微笑着说:“我们朝廷推崇仁孝,如果连帝王之家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百姓呢?”

“真的是这样吗?”方孝孺追问。

“当然,为了消除燕王的担忧,我还特别下令裁减十万军队,以此表明对诸王并无削藩之意。”

“同时,将军队转为民伕,开发南山地区,不是更好吗?”

“陛下英明神武。”方孝孺惊喜地跪下,表示敬意。

朱允炆送走了方孝孺,随后齐泰和黄子澄便匆匆而至。

齐泰和黄子澄听到裁军十万的消息后,十分惊慌,急忙上奏疏,但朱允炆并未理会他们的奏折,置之一旁。

见奏疏未获回应,两人便直接请求会见。

“陛下,此刻千万不宜裁军……”

“恳请陛下撤回此令……”

两人轮番陈词,令朱允炆也感到头疼。

最终,朱允炆不得不采取行动。

朱允炆赞扬了两人的忠诚不渝,并保证裁军绝不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即使有所减员,也可以从边疆调集勇猛的士兵,这样的承诺才安抚了两人。

两人离开后,朱允炆拿起了一份奏疏,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的上书,其中提到了一句:“尚有母丧未葬,且父亲年已九十,不宜轻易离开。”

这是在抨击解缙奔赴京城处理丧事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位大人物的一封奏疏,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后来的《永乐大典》编纂者解缙,被贬至甘肃之地。

朱允炆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轻声说:“解缙,你是否愿意为我编纂一本《建文大典》呢?来人,传解缙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