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 :《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心

最近,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提名两位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丁婉玲、曾宪聚为今年的校长教学奖候选人(见本书彩插图片9、10)。

他们为什么会被提名呢?上一周,院里组织教学沙龙,请丁婉玲老师与曾宪聚老师分享心得。这里,我挂一漏万,整理出一部分。

丁婉玲老师:家庭、中学和大学的影响

丁老师说:“回顾我在工作中坚守的原则和我的理想追求,家庭、中学和大学中的三位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第一位是丁老师的外婆。外婆原来是一名小学老师,现在已经90岁高龄,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她的一个学生,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每次回国都会专程去看望她。该学生说,丁老师的外婆带他起步,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与帮助,才使他有了今天。她为这个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小到大,受外婆的影响,我对读博士和当老师充满着向往。”

第二位是南开中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张伯苓先生的教育理念是,一个人的培养必须是完整的、立体的,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大多数中学的学生都为了高考而紧张地度过三年,但是我在重庆南开中学度过的时光特别快乐。我们高一、高二时还在搞健美操比赛、篮球比赛,到了高三那一年才取消了所有的活动。”丁老师说:“中学时我是住校的,宿舍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四合院。那时经常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回来,说这是他当年住过的宿舍,感谢南开给予的教育。”

第三位是浙江大学的吴晓波教授。“因为我是‘直博’,大四就进入吴老师的学术团队,跟在他身边学习长达五六年的时间。我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都深受他的影响。吴晓波老师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总提到中国企业、中国管理学、中国学者。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为生活所屈服,不要为生存放弃理想’。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在我面临困难时它总会给予我力量。”

丁老师说:“我非常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这三位老师。从小丁同学变成小丁老师,课堂教学的挑战很大。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直要求自己最努力、最认真,还提醒学生们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曾宪聚老师:为人师者的朴素诚意

“老师”这两个字对于曾老师来说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辈子的“事业”,更是一生的“志业”。曾老师刚从教的时候,算过一笔“教学账”:按30年的教学生涯,每年300名学生算,这辈子大致可以教9000名学生;影响其中的10%,那就有900人;即使影响1%,也有90人;这中间如有9人能够躬身践行,就算不枉此生。

曾老师说:“我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句话、哪一个瞬间,能够对哪一个同学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所以我怀着对‘师道’的敬畏之心,但问耕耘,勤种善因。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部分大学老师都已为人父母。“师者父母心。”曾老师常问自己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其中,“遇到我这样的老师”不妨作为一个备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信心越足,可能就越趋近于一位“好老师”。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曾老师认为,对于学生,在情感上“莫道是他人儿女,当看作自家子弟”;在专业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要“宽严相济”。

学生们说,曾老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没有对任何一个同学板着脸说话,待学生真诚、平等、温和;但是在学业上,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试,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曾老师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其实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他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备好利剑。

曾老师非常喜欢童话作家于尔克·舒比格的著作《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的一首小诗: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

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

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

曾老师说他希望成为一位“南瓜式”的老师,也愿意把自己的课堂称为“南瓜课堂”。看到学生们成长为让人心生暖意、静气过人、顺逆一视、勇往直前而又生机勃勃的“小南瓜”,他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十六章),两位受学生推崇的老师被提名为校长教学奖候选人,“根”都在他们对师道的理解,也来自榜样的力量。《礼记·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继承“志”(志向),成就“业”(事业)。

2018年12月3日

特别感谢:丁婉玲,曾宪聚,刘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