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人生:《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学到老,活到老

2017年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以下简称“年会”)11月将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举行。博士生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展示中国营销学学科博士教育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凝聚学科希望之所在。杨德锋教授发邮件给我,邀请我为博士生论坛做一场30分钟的讲座,分享读博与研究的经验。

在论坛举办的早期,我曾连续几年主持或参与论文评审工作。当时,不少博士生缺乏经费。为此,我请我的学生香港企业家陈振东先生赞助。振东慷慨地捐出30万元,连续5年每年资助6万元,一部分用来补贴博士生们参加论坛的路费和食宿费,另一部分作为获奖论文的奖金。这笔不冠名的善款令超过100名青年学子受益。这批博士生,毕业后大多入职高校,早已成为中国营销学学者的中坚力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近几年我仍然常为获奖论文颁奖,但早已淡出论坛。去年10月,去北京大学参加上一届JMS年会,有老师“提醒”我,我应该是参会人员中最早获得营销学博士学位的(1987年),可能也是其中年龄最大的(64岁)。

接到杨老师邀请的第二天,我回家乡福建沙县过国庆节。路过一所中学时,看到一条标语:“要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条标语让我沉吟良久,略改几字,以形容我读博的心路历程。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我当年想的不是“胜利”/“成功”与“失败”,而是“出路”与“挫折”。

要为未来寻出路。读博并不是我的初衷,而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16岁到沙县农村插队,由于没有“靠山”,与招工一直无缘。每天做完农活后,身体疲乏,内心苦闷。无奈之中,希望找到一条出路。我选择了读书,梦想重返中学,从未想过“成功”二字。幸运的是,无望时的“想做就做”(Just do it)没白费。谁能想得到,前面种的豆,后来长成瓜了呢?上天眷顾,只读过一年中学的我,几年后,竟然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毕业后又留校当助教,还被国家送去美国留学。念工商管理硕士(MBA)时,我想毕业后继续提升学问,自然而然地报读了博士学位。这一切,都并非预先规划的。所以,将上文提到的标语的前半句改为“要为未来寻出路”,更适合我当年的情况:“要”字当头,一步一步地从“未”“寻”“来”。这里,“要”最重要,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寻”什么呢?应该是天时、地利、人缘,此三者,是“未”与“来”两个字都有的下面的三划。什么对未来有帮助,就“寻”什么。如果运气好,“未”加两点就成了“来”。

“烈士”(曹操52岁时在《龟虽寿》一诗中的自称)不提当年勇,但不忘当年囧。回首看,求学要耐得住寂寞,成长需经得起风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日积月累,或许有收获。在沙县县城与柱源村,见到了几个儿时的同学。大家已不是昔日少年的相貌,走在街上也不一定马上就能认出彼此。他们都已退休,享受着快乐的闲散日子。我仍在从教,却也很快乐。走学术路或许是我的命中注定。

不为挫败找借口。标语的后半句是“不为失败找理由”。我们常说的“失败”,有时可能只是挫折,就像登山路上的坎。读博当中也有很多坎。怎么跨过这些坎呢?近年接触的高校青年教师中,有些女老师讲,“博士学位是 ‘哭’出来的”;有些男老师说,“博士学位是 ‘熬’出来的”;有些“吃货”表示,“博士学位是 ‘吃’出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新刚老师说,他在武汉大学读博时,吃饭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所获得的研究思路和得到的鼓励,对他“攻下”学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教于湖南大学的王峰老师说,他的第一篇论文是跟寿志钢老师喝茶谈起的,另一篇论文是跟黄敏学老师在酒桌上想起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则是跟方二老师在饭桌上聊起的。因此,他总结说,读文献是学菜谱,熟悉食材,想选题是拼菜谱,组合食材,之后写论文是煮出喜爱的“萝卜青菜”来(请参阅《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2-42多想,多读,多投)。

“失败”必须找原因,而不是找借口。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能把博士读下来固然可贺,如果不适合读博士,或者实在过不了这个坎,识时务者为俊杰,绕开它,换条路走吧!这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坎而已。

学到老,活到老。如果梦想是读博,“万一”梦想成真,博士学位“到手”,接下来该怎么办?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走学术道路,也有些人选择进入其他行业。但无论走哪条路,都要记住:文凭不过一张纸,终身学习才幸福。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永远好奇,不断求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句话我却喜欢倒过来讲:“学到老,活到老”,意思是“若能学到老,应能活到老”。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能使人活得更好。读书令人不断地保持体力、训练脑力和提升心力。这些磨炼,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生命充满精神的愉悦,越来越精彩。

30分钟时间不长,我想先写下这些“老生常谈”,发到年会的微信群里,分享给博士生们,抛砖引玉,算是给讲座“预热”。

只是,想说的话好像都在这里了,讲座时讲什么好呢?

2017年10月18日

特别感谢:杨德锋,王新刚,王峰,李妍菲,蒋青云,彭泗清

补记: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在读学员李妍菲女士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以上随笔后,被陈振东先生的善举感动,表示愿意捐款,作为JMS博士生论坛获奖论文的奖金。李女士请她的老师蒋青云教授为她牵线,与JMS理事会理事长彭泗清教授以及理事会其他老师联系,落实捐赠事宜,并表示不用冠名,也不参加颁奖仪式。向李女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