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经典作品(套装共4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铸币与金银

作为一种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用品,货币古已有之。但是从各方面来看,人们极少视其为不经细查、质疑便可接受的可靠制品。货币被广为接受,也只是20世纪以来的事。在此之前的4 000多年间,有3种或多种金属获得认可,用于交换。这3种金属是银、铜和金,其中也包括银金矿,一种含有金、银的天然合金。在大部分时期,银的价值最高;少部分时期,例如迈锡尼文明[1]时期和古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时期,金的价值最高。1传说中,犹大为了30枚银币而出卖了耶稣。人们一直认为这30枚银币有辱斯文,因为使用银币表明这只是一场普通的交易。使用可靠的古时换算率来计算,假如犹大收取的是3枚金币,这场交易就显得非同一般了。有时候,金的使用范围不如铜广泛。值得注意的是,铁也曾短暂地充当货币。许久之后,烟草也曾充当货币,虽然时间不长、范围不广,但引人注目。还有些稀奇古怪的物品也曾经充当货币,如牛、贝壳、威士忌和石头。虽然教货币学的老师们十分热衷于这些奇怪的货币,但是对于早已脱离原始农业阶段的人类而言,这些货币早就无关紧要了。货币和金属的历史渊源极为紧密。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货币都是金属,只是各种金属的珍贵程度稍有差别。

用金属作为货币比用牛方便,但是金属呈粉末状或块状,收取、称重、分割和查验都有诸多不便。因此,自最早的已知时代起,很有可能在更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将金属铸成预先定好重量的钱币。历史学家希罗多德[2]将这一创新归功于吕底亚[3]诸王,时间可能是公元前8世纪后半叶:

所有年轻的吕底亚女子都卖淫。她们借此赚取嫁妆,而后连同自己一起待价而沽……

吕底亚的习俗风气和希腊并无大异,只有年轻女子卖淫一事不同。有史以来,吕底亚人最早开始铸造金银钱币,并用其买卖交易。2

而根据印度史诗记载,印度人似乎有可能在此前几百年就开始使用钱币和十进制计价。3自吕底亚人后,希腊城邦纷纷在本城和位于西西里和意大利的殖民地铸币,并将铸币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一些遗留下来的样本十分精美,令人观之不禁屏息。亚历山大大帝更是开创先河,开始将统治者的头像印在钱币上。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为了担保金属的重量和成色,不如说是君主本人出于自身考虑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据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4]记载,暴君卡里古拉[5]死后,印有其头像的钱币被召回重铸,以使这位暴君的形象和名字一并被人遗忘。


铸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会诱发重大的群体欺诈事件和轻微的个人诈骗案例。历史上,统治阶级大多或骄奢或铁腕。这些统治者常常会灵光一闪,想到可以将发行的钱币削减重量,或是融入一些更廉价的黄铜。他们希望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动一些手脚,至少不要太快被人发现。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用更少量的黄金或白银购买足量的物品,即同等重量的金银能买到更多的物品。生意人也同样想到了这一层。他们会在谈拢价钱后,从允诺的钱币上削刮一丁点儿极为少量的金属,集腋成裘,最终形成可观的利润。此外,铸造假币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发明。据传说,早在公元前540年,萨摩斯岛的统治者波利克拉特斯[6]就用仿造的金子铸币,骗过了斯巴达人。

时间流逝,统治者的金钱需求各有不同,抵制诱惑的能力虽有大小之分,但大多不强,而投机的手法也在不断长进。铸币的情况似乎显而易见必将越来越糟。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似乎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变造货币是一个自取灭亡的权宜之计,无法长久,只有最基本的诚信才是商业良策。因此,他们一直抵制这种做法。罗马帝国分裂后,希腊的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再次得以彰显。在此之后许多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的贝占特金币(bezant)在世界上一直是稳健货币的典范。世界各地的人都认可这种金币,就像认可它所含的黄金一样。

与此相反,罗马的铸币术极为发达。正如传说所言,多次布匿战争[7]造成了财政压力,罗马帝国由此开始持续不断地变造货币。这就导致罗马帝国的货币本位逐渐从金本位和银本位变成了铜本位。到了奥勒良[8]的朝代,基础银币中约有95%为铜,之后含银量更是跌至2%。4如今有些货币收藏家手上还有一些当时的优质金币和银币。据说这些钱币当时是被主人囤积起来了。之后由于大屠杀、主人被迫匆忙离家或是主人自然死亡,这些钱币失去归属,被人遗忘。5后来有一种说法:正是变造货币导致了罗马的崩溃。这种历史编纂学体现了一种倾向,就是将无数恶果与货币行为联系到一起,而观察者本人刚好又反对货币行为。这种历史编纂学今后还将会频繁地出现。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对这种学说高度存疑。


在古老的中世纪,各个辖区的货币汇集在主要的贸易城市里。如果说在仅凭信用接受货币时,人们会有哪怕一丝偏好,那么人们就必然会支付成色低劣的货币,而留存成色优良的货币。基于这一点,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爵士在1558年提出了一个不朽的灼见。在他之前,奥里斯姆(Oresme)和哥白尼都曾经观察到这一现象,罗马人囤积优质货币的行为也体现了这一点,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9]。这也许是唯一一个从未被挑战过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因为从来没有任何重大的例外。人性也许是极为变幻莫测的,但是也有永恒不变的时候。只要有选择,人们总会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因为人最爱的就是自己。

渐渐地,大量流通的铸币被掺假、磨损、挫边,而人们又优先使用劣币,铸币管理变得十分困难。但是这也为下一场大革命铺平了道路,这场革命就是回归称量计价。16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率先迈出了这决定性的一步,由此将货币史与银行史联系了起来。阿姆斯特丹市之所以会迈出这一步,是因为当地贸易兴盛。而贸易兴盛又与一件货币史上的大事件相关,那就是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欧洲随之开始征服世界,开发了西属美洲。


1493年,许多欧洲人对于在大洋彼岸发现和征服新大陆只是略有耳闻,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新大陆所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却几乎实实在在地波及了每一个人。发现并征服新大陆后,欧洲人将大量贵金属由美洲运往欧洲,导致物价大幅上涨。之所以会产生通货膨胀,是由于最贵重的金属货币数量增多。由于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受市场影响,所以几乎所有欧洲人在领工资、做生意和购买必需的小物件时,都感受到了通胀的影响。美洲金属首先抵达西班牙,所以西班牙的物价率先开始上涨。随后金属又经由贸易(少部分可能是经由走私或战争)流入法国、低地国家[10]和英格兰,通胀也随之而至。1500—1600年,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物价涨了差不多5倍。假设15世纪后半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英格兰的物价为100英镑,那么到了16世纪最后10年,物价已涨到约250英镑。80年后,也就是1673—1682年,物价又涨到了350英镑,较哥伦布、科尔蒂斯(Cortez)、皮萨罗(Pizarro)的时期上涨到3.5倍。1680年后,英格兰的物价开始保持稳定,正如较早前西班牙物价开始下降一样。6

上文已经提到,大多数欧洲人之所以意识到发现新大陆这一事件,并不是由于听说了征服者们的故事,而是因为发觉物价上涨。这正是货币和金钱的关系所致。虽然这一中心命题只是初步得以体现,但是其正确性毋庸置疑。这一命题就是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其最基础的形式是:若其他条件不变,物价随流通货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由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用于铸币的贵金属供应剧增,物价也随之暴涨。在之后的货币史中,还有更为贴近现代、更为复杂的情形可以考查货币数量论。但是以上货币事件,已经足以让人初步了解货币数量论,之后就可以更轻松地理解这一理论,而不会曲解它。

从美洲传来的消息并非人人都喜闻乐见。在西班牙,新财富的流入使得工资上涨,而且上涨的速率差不多与通胀持平。但欧洲其他国家的工资则缓步不前,这可能是由于各国人口增长率不同。目前能找到的数据只能体现出数量级上的差别。此外,以现金结算的工资只是当时工人和务农人员收入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在1673—1682年,英格兰的物价大约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3.5倍,而工资很有可能仅仅只涨了2倍。法国也有类似的不平衡情况,可以推测,在低地国家和北欧国家的一些贸易城市,也有类似情况。

通胀深刻地影响了收入分配,尤其是打击了那些财产最少的人。这种情况也许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出现。工薪阶层工资涨幅较小,而给他们发工资的人在销售产品时,却开始索要越来越高的价格,前者的损失就是后者的所得。利润随之飙升7,商业资本主义随之加快步伐,工业资本主义也随之加快萌芽。长久以来,历史学家们总是在说美洲的黄金白银是如何通过提供资金和便利刺激或巩固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言谈之中带着一股推崇之情,但并无个人见解。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确实是黄金白银本身滋养了资本主义。但是事实上,真正滋养资本主义的并不是黄金白银,而是金银带来的效应,这些效应一点也不神秘。高物价和低工资就意味着高利润。利润高了,储蓄就多,储蓄多了,就有了强烈的投资动机。此外,物价高了,钱就更好赚了。商人本来就可以凭借精明的交易手段或是高效的生产获利,而若能抬高售价,他们的收益就更高了。通胀确实成了贸易的润滑剂,但这只意味着,如果商人因过分乐观或犯傻而造成失误,通胀能够救他们一把。此外我们也许还可以推论出,由于获利容易,初始创业者就更易获得机会。比起已经创业成功的人,他们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敢打敢拼,更富想象力,也更无所畏惧。正因如此,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时,来自美洲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胀起到了辅助作用。毫无疑问,即使没有这些条件,资本主义终归还是会萌芽的。但是,这股助力也确实存在。


在西班牙,传说往往和确凿的事实不一致。这也许是因为西班牙的历史学家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很少为自己的国家自吹自擂,因此能够设想最坏的情况。在许多人眼中,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是穷凶极恶的典型,仅次于希特勒。没人会为宗教裁判所唱赞歌。但是实际上,在300年间,由于宗教裁判而死于非命的犹太人、摩尔人和其他“异端”人士,其人数加起来也就几千人。这个数字比莱茵兰屠杀中一年里死去的犹太人的人数还要少。迄今为止,人们仍认为西班牙无敌舰队是战无不胜、嚣张跋扈之师,而英国舰队虽然力量不强,但是时刻警惕、不惧牺牲,因此以少胜多。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却无人澄清。实际上,英国舰队吨位与西班牙舰队不相上下,其军舰设计更为精良,配备着更为充足的弹药和舰员,实力其实在西班牙之上。8

至于美洲的金银是如何流入西班牙的。普遍流传的看法其实也和确凿的事实不一致。传说,这些黄金是从阿兹特克神庙掠夺而来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绑架了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Atahualpa),向印加人索取了满满一屋子的金器作为赎金,还通过威逼利诱使得印第安人主动奉上黄金。之后,这些宝物由大帆船运到西班牙。当时在西班牙大陆周围聚集着许多海盗团伙,许多帆船都曾被海盗洗劫。但是和西班牙人在美洲的罪行和贪婪比起来,海盗的行径似乎也不那么过分了。

事实上,从神庙里抢来的黄金,或是从印第安人那里榨取的黄金,都只是九牛一毛。贵金属大部分都是开采出来的,其中大部分并不是黄金。经过5年的开采,所得几乎都是白银。1531—1540年这10年间,白银的开采量从未少于贵金属总开采量的85%;1561—1570年,这一比例从未少于97%。9这些贵金属矿产主要来自圣路易斯波托西银矿(San Luis Potosi)、瓜纳华托银矿(Guanajuato)等储量丰富的墨西哥银矿和秘鲁银矿,许多银矿现在仍在开采。海盗固然也掠去了一部分贵金属,但是除了海盗特别猖獗的那两三年,总体损失并不是特别严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大矿体资源枯竭,美洲的白银出口开始下降。


黄金白银原料进入西班牙后,根据法律和重商主义政策,由西班牙铸币厂制成钱币,出厂后都流入了北欧的各个交易中心。这是因为这些交易中心不仅供应称心如意的货物,而且由于货币的流入,价格也较为低廉。随着这些钱币涌来的还有走私来的贵金属,这部分金属避开了西班牙铸币厂,甚至从未经过西班牙境内。16世纪时,贵金属大量流入法国;到了17世纪,则大量流入低地国家,供给当地的西班牙军队。可以说,战争在当时是一个大量消耗政府收入的重要行业。[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估计,在这段时期里,西班牙约70%的收入、其他欧洲国家约2/3的收入都被用于战争。10]其中甚为可观的一部分货币最终聚集到了阿姆斯特丹,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地区。


美洲的财富不仅推高了利润,刺激了工商业,还为那些做以钱生钱生意的人创造了更大的机会。当时铸造的银币含一点点铜,而制假者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仿造出含铜量高出少许甚至许多的银币。此外,虽然西班牙监管严格,但铸币的大多数部门都是私人作坊,这更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16世纪末时,距离白银大量涌入已有100年,阿姆斯特丹的商人手上的钱币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新手法变造过的金银币。1606年,荷兰议会还特意出版了一本货币兑换手册,书中列出了341种银币和505种金币。11在荷兰境内,至少有14家铸币厂忙着铸造货币,罔顾质量而鱼目混珠可以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商人们都觉得做买卖时称货币的重量是件麻烦事,秤当然大多也是不准的。170年后,亚当·斯密道出了当时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上述)不便,市政府于1609年担保成立了一家银行。这家银行接受外币,也按照标准货币的真实固有价值接受因磨损而变轻的(以及变造过的)本国货币,然后视情况扣除一部分价钱,以用于支付铸币费用和管理费用。减去这一小部分以后,得出最终的数字,记入账目。”12由此,为了监管和限制货币滥用,第一家公共银行成立了。13鹿特丹、代尔夫特和贸易重镇米第堡也先后成立了类似机构。不久之后,各国纷纷成立了类似的监护型银行。

这些银行成立之后,磨挫、变造等方式可得的利润就减少了。因为这些公立银行只计纯金属的价值。此外,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铸币厂数目减少,铸币质量更有保障。如此一来,变造钱币的回报变低了,以至于微不足道。对于投机者而言,铸币这个行业失去了吸引力。货币的问题不再出在铸币这一环节,开始转移到银行和国库上,也包括那些为监管铸币而成立的机构。在货币史上,每一次亡羊补牢都一定会引起新的问题,一贯如此。

阿姆斯特丹银行就验证了这一点。为使故事完整,这里还要多说几句。在成立之后的100年内,阿姆斯特丹银行一直卓有成效,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存款就只是存款。刚开业的时候,在所有者将其取出之前,金属钱币都存在金库里,不会被银行用于借贷。到1672年,路易十四的军队逼近阿姆斯特丹,形势危急。商人们将银行团团围住,有些商人怀疑自己的钱财也许不在银行里,于是要求取出钱币。银行满足了所有的取款要求。人们在发现钱能取出来以后,就不再要求提款了。后来历史上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无论人们多么迫切地想要从银行提款,只要他们确信自己的提款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就不会想要提款了。

然而,好景不长。阿姆斯特丹市议会的议员和市长一直关系友好,许多议员不仅是银行的所有者,还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这自然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关系。17世纪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根基已十分稳固,但时不时还是会需要一些短期贷款,用于装备船只,或是供给出海的船只。银行就从储户的储蓄账户里拿出一部分钱,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发放贷款。这对于当时的银行而言只是很小的一步,但是后来却发展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到17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况愈下,债台高筑;到18世纪,情况更加糟糕。1780年,荷兰同英国开战,损失了大量船只和货物,银行付款开始有些拖拉。市政府也开始要求银行提供贷款,但是银行无法满足所有要求。有一部分钱贷给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市政府,尚未偿还,或是成了坏账。从前,虽然把钱存入银行要支付额外的费用,但是商人们考虑到钱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在卖出货物或是收回债务之后,还是会选择将所得的钱存入银行。现在,他们开始怀疑银行出了问题,因此不会轻易地同意买方用银行存款单支付费用,除非买方把存款单打折使用。后来,银行开始限定单次提款或银行间转账的额度。银行甚至会拒绝储户提取钱币的要求,或者没有能力向储户支付钱币,这预示着银行已经陷入困境。无论银行怎么解释自己的行为,结局都可以预见。181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末日来临了。在运行了两个世纪零几年后,阿姆斯特丹银行停止了运营。


[1]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译者注

[2]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古希腊作家,著有《历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位系统收集史料记录历史的历史学家。——译者注

[3]吕底亚(Lydia),小亚细亚中西部一古国(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546年),濒临爱琴海。——译者注

[4]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约公元69年—公元130年之后),罗马帝国历史学家,代表作为《罗马十二帝王传》。——译者注

[5]盖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Ga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公元12年—公元41年),绰号“卡里古拉”(Caligula),公元37年成为罗马皇帝,是一位典型的暴君,后遇刺身亡。——译者注

[6]萨摩斯岛(Samos),位于爱琴海东部,曾是著名的古希腊城邦。波利克拉特斯(Polycrates)是著名的暴君,大约自公元前538年开始统治萨摩斯岛,公元前522年去世。——译者注

[7]布匿战争(Punic Wars),指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最终迦太基灭亡,罗马得胜,成为地中海西部霸主。——译者注

[8]奥勒良(Aurélian),罗马皇帝,公元270—275年在位。——译者注

[9]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译者注

[10]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对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称呼,广义上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与德国西部,狭义上仅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