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赛博空间的历史

从技术上讲,赛博空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随着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的商业化,赛博空间逐渐走进人类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实现相互通信成为研究重点。于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于1969年建立了第一个实验性网络——ARPANET,它实现了分散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被视为互联网的原型。1972年,高级研究计划局更名为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1975年,ARPANET开始从实验网络向商业网络转变,其规模不断扩大,以资源共享、分散控制、分组交换、网络通信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开始形成。但是,在那个时期,只有在同一网络内的计算机之间才能进行通信。为了实现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通,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了因特网(Internet)项目,以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网络互联的需求和研究。直到今天,因特网一词一直被用来表示互联的全球计算机网络。该项目推动了TCP/IP的出现,使因特网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并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组织开始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域网。其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组建的NSFNET逐渐取代ARPANET成为因特网的骨干。1989年,用于军事应用的MILNET从ARPANET分离,ARPANET解散, NSFNET接入MILNET。

随后,商业组织开始接入。199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MCI通信公司(MCI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和MERIT网络有限公司(MERIT Network,Inc.)三家公司联合建立了ANSNET,成为因特网的又一支柱。企业的介入也促进了因特网商业化的新进程。1995年, NSFNET终止服务,因特网全面走向商业化。至此,因特网已经成为一个覆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个领域的国际网络。传统意义上的赛博空间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的,涵盖存在于通信网络内的一切,包括对象、身份、活动等。“赛博空间”一词甚至被用作因特网的同义词。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赛博空间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支持技术系统和通信系统联网的物理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移动设备、服务器和路由器;

(2)用于保证功能性和连通性的计算机系统和各种支持软件;

(3)分散计算机之间的网络,以及网络之间的网络;

(4)常驻数据和信息,以及相关的存储、传输、交换、处理、共享等活动。

此外,赛博空间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和时空模糊性等特点。尽管赛博空间的一些基础设施和要素存在于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e)、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和思维空间(Thinking Space)中,但现阶段的赛博空间仍然相对独立于上述三个空间,这极大地限制了赛博空间的发展。

后来,在因特网的基础上,人类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的概念,以应对不同领域中物理系统和电信基础设施分离的问题,实现对计算、通信和物理系统的集成。CPS使物理设备连接到赛博空间,通过对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进一步实现物理空间的赛博化。随着人类对信息通信技术需求的日益增长,泛在连接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促成了物联网的出现。物联网将赛博空间的客户端扩展到物理空间中,包括传统的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和相机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体(如各种家用电器、商品和车辆)、动物,甚至人类。物联网基于传感器、红外、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嵌入式系统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能够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服务。

物联网极大地促进了赛博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相应地,人类的属性和复杂的社会问题也被映射到赛博空间,例如个人信息、社会关系(如从属关系,家庭、朋友和雇佣关系)、权利和义务。社会类需求的增加催生了人联网的出现[1],它使人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进行交流和互动。社会物联网[3-4]的出现将物联网与社区、机构、活动、现象和规则等社会方面进行了融合,将社会元素映射到了赛博空间中。人联网以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赛博-物理-社会空间(Cyber-Physical-Social Space)的形成,并催生了多种以人为本的新技术(如社会计算、社交网络和群体智能),能够支持更多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和应用。

此外,赛博空间中的人类思维(如本能和意识)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脑信息学、脑机接口、情感计算等一系列面向思维的学科分支和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思维联网的出现和发展。2012年,“思维联网是否可能实现”被学术组织万维网智能联盟(Web Intelligence Consortium,WIC)选为智能信息学(Intelligent Informatics)与计算领域的十大问题之一[2]

赛博空间与传统空间的泛在连接与深度融合,使赛博空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的范围。它变成了一个超空间,涵盖了原始意义的赛博空间,以及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各个方面。此外,它对传统空间,甚至传统哲学、科学和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两种典型现象:赛博化(Cyberization)和赛博使能(Cyber-enabling)。这种赛博-物理-社会-思维(Cyber-Physical-Social-Thinking, CPST)融合的超空间,也被称为广义网络空间[5-9]。此外,学术界还提出了“赛博学”(Cybermatics)和“赛博科学”(Cyber Science)的概念,旨在解决广义网络空间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