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案例
你经历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吗?
改编自参考消息网2020年5月14日报道,编译/韩超
为什么人们需要人际交往?本书前两版曾用《“狼孩”传奇》为导引案例。2020—2022年,全世界的很多人都曾或长或短地体会与“狼孩”相似的孤独人生。
居家或单独隔离的人们当然理解保持隔离的重要性,但会厌倦整日盯着计算机和手机屏幕的生活,渴望走出家门。不过,一段时间后,有一些人会开始习惯与世隔绝的生活,甚至即便在解封之后也自愿留在家中。
1998年,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玉树在一本书中描述了一种被称为“蛰居族”的人群。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将自己关在家里几个月甚至几年,完全与社会脱节。最初,人们认为“蛰居族”的经典形象是沉迷于游戏和动漫的年轻“宅男”。但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正在影响着包括年轻女性甚至退休人员在内的不少人群。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报道,阿根廷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克劳迪娅·博伦斯泰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大流行时期,尽管有些人非常渴望外出,但还有很多人在家中找到乐趣,认为完全不必出门花费太多时间。无论年轻人还是不那么年轻的人,这些人正在与孤独交朋友。”同一协会的精神分析家马克西米利亚诺·马丁内斯·多奈尔认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在被迫居家隔离时,生活方式和对待孤独的态度可能截然不同,这些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的特征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群体环境。
短时间隔离,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小,但随着隔离时间增加,焦虑、无助和痛苦的感觉会不断增加,几乎没有人能丝毫不受影响。
思考与讨论
1. 单独居家隔离是真的“与世隔绝”吗?
2. 结合自己上网课的经历,说一说你认为人能不能真正脱离社会关系。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物,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表现为一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决定了人与其他多数动物之间的区别。社会化是人格形成的核心,作为社会人的物质基础,如四肢、毛发与大脑等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即先天获得的。但是社会人的本质、特征,如思维、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则是社会赋予的,即后天获得的。那些脱离人类社会很久的人,仅仅是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们只有进入人群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必须也只能在人群中完成,在社会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