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寻找王卫:一个谜一样的创业家
从“挟带人”做到“买屋仔”
或许王卫偶尔还会想起自己当年背着包出去送货的情景,而此刻他已经在香港九龙塘自己建造的、价值三亿多元的别墅里酣睡了。虽然他已是中国快递业巨头——“顺丰速运”的掌门人,但他仍然喜欢穿着简单的T恤,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他锐利的目光向我们昭示着,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聪慧的头脑。7岁时王卫随家人一起迁到香港居住,一直读完高中。高中毕业后,王卫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在叔叔手下做小工,其间他尝试做过多种生意,虽然都无疾而终,但他却在香港商业环境的濡染下,练就了商人的敏锐眼光。
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之后,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转移到内地,珠三角凭借地理优势吸纳了5万多家,因此香港与珠三角之间货物和信件的业务往来量暴增。1993年,王卫22岁,虽然年轻,但是打工的经历早已使他具备了一位优秀商人的潜质。他意识到,这次必须要抓住商机。他从父亲那里借来10万元,在广东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公司成立之初,算上王卫只有6个人。从此王卫和员工们开始了以背包和拉杆箱运货的奔波生活,那时为了抢占市场,别的公司70元钱送一件货,顺丰却只收40元。这种“割价抢滩”的策略让这个只有6个人的小公司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让原本冷清的街道也变得热闹起来。
后来顺丰员工渐渐发展到十几个人,王卫和这些“战友们”同吃同住,他把心血都用在了顺丰业务量的扩大上。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像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王卫的一个邻居也对王卫印象深刻,说王卫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走。邻居说:“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拉货,慢慢地这里开始有别的公司,还有其他店。他带旺了整条街。”
到1996年年初,顺丰已经基本垄断了深港货运,两地陆路上70%的货都是顺丰运送的。就是凭着这样的搏杀精神和“薄利多销”的策略,王卫带领的顺丰如同久旱的土地疯狂地吸收着雨露,从香港到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再到几乎整个中国,顺丰成为了中国快递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而顺丰的掌舵人王卫也凭着一路的搏杀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快递之王。
野蛮成长的“老鼠”
进入2000年之后,顺丰由于在快递行业内取得巨大成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无法再继续低调下去。不过人们对于王卫和他的顺丰依然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而一些同行对于顺丰的快速发展感到威胁,出于嫉妒,他们送给了顺丰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号——“老鼠会”。
刚刚成立的顺丰,的确可以用“老鼠会”来形容:由于业务繁忙,人手不够,王卫不仅要亲自出去送快递,更是要忙到深夜,为第二天清早的工作做好准备。在当时顺德稍显冷清的街道边,会有一间昏黄灯光闪烁的小屋子,王卫带着几个人默默地在整理快递包裹,折腾到很晚。
顺丰被叫作“老鼠会”还有个原因就是同行都觉得他们太过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早期的顺丰,不仅没有统一的快递标志,连基本的快递员服装都没有统一样式,完全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至于交通工具更是杂乱如麻,有开着货车的,也有骑着摩托车的,有的甚至要走一段水路才能送达。正是因为这些不整齐,同行们由嫉妒生出鄙夷,觉得顺丰完全不像个有严格规章制度的企业,就像是一窝无组织无纪律的“老鼠”,他们以攻击顺丰的弱点来安慰自己。
同样,顺丰即使在发展壮大以后,哪怕是已经成为快递业的巨头,依然是不显山不露水,坚持不做广告,不接受采访。这在外界看来也是不能理解的,认为企业那么大,多多少少做个广告,或者王卫出来接受采访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没有哪个企业家成功以后不出来宣扬一下他的成功学的。成功不就是为了人所共知光耀门楣的吗?无人相识那岂不是如锦衣夜行,实在是太没趣味了。这种观念也使外界认为顺丰和王卫很土,完全不懂得经营企业形象和品牌,简直就是一窝得势发展的“土老鼠”。不过,这却是中原地区富豪的财富价值观,岭南地区富豪对于财富普遍比较保守。
送给顺丰“老鼠会”绰号的始作俑者乃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总裁,依中国人同行相轻的思路,想必这个绰号指的是深层意思,也即暗损顺丰早期的发展模式有点类似传销。顺丰早期的发展模式是传销吗?乍看起来与传销是有一些共同点:王卫在每个地区寻找合作的加盟商,加盟商需要按时付给王卫一定的费用,每月还需要向王卫开具当月的发票,他还鼓励加盟商多多介绍自己的亲友,这好像是在猎取人头,这些做法的确和“金字塔销售计划”有一些操作上的近似之处。
不过稍微思考之下,就会明白这位总裁明显有中伤顺丰的意思,说顺丰是“老鼠会”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传销性质的“老鼠会”是以猎取人头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产品只是一个宣传的空壳,而顺丰虽然也鼓励加盟商邀请亲朋好友加入,但不是靠人头获利,而是依靠快递业务。分辨顺丰是否为传销的最好办法就是:传销性质的“老鼠会”是只进不出,不会为社会创造任何有价值的财富,而顺丰却为千家万户带去了便捷。如此简单明了,这脏水泼得水平不高。
不过对于外界的种种纷扰,王卫依然保持一贯的缄默,即使是顺丰被人称作略带歧视的“老鼠会”,他也没有反驳。始终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提高顺丰的服务质量。如今顺丰已经成了民营快递企业的龙头老大,这足以让那些曾经嘲笑顺丰的人闭嘴。
再多的广告,也抵不过顾客亲身的服务体验。
25岁垄断华南市场,无人识
很少有企业像顺丰这样,在企业发展的前中期完全没人知道,低调到无声无息的地步,简直就像穿着一身夜行衣的猫一样,走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等到顺丰成为快递行业的领头羊之后,人们才慢慢了解它的过去。
顺丰从1993年建立到1996年基本垄断整个华南地区的快递业务,仅仅用了三年时间,速度快得惊人。而那时,王卫刚刚25岁。
不过很多广东人都不清楚顺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企业,至于华南地区以外的快递同行们,在顺丰进入华东地区之前,听都没听说过顺丰为何物。
这实际上是很不可思议的,当时顺丰已经垄断了广东、港澳之间的快递业务,是一家足够大的快递企业,华南地区以外的同行们竟然无人知晓,可见一方面,他们的侦察工作足够失败,另一方面说明王卫隐藏得够深。能验证这种说法最好的例子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铁路快递代表前往广东,与当地官员商讨,希望借铁路开通香港和广东地区的快递业务,结果却被告知一家叫作顺丰的快递企业早已垄断了整个业务,铁路快递代表只能无功而返。
顺丰为何如此低调?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老板文化,顺丰的低调,其实就是掌门人王卫的低调。与内地传统商人不同,王卫身上拥有粤商的沉稳与低调,而且当时香港人的私生活观念远比内地人成熟,所以王卫在工作之余,本能地厌烦镁光灯,不喜欢所谓的大场面、大时代、大手笔等高调的做人方式。在他看来,力量蕴藏于安静,沉默是金。其实这种企业家才是更成熟的企业家。
王卫秉持做事低调的观念,不愿抛头露面,对外拒绝过CCTV的采访请求,对内在企业内部刊物上也从没有他的身影,不像有些企业家恨不能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企业LOGO上。生活中的王卫也同样十分低调朴素,穿着尤其简单,一件衬衣、一条牛仔裤加双平板鞋就出门了。朋友在一起聚会,王卫永远都是坐在角落里,听别人高谈阔论,完全看不出他是个富豪。受王卫的影响,顺丰高层也都比较低调,毕竟老板做了表率,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通常都会要求匿名处理,向王卫的行事风格看齐。
王卫的低调也融入到了顺丰的日常工作中,这让整个顺丰在外人看来显得很不起眼,早期顺丰的快递员没有专业的服装、车辆,看上去就像一个快递行业的杂牌军。每个顺丰快递员给人的感觉都是普普通通,他们走在大街上的人流中,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转头三分钟就会忘记他们的长相。
顺丰的员工虽然看着不起眼,但是工作都很踏实。因为低调同时还意味着踏实,这也是王卫能有今天这般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管理顺丰的过程中,不关注外在包装的王卫,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做好分内事上,埋头苦干,努力提升顺丰快递的服务质量。
其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宣传,关注的人自会关注。王卫相信自己再怎么低调,高质量的服务也会令客户选择自己,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同时王卫踏实的做事风格让每个顺丰员工都像勤劳的工蚁一样,十几万工蚁组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顺丰快运。
17年,建立中国快递行业指标性企业
顺丰在王卫的领导下,无论是扩张广东业务,还是走向全国时,都显得那么悄无声息。当年“四通一达”(编者注:是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速递、汇通快运、韵达快递五家民营快递公司的合称)在抢占华东市场时,闹得可谓轰轰烈烈,风生水起;宅急送扩张华北地区时也是人所共知。但是顺丰在拿下整个华南地区的业务后,却没人注意到。1996年顺丰进军华东地区时,更是一贯的潜入风格,完全没有造势。连“四通一达”都不曾感到威胁,最后,他们慢慢地发现,市场份额被一家叫作顺丰的企业抢走了很多。这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不知不觉中顺丰就将“四通一达”给“煮”了,拿下了华东快递市场,这个过程也只用了三年时间。
2002年,王卫做了快递业内史无前例的大举措,将加盟商式运营转变为全直营,如此惊心动魄的大动作,依然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此后的顺丰,完全像一只猎豹,无声无息地游走在各个猎物周围,而待捕的羚羊依然在草原上闲庭信步,丝毫没有危机感,顺丰进军宅急送的华北地盘,就是完美的注脚。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申通、顺丰和宅急送就成为了快递行业激烈竞争下的少数幸存者,不过顺丰的发展远远比竞争对手想象的要快。
2003年,当时的快递行业老大宅急送老总陈平去广东找王卫,两位大佬第一次会面。陈平拿着地址单在马路上急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找到顺丰公司的招牌。不得已只好给王卫打电话,顺着他的指引来到一处地下室,这里就是王卫的公司。当时王卫正和十几个派件员背着大包准备出发。
这一年,顺丰的业务量还不到宅急送的三分之一,而仅仅两年之后,顺丰的业务量就是宅急送的两倍。
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当时,快递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2010年,顺丰营业额120亿,申通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顺丰在这一年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业务,还拥有了自己的两架波音757飞机。
不管是购买飞机,成立顺丰航空公司,抑或是跨界进入冷链物流、电商领域等,王卫只是会在顺丰的官网上默默地贴出通知。其实顺丰的每一个大动作,换作别的企业,都是一次炒作的噱头,很少有企业会放弃提升知名度的机会,毕竟在商海,名声就意味着金钱。之前有外界怀疑王卫是假装低调,以退为进,像古代的一些终南山隐士,今天,许多人才渐渐了解王卫的低调本性。
17年的低调和沉潜,成就了中国快递行业标杆性质的企业——顺丰速运。在王卫的带领下,顺丰以星火燎原之势野蛮生长着。计件工资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让送货时间有了保障,诚信的企业形象在一次次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危机处理中慢慢生根发芽。至此,顺丰坐稳了快递行业的头把交椅,成为了不可撼动的行业巨头。
50万元寻找王卫,只为和王卫吃顿饭
北京空港物流园的中央坐落着顺丰速运的四层办公楼。这里是顺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中转场,全封闭式管理、不许外人入内。而在办公楼顶层的一个神秘房间,布满了整齐划一的黑白屏幕,监控着顺丰的仓库收发信息、实时派件情况和车辆运行状态。顺丰办公楼对面,是全球顶级的物流公司——荷兰天地快运TNT。
烙着规规矩矩的白色字母“SF”的黑色面包小车,游走在各大城市的角落里,印着红色点缀的黑色字母“SF”的灰白信件袋裹挟在路人的腋窝下。这样的色彩呈现带着公文般的保守与严肃,像在执行不为人知的机密任务。顺丰速运,这样一个位居中国快递行业第一梯队的民营企业,似乎除了公司名称的首字母缩写,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更不用提它的掌门人了。
正如顺丰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一样,王卫的关键词里,除了顺丰速运集团总裁,绝对少不了“神秘”二字。这个21万“工蚁”兵团的领军人物,这个高中学历的物流大佬,这个沉默寡言而为公益行天下的商界富豪,留给大众的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以及顺丰内刊《沟通》上的模糊侧脸,剩下的只有空白。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寻找他。香港狗仔蹲点守候只为一睹真容,有VC(编者注:风险投资)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元中介费价码——50万元只为和王卫吃顿饭。
然而,王卫和他的顺丰大军仍然一如既往地低调。王卫从来不做广告,从来不请代言,以至于顺丰在武汉布局陆运中心之时,没有任何相关报道,甚至连政府部门也少有耳闻。最尴尬的是,当顺丰已在深圳福田风生水起的时候,深圳市领导竟然还不知道当地存在这样的行业龙头,直到在国家邮政部会议上偶然获悉。
屈指可数的几次曝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衣着简单朴素的男人有着典型的粤式面格:颧骨凸出,脸庞瘦弱,中等个头、大众男子的平板发型,这些随处可见的要素让王卫显得毫不起眼。
或许,这只是粤商帮的集体名片:其貌不扬、低调务实、吃苦耐劳。就像生长在温润的深广大地上的一株株敏锐的含羞草,看似微小,却是天气变化的晴雨表。在广东街头,也许一个身着背心短裤,脚踩人字拖鞋,提着简易塑料袋的普通百姓就是胡润榜上的超级富豪。“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粤商帮似乎习惯隐身于世,这与“财不外露,树大招风”的粤派文化不无相关。美的集团掌门人何享健奉行的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他极其低调,行踪神秘,远离公众。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永远衣着简单朴素、生活节俭清淡。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更是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指甲钳”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拥有全球第三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这样的文化氛围不仅孕育了王卫的低调,同时铸造了他的独特风骨——慎言。顺丰的实力可能因为王卫的低调被大众小觑,但仍然足以让国内外风险投资人趋之若鹜。王卫在众多投资人面前的拒绝姿态,正表明他对顺丰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耐得住寂寞也有足够的信心,看着顺丰从咿呀学语的孩子长成快递行业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