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场外证券业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而场外衍生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美国和欧元区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中,衍生品业务在场外市场的规模远胜于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在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及价格发现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起步晚于场内衍生品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明显的进步,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我国衍生品市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开展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当时,我国金融改革刚刚起步,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熟悉衍生品交易的专业人才,而外资银行由于专业能力较强成为早期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制度,外资银行大多以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e Association,ISDA)发布的场外衍生品主协议作为交易的基础。步入21世纪,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我国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外汇交易中心和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等交易平台也相继建立。为了规范国内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2007年分别发布了适用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NAFMII主协议”。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和指导下,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逐步形成了以平台交易为主、以柜台交易为辅、以NAFMII主协议为交易框架文本的市场格局。如今,我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证券业协会以及期货业协会先后推出了证券公司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相关制度和规范。2013年,中国证券业协会首次发布了《中国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即根据证监会监管框架制定的“SAC主协议”,随后几经修订,最终形成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衍生品交易主协议》(2018年版)。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业务自发展以来,依托证券公司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灵活性,规模不断扩大,参与机构不断增多,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至此,我国境内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以NAFMII主协议为交易基础的银行间市场、由证监会主导的以SAC主协议为交易基础的证券期货市场,以及由外资机构主导的以ISDA主协议为交易基础的柜台市场三大市场体系。这三大市场体系各有特色、相互促进,形成了我国三足鼎立的场外衍生品市场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已经颇具规模。银行间市场业务起步较早,相关的制度和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备,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最大,而商业银行是该市场中最活跃的参与机构。《2021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衍生品交易21.4万亿元,同比增长6.3%;银行间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22.6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为145.76万亿元),同比增长28.3%;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366.7亿元,同比增长99.9%。与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相比,证券期货市场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主要参与机构(证券公司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等)普遍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专业能力,且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序列持续增加,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年证券期货市场共新增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名义本金8.40万亿元,同比增长76.56%;其中,新增收益互换交易合计名义本金47727.35亿元,新增场外期权交易合计名义本金36310.66亿元。随着场外衍生品业务交易主体实际需要的日益增长,亟须建立科学规范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方面的理论体系,为众多交易者的市场投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本书从我国场外衍生品现状出发,研究国际场外衍生品相关的成熟理论和实践,分别从远期合约、互换、场外期权、基差交易和指数衍生品五个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示场外衍生品交易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以期为促进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基于场外衍生品市场不断完善的判断,重点介绍了套期保值和套利策略,对投机行为并非持打压态度,而是更关注对其进行风险管控,这与部分教材对待投机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坚信,要推动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必须营造鼓励试验、容错的创新文化氛围,进而让场外衍生品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选用了很多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实践案例,在此,对相关参与者的开拓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本书的出版,得到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出版社的赵静宜老师、焦晓云老师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我们的学生高紫薇、张涵娇、左志兆为本书的写作收集了许多素材和数据,并参与了书稿的修改和完善,让本书更具规范性和可读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拟定写作提纲到最终付梓,本书历经两个春秋,虽然我们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子红 常嘉佳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