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百多年前,清末重臣李鸿章曾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说,如今,我们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两种变局的时代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即都是要推进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实现传统农耕文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一百多年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现代化如何破题,如今,面临的是如何完成临门一脚,顺利走完现代化的全过程。
根据党中央分两阶段完成第二个百年建设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部署,未来三十年内,我国人均GDP大体上要翻两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要排除国际因素的干扰,最主要的是要在创新引领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和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徙,以便最终完成工业和城市对整个人口最大限度的覆盖,并实现对农业和乡村的现代化改造。城乡及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也是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河南既是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历史最久、积淀最深的区域,又是户籍人口和农民人数最多的省份,现代化转型的任务最重,问题也最典型,是该项研究最好的参照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及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领域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南为立足点,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社科重点、重大项目在内的系列研究课题,启动了“百县千村万户”入户调查项目,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发表和出版了包括“传统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丛书”在内的一批学术成果。
刘岱宁博士先后在不同省市的不同高校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有良好的学缘背景和学科结构基础。进入河南大学经济学科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在我的指导下,很快融入了农区工业化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研究团队中,先后参与并独立完成了多个相关调查研究专题。尤其是在以人口流动为主题的“百县千村万户”年度连续实施的入户调查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组织和资料管理任务,并因此储备了更为丰富的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信息,也有了更多的感悟。选定《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后,又在梳理相关文献和整理数据上下了较大功夫,经过潜心研究,最终形成了这篇结构较为完整、内容较为充实、资料翔实的博士论文。随之,又以该博士论文为基础,经反复修改打磨,更新充实相关数据,形成了即将付梓出版的这部书稿。
我认为,该书对于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用2000年以来的数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类官方统计数据,结合我们自己组织的入户调查实证数据,佐证了社会各方初步形成共识的一个判断,即自2010年以来,以中西部流向东部、东南部为特点的省域之间人口流动已过峰值期,而省内从乡到城迁徙,以及从外围向中心区域流动已经成为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传统农区人口流动的主旋律;二是在对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河南省内以省会郑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规模最大和最密集的人口聚集中心,这一符合大多数人认知的观点,并给出了数据证据;三是研究了二元结构背景下阻碍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徙并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以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和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徙为主轴的现代化,是个涉及经济社会结构方方面面转变的复杂课题。除了省域之间人口流动以及省域内外围与中心之间人口流动的规律,作为乡村人口外流源头的县域现代化也有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在现有耕地使用权碎片化持有的条件下,以现有流转方式实现规模化现代农业还有哪些障碍需要排除?在人口大规模外流的背景下,县域内居住空间结构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会如何演化?在集体成员日益流失的情况下,集体土地权益结构如何处置?等等。希望作者能够在本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耿明斋
2022年7月31日
于郑州河南大学明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