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华社.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EB/OL].(2021-01-11)[2021-03-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1/11/content_5578954.htm. 从发展目标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增长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逐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但是,从既有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思潮涌动,整个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与社会正常运转带来巨大冲击。正是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环境下,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EB/OL].(2020-10-31)[2021-03-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10/31/c_1126680390.htm.,此后多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重在提高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性和自主性以及内外循环的互促性。从需求侧看,我国已形成广袤的消费市场,拥有14亿的人口规模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储蓄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处于稳定提升状态。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企业开展和深化产品创新提供了市场,形成对国外优质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从供给侧看,我国构建了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全球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后发工业大国。同时,从产业集聚效应看,我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和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有海量数据与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为我国稳固内循环的主体地位、畅通内外循环注入了强劲动能。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不仅在“量”上要求经济循环主要依托国内市场,而且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循环的“质”,对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主导权。在这个意义上,提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性与畅通性的必由之路在于科技创新,基于全面自主创新战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逐步破解我国产业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问题,以及部分关键核心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相应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难题、促进产业升级和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战略支撑。

本书立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及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全方位解构,从制度与政策、产业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阐释、解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要义、支撑体系以及微观落地实现形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更好地平衡调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关系,加快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和共性技术支撑能力,将可能窒息经济循环、危及国家安全的“卡脖子”技术列入自主创新重点清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投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新范式,实现内循环主导下我国各类企业创新的平台融合效应与价值共享效应,真正意义上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完备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

本书的价值在于系统总结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实践进展,系统呈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转型的理论框架,为新时代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本书的完稿过程中,我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师生的大力支持,其中有阳镇、杨智慧、朱子钦、李振东、刘畅、王伟楠、曲冠楠、王璐瑶、范昭瑞、李佳雪、郭梦溪、韩令晖、国容毓、张月遥等。他们在资料收集与整理、部分文稿写作讨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致以感谢!

陈 劲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