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地提高居民获得感。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题中之义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做好“六稳”和落实“六保”是解决短期突出问题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代际均等化举足轻重。那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是否提高了居民获得感,如何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是新时代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在以居民获得感为达成目标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评估体系中,不同年龄群体的异质性是否造成了代际获益不均等的状况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回答这两个问题正是本书研究的意义与目的所在。
纵观以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及均等化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精品细读后获益匪浅,然而也发现相关研究的不足和待改进之处。首先,现有文献通常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或者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以上两者都是基于物本范式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居民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受益主体的重要性,而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要求研究应该充分强调“以人为本”和“公共性”的政府职能特征。其次,全面系统地构建评估体系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效果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都是基于宏观社会层面上的单一政策效应评价,比如经济增长效应等,在微观层面上系统构建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相对单薄。最后,鲜有文献研究代际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在考察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基于所述研究目的及过往文献存在的不足,本书将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达成度和达成效应进行探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运用省级面板和OECD国家数据从单项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财政支出和供需匹配四个方面,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分布格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事实特征描述和国际比较。借助CGSS微观调查数据,对不同年龄群体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受益感知和评价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和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构建出一套目标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评估体系,分别包括收入再分配效应、阶层流动效应、公平效应和公共参与效应。最后,对上述四个影响效应分别进行实证检验、机制探讨以及代际差异比较,并基于研究结果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实现代际均等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与研究结论的主要出处,相关章节分别实证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对居民收入、阶层流动、公平和公共参与的影响。(1)针对收入再分配效应,运用2009—2017年的省级财政和CFPS嵌套的面板数据构建一个类似于DID的GMM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公共支出能够同时促进家庭收入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这一效应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2)针对阶层流动效应,运用CGSS2015数据测算阶层流动性和传承性指数和1961—2006年的省级财政数据测算学龄儿童的教育支出,构建Logit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能够促进代际间的阶层流动,削弱由父代背景所带来的阶层固化现象;80后和90后居民从基本公共教育中所获得的边际受益更多。(3)针对公平效应,运用2012—2018年CFPS数据测算和绘制基尼系数、MT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指数和曲线,构建Probit、Heckman和多时期DID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有效地提高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医保报销制度也能够缩小由医疗支出造成的居民间收入差距,但是收入较低、自评健康较差的居民的真实住院概率在减小,其医疗支出和医保报销也在减少;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效应在代际间并不均衡,客观相对公平更亲老年群体,而客观绝对公平和主观公平更多是按受益对象而定。(4)针对公共参与效应,运用CGSS2010数据和1949—2006年省级财政支出数据构建OLS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公共教育增强了居民的主观公共意识,使其更主动地表达观点,但没有促进其参与投票、选举等客观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35-60岁的中青年居民群体。
由此,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我国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均等化的制度根源。以实现居民获得感为达成目标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发现,新时代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满足居民在收入、社会阶层、公平等多层次的需求,但是在公共参与层面的达成有待提高,且在各层次需求的达成上都存在代际不均等。对此,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现行制度安排和财政政策的建议:第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第二,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挂钩,提升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第三,深化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实现教育和就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第四,尽早布局老龄化应对战略,减少基本公共服务获益的代际差异;第五,充分发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职能,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回应性;第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逐步将政策达成重点转向提升居民获得感。
本书的出版得到西南财经大学“双一流”提升自主创新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财政与金融协同机制研究”的资助。
熊阳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