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单元任务中我们须了解文化的含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中国独有的厚重历史。
(一)文化
“文化”是中古汉语已有的词语。“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和争鸣的对象。
“文化”一词,英文翻译为“culture”,二者内涵亦略可相通。“culture”源于拉丁文“colere”,原意指人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之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至十七八世纪,此概念之内涵已有相当的扩展,而重在指称一切经人为力量加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文化是由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文化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的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因此,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在狭义上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传统的历史意义。
文化对人的最大影响在于让人认识美、知道美和传承美。纵观古今中外,能被称得上文化的存在物基本都能给人以美的印象或感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是指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积淀下来的经验和观念,是一种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行为模式。一种文化现象一旦成为传统,必定成为影响社会组织和人心理结构的强大能量,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秉持的集体无意识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无时无刻不支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概念解释(微课)
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一般是指远古至1840年的我国的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经由殷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文化、元明清文化绵延发展至今。
(三)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①名词,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多地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文明:①名词,词义同“文化”一词,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②形容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如文明国家。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如下:
第一,从时间上看,文化比文明早。
人类语言的发生标志着文化的开端,已有250万年的历史,而文明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文明的纵向历史比文化短得多,原始社会就有了文化,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文明。文明开始于文字的使用、金属工具的出现、国家的形成等,人类开始文明时代至今不到一万年的历史。
1871年,英国的泰勒认为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文化演进中的一定时期,是文化中的亚文化。他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原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文明的出现。高级的文化才可称为文明。泰勒说:“文明的各种程度可看作发展或进化的阶段,即各个阶段既是过去历史的结果,同时又确实在形成未来历史方面发挥着固有作用。”
第二,从词义色彩上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文化既包括优秀成果,也包括糟粕部分,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与野蛮相对,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第三,从形式上看,文明为内,文化为表。
文化存在于有人的一切地方。有人说,文明特指物质形态化了的文化,即与精神文化相对而言的物质文化和物质化了的精神体系。文明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文化是文明的精神灵魂与内核;文明是文化的对象化,是文化外显的载体。文化进步的程度越高,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