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课程思政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3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一、全球气候变化内涵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基于最新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在第一工作组的报告,目前全球气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前气候变化处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快速变暖期,变暖趋势非常明显,其中,2016—2020年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五年。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包括农业粮食安全问题、气候的灾难性变化、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引起臭氧层消耗等方面。为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全人类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臭氧(O3)、甲烷(CH4)、氟氯烃(CFC12 CFC11)、一氧化二氮(N2O)等,其中,臭氧是浓度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区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

温室气体及其产生原因见表3-1。

表3-1 温室气体及其产生原因

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发展历程

(一)1988—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初建

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主要开展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45/212号决议),由此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发展进程。

1991年2月到1992年5月,经过6轮谈判,谈判委员会于1992年6月正式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COP 1)《公约》通过的“柏林授权”呼吁各方制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相关政策和制度。

1996年,日内瓦会议通过的《日内瓦部长宣言》进一步主张将国家气候保护措施纳入法律框架,使其更具法律约束力。

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各国签署了第二个里程碑式的气候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二)1997—2009年: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曲折历程

1997年《议定书》只明确了发达国家的主要责任,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出明确规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强烈抵制,强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履行气候减排责任。

2003年,COP9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但由于俄罗斯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该议定书未能生效。随后,为减少因抑制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会通过了约20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2004年,欧盟允许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5年,COP11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开启了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谈判。

2007年,COP13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议定书》第一阶段承诺到期后的安排。

2009年,COP15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通过了《哥本哈根协定》,将气候减排目标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以2℃作为温度变化的上限。随后,双方未能就会议的部分内容达成一致,最终陷入僵局。

(三)2009—2015年: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停滞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得不延长巴厘路线图授权。

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再次决定延长谈判授权。

2011年,COP17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决定实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并开启“绿色气候基金”,同时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

2012年,多哈大会就2013年起执行以8年为期限的《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一致。

2013年,实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以加拿大为首的发达国家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2014年,COP20在秘鲁利马举行,大会生成了《利马气候行动呼吁》,明确了华沙气候大会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并要求各缔约国在2015年提交各自减排计划。

(四)2015年至今

2015年,COP21在法国巴黎举行。继《公约》和《议定书》之后,达成了第三个气候变化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

2016年,COP22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会上通过了《马拉喀什行动宣言》,但在发达国家的资助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2017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2018年,IPCC提交了《全球变暖1.5℃》专项评估报告,要求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45%左右,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然而,以俄罗斯为首的产油国拒绝接受这一要求。

2019年,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中的剩余问题进行谈判。但谈判各方在资金、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2020年9月,中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彰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态度。

2021年2月,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案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水丰沛,空气湿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自1961年以来,浙江省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8℃。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增温率为每10年升高0.47℃,高于全国同期的0.36℃,低温日数以每10年3.3天的速率递减。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以每10年39.1毫米的速率增加。近年来,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洪涝、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2020年全省的梅雨量更是突破了历史纪录。2019年秋季、2020年秋冬季,全省出现长时间、大范围干旱,给城乡居民用水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还加快了浙江省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自1980年以来,浙江省沿海海平面以每年3.5毫米的速率上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浙江省海平面总体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海平面较常年平均高93毫米,处于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浙江省沿海是风暴潮重灾区之一,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灾害更加严重,由此引起的海岸带侵蚀、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层等直接影响沿海居民生活。

(二)案例分析

一方面,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的一种自然变化,还与人类的直接或间接行为活动有关;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气候以及其沿海地区的海岸线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只有正视两者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地与大自然共处。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给杭州市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作为中国众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之一,杭州市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采取了必要行动,先后制定了《杭州市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年)》《杭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兴建重点工程,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基地中心,建立市场化减碳机制,并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应对杭州市2013—2020年的气候变化规划工作,杭州市计划在8年内投资4400亿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致力于与大自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美丽杭州的水更清,天更蓝。此外,“十四五”规划通过建立“综合指标、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建设”四方面协同性指标体系应对气候变化。

杭州市相关企业也加入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当中,例如,蚂蚁集团发起了低碳倡议,推出了碳足迹平台、蚂蚁森林、游戏化低碳生活和种树活动等低碳方式,号召全民实行低碳生活。蚂蚁森林集团借助核心技术力量,促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有一个自下而上的改变,即将碳足迹与人们的低碳行为挂钩。通过支付宝和阿里巴巴平台计算后,以奖励的方式,激励用户的可持续行为,帮助用户成长“虚拟树”,待“虚拟树”长大后,企业将会在实际生活中种植一棵真正的树,以防止荒漠化。

第二部分 思政元素

一、案例思政元素挖掘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位,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只有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树立绿色发展观,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中国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实践。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中国已制定了更加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致力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从而解决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国家生态安全问题,最终实现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的和谐统一是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大量化石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将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负责任的大国,在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时,尽管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着比西方国家要大很多的困难,中国仍然向世界承诺了“双碳”目标。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4—2021年中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2014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减缓与适应并重,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低碳试点示范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

此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始终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但每个国家也可享有气候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权益。近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安排11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赠送节能低碳产品、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一直在积极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双碳目标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雄心以及大国担当,并做出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中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与贡献对全球气候治理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实质上,全球气候大会形成的各种协议不仅是各国博弈的结果,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我国从参与者角色向引领者角色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国富民强”的实质体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见表3-2。

表3-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表3-2(续)

第三部分 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途与教学目标

(一)教学用途

本案例适用于本科生“环境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危害;

(3)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以及厘清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问题、解答科学问题。

(2)提升学生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联系。

3.思政素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真理的求知精神。

(2)引导学生形成绿色发展观:良好大气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四个自信”。

(3)引导学生践行环保行为: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能对大气生态系统修复有所作为,带领学生从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逐层推进,从行为意愿到实际行动逐层推进。

(4)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家国情怀并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一)学生方面

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查询我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

(二)教师方面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及最新前沿。

(2)准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3)划分小组名单并发至班群。

三、案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

通过观看全球气候变化宣传片,使学生对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发展历程等有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灾难性的毁灭,其后果十分严重。

2.探究式教学

全球气候变化内涵→国际发展历程→探究原因→产生的危害→个人减少碳排放的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引导式教学

播放气候变化科普视频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式的讲授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激发爱国热情→基于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同学的表扬激发学生成就感。

(二)教学手段

视频、PPT、板书、学习通App等。

四、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点,如前期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思考与查询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出台的相关政策等。

(二)课中

课中教学安排见表3-3。

表3-3 课中教学安排

(三)课后

在结束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点讲授后,结合学生课堂参与和知识点接受情况进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授课方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延.气候变化与宁夏生态建设实践[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翟盘茂,周佰铨,陈阳,等.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的几个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6):629-635.

[3]兰馨彤,田怿晨,廖小凯.国际气候谈判发展历程回顾[J/OL].(2022-04-18)[2022-12-14].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16/6130121224004134.shtm.

[4]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EB/OL].(2021-06-21)[2022-12-14].https://huanbao.bjx.com.cn/news/20210621/1159230.shtml.

[5]杭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杭州出台规划应对气候变化[EB/OL].(2014-09-16)[2022-12-15].http://stb.hangzhou.gov.cn/art/2014/9/16/art_1229052380_51276526.html.

[6]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杭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解读[EB/OL].(2021-12-27)[2022-12-19].http://epb.hangzhou.gov.cn/art/2021/12/27/art_1229354834_3985287.html.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中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批复[EB/OL].(2014-09-19)[2022-12-18].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9/content_2753014.htm.

[9]王谋,康文梅,张莹.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优先合作国家选择方法探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6):744-751.

[10]佚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发布了《气候出资交付计划》,外交部回应[EB/OL].(2021-11-3)[2022-12-18].http://news.cctv.com/2021/11/03/ARTI24EFf8zdsCPMDPtpjZ4V211103.shtml.

[11]肖兰兰.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3-42+169-170.

[12]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EB/OL].(2021-10-27)[2022-12-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7/content_5646697.htm(ww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