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进修——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七周年
研究鲁迅的作品,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在现实主义上的成就,和它对革命的重大意义。当然,这两方面是应该统一起来研究的,因为它是互为因果的。鲁迅的创作的道路,他对生活的严肃的态度,在思想方面的批判提高,和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的不断高涨,都发源自他那赤诚的拯救祖国和解放人民的心愿。这个高尚的目的,和坚韧的努力,形成了鲁迅和他的作品的伟大的品格。
关于鲁迅的读书,鲁迅的日记里,每年终记下了他所收购的书目,叫作书账。这可以说是关于他的学习和注意的方面的一种记载。但是,这书账,只是他在那一年读过的书目的一部分,而且是前后综错,不能截然划分的。比如关于研究中国小说,那就是从幼年就开始,讲授时更集中努力,以后又持续了很多年,但书账中关于中国小说的收存,记载是很少的。鲁迅在幼年和青年时代,读过一些什么书籍,鲁迅自己在《朝花夕拾》里有记载;他的老友许寿裳的两本书:《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他的家人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记载得也很多。当然因为是多年以后的追忆,前者的记载,有些零碎,后者有些烦琐。两本书着重在日本留学和北京绍兴会馆的鲁迅生活,但记载都很真实。在私塾读书的时候,鲁迅就尽可能地寻找一些有生活趣味的书读,对于那些日常的课业,他虽然背诵得很好,但是并不注意。鲁迅的记忆力很强,读书的趣味也很广泛。因此,无论生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抄录古碑和收藏石像,介绍西洋美术作品和研究中国小说,对于他以后的创作,都有直接间接的帮助。到南京进入水师学堂以后,他才读到了严复翻译的书籍和梁启超的报纸,他读得非常热心,有很多篇能背得一字不差。严译群书和梁在报纸上的评论文字,在晚清都是进步的新的食粮。那时很多人在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鲁迅也是抱着这个目的渡海赴日求学的。
在日本,他学习了德文和日文,除去学医,读了很多科学书籍,读了很多外国的文学作品。他很喜欢东欧和北欧的作品,这些产生自当时的弱小民族的作品,都是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他自己也翻译了几篇,收集在《域外小说集》里,并著文介绍了一些著名作家如普希金和裴多菲的精神和思想,登在《浙江潮》和《河南》等杂志上。在这个时期,他也读了林纾翻译的一些小说,但是并不满意。因为其中缺乏有力量的作品。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在读书方面,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种有重大目的的进取的战斗的态度,在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沸腾着一种急切拯救祖国的热望。一开始注意文学,他就摈弃了那些无足轻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和作品,确定了自己的为人生的艺术的观念。以后,主编刊物,采择文章,和他自己的创作,都以这个为标准。严格说,中国新的文学创作是从鲁迅开始的,他是中国新文学园地的拓荒者、播种者、介绍先进经验的人。他的翻译,是为了扶植这块园地里的秧树新苗。他所翻译的卢、蒲两氏的《艺术论》,以及收在《壁下译丛》和别的文集里的短小明显的论文,也都是针对当时的创作情况,提供的借鉴和食粮。他吸收的广泛,哺育的众多。他最知道中国的创作处在幼稚时期,但因为紧连中国的历史变革,它的前途非常远大。关于青年的作品,虽有缺点,只要有一些成就,他就热心介绍,比如叶紫的《丰收》,他写了序,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叫他修改。对于李守章的小说集《跋涉的人们》,也作了鼓励。
当时有些论客,对于旧的陈腐的委曲求全,对于新生的幼稚的求全责备。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创作的情况,更不为这情况着想。他们读了一本外国名著,甚至是听说过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便以为抓到了高不可攀的尺度,拿来衡量一切。他们对于幼稚的然而是企图反映中国现实的作品,不是培植爱护,而是拔出来,采取一种“吹”的姿势。吹毛求疵对病症还有些清除的好处,但如果只是站在干岸上,或是停在脚手架下边,非议纤夫和泥瓦匠的泥腿泥脚,从不想到建筑的困难和船载的重量,那就成了契诃夫对一些不懂事的批评者的描写。
读别人的记载或是读《鲁迅日记》和他的书简,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待人接物上,也是从革命和进取心出发的。在日本他向章太炎学习,章太炎死后,独有鲁迅突出地写了他的革命的品质。对秋瑾烈士很推崇尊敬,秋瑾牺牲,鲁迅追怀,把她写进了小说。对那些饱食终日的留学生很厌恶。他自己学习很刻苦,读书一直到深夜。对待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都采取了正确的革命的态度。
从鲁迅日记里,我们可以很系统很清楚地看到在各个时期,他所接近的人物。这些人来人往,他虽然记得很简单,也少正面的品评,但这无疑是研究鲁迅思想进程的很重要的资料,而且反映着中国这一时代历史的进程。在五四前后,他常接近的是《新青年》阵营里的人,对于李大钊同志,鲁迅特别推重他心怀的磊落,李氏文集出版时,鲁迅写了序言。他也接近了当时一些进步的青年,这些青年有的勇于任事,有的后来为革命牺牲。鲁迅都有文章,真实地记下了自己的反应。关于纪念刘和珍和柔石、白莽等,大家都知道那是千古不能磨灭的充满鲁迅的血泪的文字。
在上海,在革命的环境很困难很残酷的时候,鲁迅和许多党员同志建立了崇高的友谊。有的同志牺牲,鲁迅的沉痛和反抗,是可以从他为纪念这些同志的用力用心看出来的。在东北沦亡以后,除去自己写了很多沉痛有力的文字,他特别注意帮助那些流亡的作家,介绍他们的作品。在“一·二八”时,他为葛琴的小说作了序言。这说明鲁迅对人对事的态度,都是和他对革命的热情相关联的。至于他对辛亥革命的见解和在作品中的反映,对于“三一八”的抗议,对于苏维埃区域的同情支援,对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攻击,都见于他的文集,这一切更是集中地表现着一个作家的性格。
当然,从日记里可以看到鲁迅所接触的人,是在变化着,这是因为鲁迅不断突飞猛进的缘故。大水之行,排山倒海,它汇集前进的力量,沉没落后的力量。但鲁迅对人和对于作品一样,首先看到那主要的倾向。从不用一个规模看待建筑,一种调门听取音乐,一样颜色批评图画。
能理解鲁迅这些思想方面和行动方面的进修和表现,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力量。即便是他的《两地书》和书简,也是深刻的人生教科书和当时社会的真实的反映。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关于故乡部分,经研究很多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甚至一些景物,也都是绍兴的实景。所以能有这样大量的永久的艺术力量,是因为他的现实主义的修养。对生活的观察取舍,夸张和抒情,能否有力量,都取决于作家的思想高度。在艺术作品里,作家的生活,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地表现着。想在艺术上有些成就,必须全面的进修。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