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瑰宝,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这部诞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鸿篇巨制,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处处体现了汉语语言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作者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塑造了诸多生动、经典、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使该著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如此,《红楼梦》在世界文坛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世界文坛的一块丰碑”。《红楼梦》是翻译语言最多的世界25部名著之一,目前译本已涉及英、法、日、韩、俄、德等20多种不同文字,主要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数量不下60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源于笔者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日益深入的研究及愈发浓厚的兴趣。与众多“80后”一样,笔者对于《红楼梦》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王扶林导演拍摄的1987年版《红楼梦》连续剧;中学时代曾在父亲引领下两次通读《红楼梦》,深感晦涩难懂,一度望而却步。自2007年起,笔者有幸在硕士及博士研究阶段师从“红译专家”冯庆华教授,不仅在导师指导下数次重读《红楼梦》原文,对于《红楼梦》的理解从主观零碎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更有机会接触并深入研究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两部经典作品。笔者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红楼梦》原文及其译文过程中发现,曹雪芹作为语言艺术大师,喜欢用较多的笔墨来描写人物的会话和行动,以此凸显人物个性。《红楼梦》中的会话内容精彩绝伦,而引导人物会话的引导语却非常单一和程式化,作者只是不厌其烦地使用“道”“说”“笑道”等引导语,与会话的丰富多样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两个经典译本的译者对原文中会话引导语的处理方式也引人深思——崇尚归化、尽可能将原文信息明晰化的译者霍克思似乎并没有比杨宪益夫妇使用更多样化的方式来处理单一的会话引导语。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和文化背景呢?
带着上述疑问,笔者自行创建了全新版的“《红楼梦》原文—霍译本—杨译本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原文、霍译本、杨译本中的会话引导语进行分析考察。首先,分析《红楼梦》原文中会话引导语的特色及历史背景;其次,总结《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中会话引导语的语言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最后,通过将《红楼梦》原文与译文对照研究,总结和探寻会话引导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红楼梦》会话引导语领域的英译研究,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新的切入角度。
本著述的创新点有四:第一,研究方法新。笔者自行创建《红楼梦》平行语料库,在确保语料选取更加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原文及其英译文进行语料库翻译学和文化等角度的多元分析对比。第二,研究文本新。笔者选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发行的汉英对照版《红楼梦》为底本,创建出一个全新的《红楼梦》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第三,研究对象新。本书首次对《红楼梦》原文中的会话引导语进行系统分类和特色分析,并对会话引导语的英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第四,研究结果新。本书探讨中西译者对会话引导语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反映中西方会话引导语使用的文化差异,这将对中国学生的翻译及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方向。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其中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为全书的核心。绪论部分简述研究缘起、研究背景及创新意义,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全文的框架。第一章介绍了各学派研究的重点。第二章是对《红楼梦》原文中会话引导语的研究。第三章是对《红楼梦》译文中会话引导语的研究。第四章基于《红楼梦》原文以及译文中会话引导语的研究,着重分析了《红楼梦》会话引导语的翻译问题。结论部分总结了本书的意义和启示,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就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红楼梦》翻译研究任重道远,常研常新。由于本人知识视野与研究能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局限性及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
李 颖
2023年7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