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埃及破产的影响
朱元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此现在的大明是严格禁海的,直到万历年,大明才开始跟欧罗巴做生意,那段时间,他们在海外尤其是美洲大陆,通过欧罗巴人获取了天文数字般的真金白银。
“老夫都这把年纪了,说一句阅人无数,也不算托大。老夫觉得这陈公子,定有良策,若是连陈公子都没有应对之策,那这问题可就真无解了。”
“老夫也觉得老李言之有理,陈公子看似唉声叹气,实则早有锦囊妙计!”
李善长毕竟是做后勤出身的,因此对于这方面十分敏感,见陈平安不说话,不由跟老吴一唱一和起来。
一边以砍人见长的徐达以及蓝玉,看的直翻白眼,要么说这文人都是一肚子坏水呢?
但随着朱元璋跟朱标的加入,这两个擅长砍人的也不得不加入了拍陈平安马屁的队伍中来。
“行了,马屁就别拍了,既然你们想知道,我告诉你们就是了。”
陈平安摆了摆手。
大明宝钞极速贬值,给大明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明现在几乎没什么外贸交易,否则这个影响将是灾难级别的,你看看如今一夜之间货币贬值百分之四十的埃及就知道了,米国是怎么收割他们的。
无论自己要去哪里,做什么,但也不妨碍自己想让大明昌盛下去的想法,毕竟比起后朝,大明可没防贼一样防着咱汉人百姓。
“其实,我觉得咱大明纸钞的锚定物应该换一下。”
陈平安话音落地,众人不由得都愣住了。
“何为锚定物?”
太子朱标一边记笔记,一边抬起头来缓缓问到。
“所谓锚定物,就是提现纸钞价值的某种实物!”
陈平安缓缓解释起来。
“想要成为纸钞锚定物,那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其一,方便计算,其二方便携带,其三保质期够长,其四保值率稳定。”
陈平安尽量用这群人能够理解听懂的通俗语言,解释起来。
显而易见,无论是金子还是银子抑或是铜钱,这三种稀有金属,本身就自带这些属性,因此就是天生的锚定物。
所以数千年来,不只是咱们华夏,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一样,硬通货一直就是金银铜三种材料铸造的。
但问题就是,鞑子统治了华夏九十余年,临走的时候卷走了一大批真金白银,导致原本就不富裕的中原大地,存量更是堪忧。
听完解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只是却又犯愁起来。
既然不用真金白银了,那该用什么当作咱大明宝钞的锚定物呢?
“陈公子,你是建议咱大明把纸钞锚定物换成盐?”
半晌没人开口,李善长再次缓缓问到。
这么看来,好像也只有盐合适了,这玩意是所有人的必需品,确实保值率很稳定,也方便携带。
不少偏远的山村部落里面,不通教化,就是拿这玩意当成硬通货,以物换物的。
“不行!”
哪料到李善长话音刚落,陈平安就摇头否决了。
“刚才不是告诉你们了,想要成为纸钞的锚定物,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你看看咱们大明对于盐的提炼,一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二来所使用的原料也各不相同。因此仅仅是计算价值这一方面,它就不合格了!”
“不仅如此,它也不方便保存啊,十分仰赖天气,太热了就容易化掉。”
“四个条件两个都不满足,怎么可以呢?”
陈平安叹了口气。
之所以回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陈平安其实想到了更合适的。
众人听完陈平安的解释,纷纷点头。
“那还能用何物呢?”
朱标再次抬起头,缓缓问到。
“粮食。”
陈平安淡淡回到。
只是话音落地,所有人都愣住了!
甚至不少人,都是一副嗤之以鼻的表情。
碍于陈平安如今是皇帝眼里的大红人,他们只是不敢说出来罢了。
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粮食连糊口都够呛!
就拿小麦来说,亩产不过两三百斤,水稻虽然好一点,但也有限,亩产也就五六百斤的样子。
这还得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但凡来点天灾人祸,那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朱元璋的税赋又不是很高,每年朝廷征收的粮食,除了一应的开支用度外,国库里所剩无几,老鼠看了都要叹气!
就这么点存粮,还得时刻用来应对周边不老实的鞑子们!
砍人要吃饱啊!
不吃饱哪来力气砍人?
因此陈平安这个提议,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你让朝廷拿真金白银出来,都比拿粮食出来有底气的多!
虽然都是半斤八两!
“你的建议很好,下次不要建议了。”
蓝玉直接翻了个白眼,脱口而出!
“我知道,你们很怀疑!”
这一切,似乎早就在陈平安的意料之中。
“如今的小麦或者水稻,确实产量不高。”
“所以我说的粮食,并非指的是小麦或者水稻,而是亩产高达数千斤的其他作物!”
“并且这个农作物要比水稻或者小麦好伺候的多,甚至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现在,还觉得不可行吗?”
陈平安的话音刚落地,众人就再也忍不住了,纷纷鄙夷的冷哼了一声。
“你要是吹牛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再吹,当着咱们这么多人的面吹牛,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啊!”
“就是,先不说亩产的事情,就是旱涝保收这一点,有什么农作物可以做到?”
“你不会以为咱们都没种过地吧?还亩产数千斤,水稻亩产能有个几百斤,就烧高香了!”
......
陈平安对于这群人种过地,倒是毫不怀疑!
大明建国才十余载,很多老一辈跟着朱元璋造反之前,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就连朱元璋自己,造反以前,那也是地主家的长工,种地这玩意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他们对于农作物如何种植,一直收成多少,那都是心里有数的。
别说数千斤,就是上千斤,他们都没见过!
也不怪他们对于陈平安的说辞,不置可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