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历代帝王庙游记
清明假期已至最后一天,前天去了玉渊潭,人山人海。人少的去处其实很多,BJ有座历代帝王庙,少有人知。去年五一假期,相约师弟同行,游心畅快。
历代帝王庙闹居阜成门内,从地铁西四站出来,往西经弘慈广济寺,步行不过四五百米,就到了庙门。庙门南侧是绿瓦琉璃影璧,被阜成门内大街分隔,孤独地与主体建筑隔街相望。
庙门前原有三石拱桥、下马碑和两座歇山顶琉璃牌楼,1954年因扩建马路都被拆除,只留下马碑移于庙门两侧。历代帝王庙是明清帝王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之所,清王朝终结后停祀,历代帝王庙失去原有的价值,多数时间挪作学校之用,里面的东西荡然无存,只有主体建筑存留,荒凉且珍贵。
买票即入,不用排队。五一时节暑热将袭,头顶烈日,远处的景德崇圣门直入眼帘,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四周绕以汉白玉护栏,与蓝天白云相映,十分古朴。
过景德崇圣门即至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大殿两侧有四座碑亭和东西配殿。大殿7龛供奉188位历代帝王牌位,配殿则从祀79位贤臣良将。景德崇圣殿之恢宏,与故宫太和殿相比也不遑多让。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重檐庑殿顶,黄瓦红柱,金砖墁地,60根金丝楠木立柱环绕一周,两侧的龙趺碑更是全国罕见,碑高足有6米,相当令人惊叹。如今殿内的帝王牌位应是后人修复的,贤臣良将则没有牌位,配殿空空荡荡,只有今人制作的展览可观。
西侧小院有一关帝庙,属于“庙中庙”,庙非常小,但足见古代帝王对关公的尊崇。关公原只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有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后来,他的地位逐渐被神化,从汉寿亭侯追封为公,宋元时又追封为王,明朝更追封为帝,已至天庭诸神之极矣。努尔哈赤以《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科书,关公的地位越拔越高,到光绪年间,他的尊号已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号为“武圣”,地位与孔子相当。
历代帝王庙一度有两个并存于世。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始设帝王庙,确定祭祀的帝王16位,陪祀的大臣37位。帝王除“三皇五帝”外,都是历代开国君主。朱元璋曾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战时口号,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又回归到“胡汉一家”和“华夷无间”的现实中,肯定元世祖忽必烈之功德,将其列入中华正统帝系,与华夏汉民族帝王一起享受庙祀。元朝有5位大臣也得享陪祀。后来嘉靖皇帝在BJ重修帝王庙,却剔除了忽必烈,5名陪祀大臣也一并剔除了。
清朝入主中原后,通过各种手段极力确立自己继统的合法性,重修历代帝王庙就是其中一种,其他如修书、修史、巡视江南、尊崇孔子等不一而足。康乾三代将历代帝王庙修得比明朝更好,地位也显著提升,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接下明朝是合法的继承,是传续下来的线而非外来的朝代。三代帝王都是守成之主,大约从康熙帝起,就已经认识到确立继统的合法性,已无法单纯依靠武力强权,也非一代帝王可以完成。
清顺治时,多尔衮不仅恢复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还增加了辽金元4位帝王。康乾三代帝王认为明朝的入祀标准过于严苛,逐渐确定了“法戒论”和“统绪说”,作为祭祀要义和和增祀依据。康熙帝首先划定入祀底线,主张增祀。雍正帝认为,守业的君主和协助守业的治国名臣比之开国之主和开国元勋毫不逊色。乾隆帝认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即中华治统从开端肇始就像一完整线条,任何情势下都未曾中断过。中华统绪既包括大一统王朝帝王,也包括偏安之国帝王。他认为,过去偏安之国中,只入祀辽、金帝王,未入祀其他偏安之主,是明显缺失。至乾隆朝,历代帝王庙入祀的帝王,包括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王、秦汉至明清时代的皇帝,共计188位。三皇牌位居于正中,五帝和历代帝王分列两侧六龛之中。清朝四代增祀的行为,无疑也是对汉人的拉拢,有功劳的文臣武最终也可以摆进帝王庙中。
乾隆帝多次亲祭历代帝王庙,如同祭祀自家太庙一般。他亲为景德崇圣殿题写匾额、楹联。居中匾额“报功观德”为庙祀主旨,上联“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为祭祀要义,下联“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为殿堂肃穆,神主安详。
乾隆帝在景德崇圣殿正东、正西各建一座龙趺碑,东侧以满汉文镌刻《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西侧为“无字碑”,给后世留白。景德崇圣殿西南、东南两侧又有诗文一体碑。至此,乾隆帝为历代帝王庙划上句号。一个世纪后,清宣统帝退位,帝制不存,庙祭终止,清代诸帝无缘入祀。正如诗文一体碑所言,入祀帝王虽有所作为,但其所在王朝最后都是亡国结局,如大厦之倾。
历代帝王庙中还有钟楼、燎炉、井亭、乐舞执事房等附属建筑。景德崇圣殿后原是祭器库,我们五一观游当天,那里正在举办“回望·选择”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展览,今人观之,深自感慨,五千年历史仿佛从眼前划过,伸手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