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童话:灯花婆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龙昌裔求不雨

收在《稽神录》中的《龙昌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报应故事,该篇故事同时收录于《太平广记》第二百四十三卷中。

我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

不信,请看故事详情。

龙昌裔的孙子因为爷爷的丑事而“不获送”,也就是说,连参加童子试的资格都被取消了,冤。

爷爷是爷爷,孙子是孙子,爷爷犯的错,不应该记到孙子的头上。

“乡人以其事诉之”的意思是,有人举报。

不用乡人举报,因为龙昌裔干的那件事,是被“官司”查办的,应该记录在案。

官司就是官府的意思,具体指主管司法的官府,或者说当时的官府主要的事情就是办案。民生之事好像倒在其次,否则,龙昌裔也不可能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大发横财。

“戊子”不知道是历史上的哪一个“戊子”年?

总之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旱之年。

灾年。

龙昌裔到底是干什么的?故事中没有交代。只知道他“有米数千斛”。大旱之年,他却有这么多米,不是财主,就是地主、土豪。或者是开粮店的老板?都有可能。

《稽神录》的语言,不,古人的语言往往很简洁。简洁到不能再简洁为止。

“旱”就一个字,连个大旱都不讲,但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是大旱之年。一个“粜”字,把龙昌裔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大发横财的种种恶形丑态,全部写出来了,高!

我为什么说他抬高物价呢?因为接下来一句——“既而米价稍贱”透露了这个消息。也就是说,过了一段时日,米价又降了一点儿。稍贱嘛,也就是降了一点点的意思。

至于米价为什么降了一点点,故事里也没有讲。

一是市场规律,有涨价就有降价;二是官府可能也在想办法,平抑物价。按理说,龙昌裔有那么多“存货”——“有米数千斛”,该知足了。自己够吃了,还可以救人嘛。

斛是古代的粮食计量单位,换算一下:

唐朝之前,1斛=1石=10斗=120斤。

宋朝开始,1斛=5斗=60斤。

古代的斤跟现在的斤也不一样。古代16两为1斤,所以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好了,不必再算细账了。总之,龙昌裔有很多粮食。

他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大发横财是确凿无疑的事情。

以前有句俗话,叫“人的心口荡子总是填不满的”。意思是,人的欲望很难满足。这是宿命,也是人性之恶。罪恶起于贪欲。

龙昌裔令人不解之处就在于:他竟然写了祈祷文,跑到神冈庙求雨!不,说错了,是求不雨。求“一月不雨”。因为天下大旱,可以想见在当时的科技条件和气象认知下,求雨的人一定很多。龙昌裔逆天而行,求不雨,还搞得很正式,写了祈祷文——可惜故事里没有把这篇祈祷文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一定是一篇千古奇文。

“老天爷呀,求求您,千万不要下雨,请保持干旱,继续保持,帮我挺住,一个月!

“龙王爷呀,请您老人家到别的地方去逛逛,不要到我们这里来呀。您一来,风雨大作,我的米就卖不出高价了。求求您,只要您一个月不到我们这里来,我保证重塑金身,再献三牲,把神冈庙改成龙王庙,天天烧香上供,包您吃香的喝辣的……”

龙昌裔的祈祷文不会这么通俗,可能有许多云山雾罩的话,但意思大致差不多。或者说,龙昌裔一边念着文绉绉的祈祷文,一边在心里嘀咕着上面那些话。

这人是不是很可恶?

这人是不是不得好死?

这人是不是没有良心?——良心被狗吃了?

像龙昌裔这样的人,世界上有没有?——我认为有,至少有一个。谁?龙昌裔呀。

龙昌裔就是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一个真实的反面教材。

人家求雨求得口干舌燥,什么招数都使出来了,烧旱魃(旱魃又叫女魃,是传说中的旱神,有可能是黄帝的女儿。她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后,刹不住脚——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干旱,结果弄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天帝一怒之下,把她流放到西北地区,永世不得上天。直到如今,西北地区还总是干旱),扎草龙游行(请参见汪曾祺先生写的《求雨》一文,写的是云南昆明附近的求雨习俗),你龙昌裔求不雨一个月!

“更”字很有意思,连续大旱已经很久了,他居然“祈更一月不雨”!

一天都受不了,居然“更”求一月不雨。

这人太坏了!

可恶!

为了发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祠讫,还至路,憩亭中。”求不雨居然求累了。大概祈祷的过程很烦琐,每个程序都不能落下,不仅得虔诚,还得磕头、祷告,念念有词,神神道道——是不是还会心神不宁?也许吧。毕竟担心被什么人发现?人家求雨,你求不雨,当然怕被人瞧见呀。

所以龙昌裔祈祷完了,走出神冈庙,打算在路边的亭子里歇一会儿。

抬手一抹,嗐,额头上都冒汗了……

脸色也发白。

脚发麻——刚才跪的时间太长了,膝盖疼,小腿肚子抽筋。

虽然干旱,烈日炎炎,天上没有一丝云彩,但只要老天爷或龙王爷答应了,保证一个月不下雨,这场仪式还是值得的,可以收回成本,说不定还能大赚一笔。

尽管也破费了不少:要买香、烛、纸、炮,要备三牲供品,还得给庙祝一些“封口费”。

“这事你千万别传出去,就当没看见我来过,好不好?”

“施主……财主……老爷……您放心,菩萨保佑。”小沙弥念经般地喃喃道。

“这是一点儿心意,别对你师父说。”

“师父外出求雨去了。”小沙弥指着庙门外。

小沙弥把龙昌裔送的半升小米接过去,匆匆跑到后厨熬小米粥吃。都说神冈庙求雨不灵,师父只好外出,跑很远的路,在别的比较灵验的大庙,跟其他和尚、道士、巫婆、神汉一起帮人求雨。这神冈庙已断炊了好几天,小沙弥靠吃树皮草根度日,嘴唇干裂,起了燎泡。

半升小米,至少可以撑过一个月,小沙弥想,龙施主真是好人,慷慨。

“放心去求吧,我会守口如瓶的。”小沙弥说。

“那几个供果,也归你。”龙昌裔说,“吃点水果,补充点维生素。瞧你瘦得像个猴儿,干瘪得像一枚小核桃。对了,你帮我把庙门关上,就说今日休庙一天……”

“维生素”是我编的词,那时候的人当然不知道“维生素”。

我说这个故事是真的,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一点儿神奇之处。很朴素,很日常,很纪实。稍微让你觉得有点儿意外的是:龙昌裔在离神冈庙不远的路边亭里歇息时,一朵乌云飘出庙来。

乌云从庙后飘出来,仿佛认得人似的,跟着龙昌裔飘。

飘啊飘啊,飘到龙昌裔的头顶上空,顿时化作倾盆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其中一道闪电过后,一个霹雳炸响,龙昌裔被雷劈死了。

事发很突然,过程很迅速,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

“轰——”

被雷劈了。

遭雷劈是真的。许多人都被雷劈死了,有的是冤枉死的。但龙昌裔不是,他该死。老天有眼,雷公公正。

这就是报应。

报应存在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如果世界上有一例报应是准确的,真实的,那就是龙昌裔被雷劈死了这件事。

一例,足矣。

足以震慑天下人。

我并不完全相信佛家倡导的“因果报应”说,但我有时候希望真的有“因果报应”,比如龙昌裔的报应。这报应就发生在“眼前”,发生在“当下”,发生在龙昌裔“求不雨”之后的几分钟里。这是一个好报应。

按常理来说,他花了血本“求不雨”,又是烧香,又是上供,又是写祈祷文,又是贿赂(贿赂是不对的,但龙昌裔贿赂小沙弥,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是歪打正着,做了一件好事——人家小沙弥因为干旱天灾都快饿死了),并不灵验。不但不灵验,还反着来。他本来是“求不雨”,结果“顷之,雷雨大至”。

老天有眼,报应不爽。

——你不是说求一个月不雨吗?我马上下大雨给你看看。顷是迅速的意思,即马上,顷刻之间;大至,就是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一起来的意思。

这到底是灵还是不灵呢?

这是一个悖论。说它灵,龙昌裔明明求的是“不雨”呀!说它不灵,龙昌裔刚一求,马上出来乌云,下起大雨了,他还被雷劈死了,简直太灵了!

这是一个意外?一个巧合?

还是一个必然?一个注定?

我有点儿糊涂了……

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官司”来人了——毕竟有人被雷劈了,要验一下是不是真的被雷劈死?是自杀还是他杀?是人为还是天诛?

结果,从龙昌裔“髻中得一纸书”,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唯一有点儿不合情理的是:龙昌裔明明歇息于“亭中”,却被“震死于亭外”。

这一里一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天降大雨,令龙昌裔也大惑不解,他伸出头来,往亭外望一望,想看看是不是真的下雨了?“老天爷跟我唱对台戏?唱的是哪一出呀?”龙昌裔觉得挺委屈。这么着,巨雷一声响,他被雷劈死了,倒在亭外。

也行。

古代男子也戴巾(相当于帽子),也用簪子插髻,因为那时候的男人都留长头发,不插髻显得蓬头垢面,不好看。披头散发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脱巾之后,官府之人在他的髻中找到了一张纸,纸上写着祈祷文:求不雨一个月……

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他该死。

龙昌裔为什么要把“求不雨一月”的祈祷文(相当于犯罪证明书)藏在髻中,还戴上头巾遮蔽呢?当然是因为他做贼心虚呀!他以为这件事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此言不虚。

龙昌裔,你这点坏心思,老天爷瞧得像明镜儿似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真的呢?因为可以倒过来推算:有个人,事后查明叫龙昌裔,他还有个孙子。龙昌裔在神冈庙附近路边的亭子里被雷劈死了,在他头巾下的发髻里找到了一张纸,是一份进庙烧香求不雨一个月的祈祷文……

再一查,他有米数千斛。

他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大发横财。因为米价稍贱,他来到神冈庙,求不雨一个月。只要一个月,他的高价米就可以全部售出,一月暴富。

证据链环环相扣。

可以正着讲,也可以倒着推的故事,我觉得是真的。

没有漏洞,符合逻辑,讲得通。

这个故事没有一点儿神奇之处,却让我觉得简直太神奇了。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