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路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登连鳌山

夏子榛第二天醒来,昨晚范仲淹的形象仍然在他心头徘徊。他决定出门散步,以此来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

走在苏轼宅院的花园中,夏子榛看到了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像是在诉说着苏轼家族的辉煌历史。

夏子榛走近大树,抬头仰望,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曾经悬挂在枝头的诗篇和故事。

绕过大树,一口古井映入眼帘。这口井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映照出人心深处的欲望和理想。

夏子榛凝视着井水,心中不禁想起了苏轼童年时的豪言壮语:“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遍人间字。”

那时的苏轼,一定也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吧。夏子榛心想,或许正是这样的豪情壮志,成就了苏轼后来的文学成就和人生传奇。

夏子榛坐在井边,思绪飘到了范仲淹身上。他想象着范仲淹年轻时的模样,那位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的贤臣。

他想象着范仲淹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推行新政的英姿,以及他在贬谪之地,仍然心系天下百姓的坚韧。

“范公,您的一生,真是让人敬佩啊。”夏子榛低声自语,心中充满了对范仲淹的敬仰。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打断了夏子榛的思绪。他抬头一看,只见苏轼正朝他走来。

“子榛,你一个人在这里发呆吗?”苏轼笑着问道。

夏子榛点了点头,有些尴尬地说:“是的,苏先生,我刚才在回忆范公的事迹,心中感慨万分。”

苏轼微笑着坐在夏子榛身边,说:“我昨晚也一晚上没睡着,范公确实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伟人。他的为人处世,他的文学成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夏子榛认同地点了点头,说:“子瞻兄,你也要像文希先生一样,成为我心中的楷模。我希望能够向你和范公学习”

苏轼笑着点了点头,而范仲淹的事迹,也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夏子榛看着苏轼在院子里,面对着那棵参天大树,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对天地宣誓一般。

“我苏轼,愿以毕生之力,成为那最耀眼的星辰,不仅在文学上留名青史,更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民请命,为国分忧。”苏轼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自信。

夏子榛被苏轼的豪情所感染,心里暗自说道“青史留名?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子瞻兄,你,做到了……”

夏子榛相信,苏轼将成为那最耀眼的星辰,照亮历史的长空。千年之后,他的光芒犹如夜空中的明月,照射大地。

……

夏子榛在苏轼家中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日子。他不仅看到了苏洵和程夫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那份相濡以沫的恩爱让他对家庭和婚姻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热情地带他领略了眉州的风土人情,让他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喜爱。

“子榛,你看,这就是我们眉州的特色,这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都非常独特。”苏轼指着远处的山峦和河流,自豪地介绍道。

夏子榛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惊奇和喜悦。他感叹道:“子瞻兄,这里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苏轼笑着点了点头,说:“是的,眉州是我们心中的故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怀念这里的风景和人情。”

除了欣赏眉州的美景,苏轼和苏辙还带夏子榛参观了苏家的家风。他们参观了苏轼童年时读书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苏轼少年时期的书籍和文章。

夏子榛看着那些珍贵的物品,心中充满了敬佩和钦佩。

“子瞻兄,你的家风真是令人敬佩。”夏子榛感慨地说。

在苏轼苏辙一家的陪伴下,夏子榛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明白,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人回书院的日期也越来越近。

在离别的早晨,程夫人将三人叫到身边,她手中拿着三个精美的荷包,那是她亲手绣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她的深情和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位公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程夫人说着,将荷包递给了夏子榛、苏轼和苏辙。

夏子榛接过荷包,感受到手中细腻的绣工和温暖的触感,他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夫人,您的手艺真是巧夺天工,这份礼物太珍贵了,我会好好珍惜的。”

苏轼和苏辙也接过荷包,他们的眼中也流露出感激之情。苏轼说道:“母亲,您的荷包我们一定会随身携带,时刻记得您的教诲和期望。”

程夫人微笑着,眼中闪烁着泪光:“我只希望你们都能够平安健康,学业有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夏子榛、苏轼和苏辙齐声答应,他们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程夫人又逐一为三人祈福,她轻声念叨着,希望神灵能够保佑他们一路顺风,前程似锦。她的声音温柔而充满力量……

苏洵站在门边,目送着夏子榛、苏轼和苏辙三人准备离去。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舍。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对三人嘱咐起来。

“子瞻,子由,子榛,你们三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但记住,才华只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和正直的品德。在书院认真学习……”苏洵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智慧。

他转向夏子榛,温和地说:“子榛,你是个有抱负的孩子,我希望你能够在书院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

接着,他又对苏轼和苏辙说:“子瞻,子由,你们兄弟二人一直是我的骄傲。你们的学问和品德都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但不要因此骄傲自满,要知道学无止境,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书院中,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苏洵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更加凝重:“无论你们将来成就如何,都不要忘记初心,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夏子榛、苏轼和苏辙认真聆听,他们深知苏洵的每一句话都是出于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他们齐声答应,表示一定会铭记在心,不负苏洵的教诲。

夏子榛、苏轼和苏辙三人来到了镇里,他们找了一个客栈住下。客栈虽小,但干净整洁,布置得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客栈安顿好后,决定出去逛逛,了解一下这个小镇的风土人情。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夏子榛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苏轼和苏辙则一边走一边给夏子榛介绍着这个小镇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告诉他,这个小镇虽然不大,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喜欢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聊天、品茶、赏花,生活节奏悠闲而宁静。

夏子榛听着苏轼和苏辙的介绍,对这个小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茶馆前。茶馆里传来了悠扬的琴声和欢声笑语,让人忍不住想要进去一探究竟。

走进茶馆,找了个位置坐下。茶馆里的装饰古朴典雅,墙上挂着一些字画,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他们点了一壶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茶馆里的琴声和说书人的表演。

在茶馆里,他们遇到了一位年长的文人,名叫,刘仲达,他与苏轼和苏辙曾是旧识。

苏轼和苏辙看着眼前的刘仲达,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们是小时候的伙伴,曾经一起在眉州的山水中嬉戏,一起读书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然而,多年来,他们各奔东西,忙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苏轼走上前去,紧紧握住刘仲达的手,感慨地说:“仲达兄,多年不见,你依旧是那个风度翩翩的才子啊哈哈哈。”

苏辙也跟着说道:“是啊,仲达兄,小时候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那段时光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刘仲达微笑着,眼中闪烁着泪光,他感慨地说:“子瞻、子由,你们也都我听说了你们在中岩书院的才华和事迹,为你们的成功感到自豪。虽然时光荏苒,但我们的友谊依然坚固如初。”

三人相互拥抱,彼此感受着那份深厚的情谊。他们开始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他们谈论着过去的趣事和回忆,笑声和谈话声在茶馆中回荡。

茶馆里的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间天色已晚。他们离别了刘仲达,回到了客栈……

夜幕降临,夏子榛、苏轼和苏辙在客栈内却难以入眠。或许是日间茶馆中的交谈激发了他们的兴致

他们决定不再浪费这宝贵的夜晚,而是要去探访连鳌山,这座在月光下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的名山

夜晚的连鳌山静谧而幽深,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的水声打破这份宁静。

他们在月光下沿着山间小路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在月色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夏子榛不禁感叹,这样的夜晚,仿佛能够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心旷神怡。

苏轼告诉夏子榛与连鳌山相望,有一座栖云山。那里层崖叠翠,绝壑横生,朝朝暮暮寒溪幽咽,乱云飞渡,自古便是引人入胜的地方。

山梁上有一座栖云古寺,颇有名气,因此时有文人学士来往其中。自己和子由也常常游学到此,读经读史兼读大自然,同时也顺便寻师访友取长补短。

终于,他们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的平台上,俯瞰着脚下的小镇,点点灯火如同星光般闪烁,而远处的山峦则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在月色下显得更加深邃和神秘。

苏辙看着明月,又看了看夏子榛和苏轼,触景生情的说道:“我们几个在连鳌山夜游,不正应了‘连鳌’——同登科第之意?”

夏子榛和苏轼都觉巧极了,本来系于书本的心思,禁不住飘飘扬扬起来。

苏东坡便提议道:“今夜如此好景,何不同登连鳌赏月赋诗?”大家齐声附和,于是夺门而出,乘兴上了山。

团团栾栾的月儿,已经高悬九霄,下窥人宇了。如水的月光泼洒在山林上,流溢在山谷中,仿佛梦境,仿佛仙界。三人痴痴迷迷,神思泉涌,你一句我一句联起诗来。

夏子榛摇头晃脑,先起一句:

登鳌望月蟾宫近

苏辙笑着接道:

寂寞嫦娥喜迎宾,

苏轼不甘人后,口吐珠玑诗意陡转:

四海风云会琼宇,

趁家夏子榛皱眉头,敏捷的苏子由已抢先收句:

苏家轼辙夏子榛。

夏子榛和苏轼连声叫好,都说这末句绝啦

兴奋之余,苏轼却叹气道:“可惜仲达没来,山是四鳌并秀,人却只有三个……”

夏子榛和苏辙也都觉得很是遗憾,顿时兴致全无。因为白天的交谈可以感受到刘仲达的学识为人。要是他也能来,该有多好……

三人怏怏的,正待下山,刘仲达却跌跌撞撞地赶上山来。

“你怎么来了,仲达兄”三人都表示特别惊奇。

“我……我去客栈找你们,他们告诉我,你们三人相约爬连鳌山来了,我想这种美事,怎么能少了我”

大家兴致又来了,找个办法弥补弥补。

夏子榛说道:“”可以仲达兄没有赶上“四海风云会琼宇”

刘仲达心有不甘,便提议让苏东坡在岩石上大书“连鳌山”三字,以作为今夜四人登山正应了六鳌并举的永恒纪念。

从小练就一手好书法的苏东坡,自然当仁不让。偏僻山野,哪有现成的笔墨?苏东坡望着附近月下的农舍不由得笑了······

只见他碾泥作墨,捉帚为笔,面对巨石凝思片刻,然后轻舒双臂缓缓而下

刹那间,连鳌山万籁俱寂,月亮和人都看得如痴如呆,魂销目断,胸有成竹的苏轼,自然是笔随神移,意到墨到。俄倾,“连鳌山”三个大如屋宇、雄劲飞动的字便挽于手下……

夏子榛、苏辙和刘仲达看到苏轼的即兴书法表演后,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湛的书法技艺,苏轼的每一个笔画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

夏子榛忍不住赞叹道:“子瞻兄,你的书法真是神乎其技,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震撼的表演。你简直是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了每一个笔画之中。”

刘仲达也跟着说道:“是啊,子瞻兄,多年没见,你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这三个大字,算是见证了我们四人的夜游连鳌山事迹。”苏辙补充道

笑声回荡在山谷,四人乘着月色下了山,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伴随着他们的步伐,在青石板路上跳跃着……

第二天清晨,栖云寺的和尚们在做早课的路上,发现了苏轼在岩石上书写的“连鳌山”三个大字。他们被那雄劲飞动的字迹所吸引,不禁驻足观赏,心中暗自叹服。

其中一位年长的和尚,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敬畏,他轻声念叨:“此乃天赐之笔,非人力所能为也。”其他和尚也纷纷点头,认为这是神来之笔,是山神的恩赐。

和尚们商量了一番,决定将这三个字永久地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份壮丽与美好。于是,他们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石匠,将苏轼的字迹小心翼翼地镌刻在了岩石上。

石匠们用精湛的技艺,将每一个笔画都刻得深浅适中,既保留了苏轼书法的原始韵味,又使得字迹更加立体生动。

经过几天的努力,三个大字终于被完美地复制到了岩石上,仿佛与山石融为一体,成为连鳌山的一道亮丽风景

而三人,继续踏上了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