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性的软肋
有一位外国知名作家写过一本哄动一时的书,叫《人性的弱点》,今天,我想写的是人性的软肋,关于一个人的痛点问题。
前天晚上,我和一位交往多年的球友用微信语音闲聊的时候,他说到他曾经赞助一个球队打比赛,我顺势接他的话笑着说:“那我们球队这次的比赛你又不赞助,小气鬼!”
没想到“小气鬼”这三个字却让他耿耿于怀,一夜不得安睡,次日一早就发微信过来批评我,说这话让他很不舒服,因为他很在意别人说他小气,这让我大感意外。当然,如果他只是普通球友我肯定不会跟他这么随意说话,可问题是他是跟我相识至少五六年的球友,平时不但经常一起打球,而且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唱歌,交流心得,感觉他这人心态不错,整天嘻嘻哈哈的,所以跟他说话也有些随意,没想到不经意间说出的三个字却让他破防。
生意场以和为贵的习惯使然,我从不会恶意去贬损别人,有时戏谑一下不过是朋友间开玩笑的味道。但这位球友却不这么认为,主动给自己贴上了对应的标签。我不免怀疑,自己跟他也许本非一路人,也许是平时自己太过自作多情了,如果继续与他这样交往下去只怕迟早会翻脸,因为我不经意间翻出了他内心隐藏的东西。
我想起了他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性,他出外旅游,总喜欢在群里炫耀他找了多么便宜又舒适的旅舍,吃到了多么便宜又丰盛的美食,但他从不会把福利给朋友带回一点;他住的房子,里面装修残破不堪,厨柜都烂得几乎不能再用了,木地板和墙壁里面白蚁到处爬,我做建材装修的,建议他自己去购买一些好点的材料,但是他只愿意买最便宜的材料;他很在意别人对他的针灸技术的评价,虽然不是免费的,但他却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做善事,因为他给了别人优惠价,虽然并未明码标价,如果有谁享受了他的医疗还质疑他的医术,哪怕是稍有微词,他也会跟别人翻脸。
通过这次摩擦,结合上述种种迹象,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有些人仅仅是表面开朗豁达,其实骨子里是卑微的,内心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就像鲁迅小说里写的那个藏在皮包里的“小”字。而且有些人好面子,极怕被别人抖露出来,一旦暴露,轻则恼羞成怒,翻脸无情,重则伤人害命。这就是人性的软肋,不容别人触碰的软肋。
我想起了听别人说过的两个真实的案例,这些都是讲述者的亲身经历,所以真实性无需怀疑。
一个案例的事情经过是这样:一位大妈去路边买菜,在一个摊位前跟摊主讨价还价。摊主是一位年纪大点的单身汉,想必大妈也跟他熟悉。大妈见讨价还价不下,心里不痛快,说了一句:“这么小器,怪不得你找不到老婆。”一句话戳到了单身汉摊主的痛处,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当场把大妈砸死,摊主自然也迎来了牢狱之灾。
另一个案例是你父亲的同事,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意气风发的年轻干部,难得一个假期可以回乡探亲。他打了一辆私人摩的,谈好价钱,到达目的地后,也许是现金不便,少了两块钱,便说了句:“两块钱就算啦,就这样。”说完就走,谁知摩的司机见他少给两元钱,竟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摩托尾箱中拿出一把利器,朝年轻干部的后脑勺狠狠地扎下去,可怜一个大好前途的青年,就这样断送了性命。
我们必须谴责行凶者,无论对方有多少过错,都不应残害他人性命;我们也同情受害者,本是无心之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我们更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这世间,芸芸众生,多的是蝇营狗苟之辈,有些人尽管表面看起来性情洒脱,超然物外,内心却是斤斤计较;有些人一日三餐为生活忙忙碌碌,灵魂早已麻木不仁,击败他意志的也许就是最后的一根稻草,而路人无意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成了那根伤人夺命的稻草。
我们不是伤人者,更无害人之心,当然无法理解伤人者的心态。这类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许可以归结为缺陷型人格的一类。心理缺陷型的人格,因为其内心的那根神经太过敏感,哪怕这个人触碰到的时候他不会发作,也自会有一个人让他按耐不住。就像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颗炸弹,引爆的只是一根导火索的问题。
当然,我们还是相信这个世界,毕竟大多数人是良善之辈,都不过是寻求安稳渡日罢了,谁都不希望与别人发生冲突。避免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自身的修养,不过分追逐名利,不苛求他人完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日三省吾身,一旦发现心中燃起恶之火苗,及时扑灭;一旦发现身边有恶之火源,及时远离,以免引火烧身。
我的孩子,你心性纯良,对待师长,温和有礼;对待同学,宽厚谦逊;对待幼小,照顾友爱。这世间在你眼里都是无限美好,我自然相信在你心底都充满明媚阳光,就算偶有阴霾,也不会在心底疯狂生长,滋生恶之花朵。我所惧者,是你的过分单纯善良,会让你失去一颗防范小人的心灵;你的懵懂无知,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落于下风,甚至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你的不拘小节,会招来不必要的祸端。
惟所幸者,你酷爱读书,能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你将来的人生中,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沾染。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注意筛选身边的人,莫与宵小为伍。待人接物,胸襟广阔,举止有度,切勿钻牛角尖,切勿博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