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新农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2章

地球不仅孕育了美丽的生命,还赠予了人类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比如说传统的能源,人类的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步调。而贯穿大变革的前中后基调的就是重要的传统能源。除了传统能源以外,神奇的大自然还奉献了千百年孕育的矿场资源,以及地下的水资源等等。

当然,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不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人类社会文明也很难在如今发展到这样的辉煌程度,并且世界的很多地区都有因为丰富的矿产以及能源资源而闻名世界的例子。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各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世界上有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有些地方的河流湖泊水质清洁并且鲜少遭到人为的破坏,水质甚至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程度,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水质却并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我们知道地球一直都在缓慢的变化着,很多地方从前是山川却随着地壳的变化变为了深谷,也有些地方曾经是海洋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荒漠。

白驹过隙,有的地方曾经热闹繁华却一眨眼人去楼空,比如说科学家们发现的亚特兰蒂斯,还有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着这样的例子,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楼兰古国。

在古代由于交通并不畅通,所以资源丰富的地方会被人们率先开辟出来,古丝绸之路就是为了开辟沿岸丰富的资源而开始设立的,而楼兰古国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

根据科学家们推测,楼兰位处于西域的枢纽地带,从古丝绸之路开始得到领导者的重视之后,楼兰古国就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成为了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所以历朝历代的的皇权对楼兰的管控政策都非常的严格。

楼兰王国的范围从古阳关开始,一直被划分到尼亚古城,并且古楼兰在古丝绸之路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今沙漠当中却只矗立着一片废墟了。

那么为什么曾经繁华一时,被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文明古城,却无声无息地湮灭了呢?里面的住民又去了哪里呢?一切都要从古楼兰的地理位置说起。

在古代人们定居最看重的便是水资源的便利性,因为在古代人们要想用水,远没有我们现代这么便捷,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依山傍水而居住。

而古楼兰的发展也是有迹可循的,居民会选择定居于古楼兰,是因为古楼兰的东边边有着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被人们起名为罗布泊。

罗布泊这个名字是我们音译过来的,又叫做罗布淖尔,在蒙古语当中罗布淖尔代表着多水汇集的湖泊,这也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罗布泊的重视原因。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面积约两千四百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因为形状非常像人的耳朵,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耳”。

但是可以说古楼兰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起源于罗布泊,但是古楼兰的消亡有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罗布泊。

在公元前330年以前,由于罗布泊的湖水较多,在当时吸引了大批当地的居民纷纷过来定居。但是由于气候的变迁,再加上人类生活痕迹的影响。原本源源不断汇入罗布泊的河流,上游水流量越来越小,但是湖中的水蒸气依然在不断地蒸发,原本滋养了这一片荒凉土地的“地球之耳”面积开始急剧萎缩,逐渐变成了一片死海。

甚至到最后地表干涸成为了一片片盐壳。由于罗布泊的变化,当地的居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于是纷纷弃城而走,直至最后古楼兰变成了一座空城,彻底变成了历史上黯淡的一页。

水质清澈并有具有生活在里面的生命的水源,都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的水源注入进来。而之所以原本的“地球之耳”会逐渐变成“死海”,是因为在没有水源持续不断的注入之下,湖泊的水分不断蒸发留下的都是盐分等等,高盐分的湖水里面是完全没办法有生物可以存活下去的。

XJ的“死海”形成也是因为上流的水流不足而导致的,这是导致罗布泊干涸的自然因素,在XJ降水量一直远远低于水汽蒸发速度。所以说由于降雨稀少,无法及时为水汽持续蒸发的罗布泊提供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导致罗布泊干涸的主要因素之一。

XJ高温的气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罗布泊存在了这么久却又突然“消失”了呢?

这也是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的。当时由于人口剧增,再加上西部资源的开发正处于鼎盛的时期,不断开发的水利工程也导致原本应该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大幅度较少,不管是耕地,还是修建水坝,开采矿石等等都离不开水资源。

人们大量的抽取塔里木河的水,致使罗布泊失去了补给的水源。人为的因素极大程度地加速了罗布泊的彻底干涸。

维持生命基本机能之一资源就是水资源,小到细胞的新陈代谢,大到器官的运转以及机体物质的循环传递,都与水资源的存在息息相关。

水在大自然当中有着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液态、气态和固态,水随着温度在大自然当中不断的循环着,但是能被我们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的。一般来说深层的地下水不需要经过其他的处理只需要煮沸便可以饮用,但是地表水都要经过专业的消毒和过滤才会被输送到居民的家中成为生活用水。

这是因为深层的地下水已经经过大自然的层层过滤,所以较为清洁,但是地表水由于人类工业对河流湖泊的影响以及气候问题可能会有藻类等微生物的繁殖,极大地影响了水的质量,所以必须要再过滤之后才可以正常饮用。

可以说鼎盛一时的古楼兰之所以可以发展起来,全部是依靠着一个丰富的天然水库,所以随着罗布泊的逐渐消失,当地的居民也纷纷迁走。

但是近几年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发现罗布泊竟然又重新开始蓄水,恍若死海已经“复活”了。那么,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国的科学家深入罗布泊的内部探求内部是否有矿产资源的聚集,他们认为由于地势原因,可能内部会有钾盐的存储情况。所以专家深入险境,经过坚持不懈的观察,以及对荒漠的考察,最终确定了罗布泊的内部确实是有大量的钾盐存储。

罗布泊的钾盐矿产的确立,无疑解除了从前我国钾盐需求完全需要进口的困境,而这个伟大工程的完成,经历了整整几代人的努力。

在从前我国没有钾盐矿产,所以处处受人掣肘,钾盐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来实现。在之前我国进口钾肥的时候,我们在价格方面根本没有话语权。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氯化钾消费量高达一千万吨,而全球的氯化钾的消费量也仅仅只有六千万吨左右。如此高的需求,使我们在之前没有自己的钾盐资源的时候,显得非常被动。

同时还让我们在国际谈判当中也处于长期劣势的状态,但是在钾盐矿产开采出来之后,我国购置钾肥的采购价比印度每吨的价格都要低十几美元。这让我国的农作物真正用上了便宜的钾肥,也减轻了耕种者的压力。

而罗布泊之所以会重现水源,也和之前因为雨水或者是其他因素而导致的小规模蓄水不同。它是因为在开采钾盐资源的时候需要从地底抽出来卤水,原本盛满了清澈湖水又干涸的罗布泊现在又恢复了勃勃的生机。

钾盐矿的开采的第一步就是将埋在湖床下面的钾盐卤水开采出来,先用机器抽上来卤水,然后利用XJ地区的强烈日照来分离卤水当中的水分。到最后卤水蒸发干水分之后,剩下的就是钾盐的结晶了,技术人员还需要再通过专业设备来进行提纯等等一系列操作。

随着资源的开采,慢慢地也有很多居民选择了重新回到了罗布泊附近生活,而罗布泊中被抽上来的卤水,在罗布泊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盐水湖。

虽然盐水并不利于周边生物的成长,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在周边的改善,罗布泊附近也渐渐出现的生命的迹象。钾盐矿的开区也让盐水重新充盈了这座原本的淡水湖,并且当地的工作人员还尝试在周围种植绿植,希望罗布泊能够重回原本的生机。

虽然由于水资源的匮乏,罗布泊曾经成为了荒凉之地,但是随着前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罗布泊的荒凉景象也在慢慢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绿意以及独特的“湖水”形成的特殊的景观。

沙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的水,在流经过程中也会消耗掉一部分,一些通过水蒸气进行蒸发,一些会在沿途中渗透入地下,形成了地下水。而由于近些年全球变暖的影响,高山的雪量有所减少,流入河流中的水量就不多,随着沿途水资源的损耗,再到罗布泊的多方面加剧消耗,水资源自然就慢慢枯竭了。其他几条河流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因此罗布泊的源头活水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湖泊的干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逐水而居,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依靠着母亲河的滋养才很快地发展了起来。没有了水源,湖泊附近的生态系统也逐渐改变,植物大面积地枯死,而依靠植物为生的动物也纷纷饿死,食物链崩塌,生态圈崩溃。而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背井离乡,搬离这个地方,慢慢地罗布泊就形成了这般荒无人烟的模样。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探险队成功穿越过罗布泊无人区,他们的经验之谈就是要多带水,因为在现在的死亡之海中一滴水都无法找到,失联者很容易因为身体脱水而亡。因此,探险需谨慎,在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装备的情况下切记不要毫无准备,独自上路。

在罗布泊兴盛的时候,湖泊面积曾经高达2400~3000平方公里。现在经过考证,罗布泊又重现了碧波荡漾,恢复了近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水域。面积达到了巅峰时期的三四倍,这确实是罗布泊复活的铁证。在罗布泊的腹地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个聚宝盆,人群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又往这个无人区聚集了起来。

称为无人区的罗布泊缺乏水源,但这里指的是供人以及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在两千年的时候,一些考察人员发现罗布泊的地下蕴含着丰富的“天然卤水”。

这些卤水虽然不能供人们直接饮用,不过蕴含着丰富的钾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此可见钾盐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

考察人员将罗布泊的卤水从地下抽出,并储存在湖泊中,因为湖泊的卤水中盐分含量较高,因此不易蒸发,随着卤水越抽越多,罗布泊的湖泊面积也逐步扩大。经过进一步分析预测,罗布泊中的钾盐含量位于全国已知钾盐矿之首,现已探明储存量达到2.5亿吨以上,经济价值预估超过5000亿。按照我国年的钾盐消耗量1000吨左右计算,单是罗布泊的钾盐储量就可供我国使用25年左右,大大地缓解了我国的钾盐短缺问题。

现在的罗布泊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硫酸钾肥基地,在钾盐被提取之后,湖泊中的卤水就会越来越多,自然形成了一片碧波荡漾的景象。曾经的死亡之海也在重新恢复生机,虽然卤水也无法再造一个楼兰古国,但是卤水中的钾盐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另一种支持,这也是大自然从另一个不同的维度给我们提供的孕育之力。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从淡水到钾盐,都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自己的资源,我们也要更好地保护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让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延续食物链顶端的辉煌。

为了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与之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号召和组织人民与沙漠作斗争,与之争地、要粮,并在长期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经过长期的沙漠治理,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构、教学和科研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发人深省的是,虽然投入越来越多,治理力度逐年加大,荒漠化扩展的速度却越来越快,而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然而自然灾害是不易战胜的,短期内的沙漠治理最终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技术落后、经济费用跟不上等因素。

罗布泊导致楼兰国消亡,林青青深明白个中原因,故而加大绿洲湿地的保护工作,同时拓展绿洲面积,以‘绿色’压“黄色”。

林青青说:“当前我荒漠化治理沿袭了传统的‘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理念。在实际中,由于配套措施不健全、防治荒漠化的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没有落实等原因,荒漠化预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由于面上的破坏一直在扩大,因此造成了‘治理跟不上破坏’、‘绿化跟不上沙化’,荒漠化局部逆转,整体恶化的被动局面。因此,重防偏治是不可取的,必须加大对沙漠治理的重视力度,变被动预防为主动治理。

艾麦力说:“原因之一是治理规模小、速度慢、发展不平衡。

当前沙漠治理基本局限在一些基础条件好、见效快的地区,而在很多荒漠化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自然条件恶劣、治理难度大的地区却很少开展实施。造成的结果是荒漠化继续扩大的实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长期以来,由于沙漠治理的政府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极大,投入的钱连挖坑都不够,严重影响了我们造林的积极性,沙漠治理进程缓慢。即使在勉强完成了前期沙漠治理工作的地区,由于后期资金不足,前期沙漠治理的成效难以得到巩固和维持。

我们在防治荒漠化方面虽然取得成绩,但得到治理的只是局部,并且治理进度仍然赶不上荒漠化的进度,荒漠化面积仍然在增加。因此,传统的沙漠治理的方法不能够满足现今沙漠治理的要求,必须寻找沙漠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玛丽说:“探讨‘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风力助推作用。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以水治沙法是指通过对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采取调水措施引水,来解决荒漠地区水资源的不足,达到治理沙漠的目的。因为即使是在沙漠,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绿洲出现。因此,水对于沙漠治理的效果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利用或调配好荒漠地区的水资源。

我们这里冬季雨雪资源丰富,可通过修筑沙漠水库,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将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库内,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时又可抽取出来利用。

由于地势、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我们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当地的有限资源,以解决人畜,植物的应急用水。”

任满意说:“林总,‘以沙治沙法’是指在治理沙漠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沙漠砂石加以利用,从量上减少沙漠化的危害,从而达到治沙的目的。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用砂石制砖、生产混凝土等方法,可以减少沙漠沙石的量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制成的砖块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区堆造一道道沙障,以减缓荒漠化过程中风力助推的作用。”

高健说:“我们还可以尝试‘抽沙治沙法’,将沙漠砂石压制成的沙砖运往中国南方,运用在建设工程上,从而减少部分沙源,实现沙漠治理的目的。”

林青青笑着说:“以沙治沙、抽沙制沙不适用在依协帕克提,‘以水治沙’才是最优最稳妥的办法。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才能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