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知后世六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谁可为相?

几日后,刘基致仕公文已经办妥。

回乡之前,特意去向朱元璋告别。

因前几天谶语解读的事情,再加上结发妻子的离世,使得刘基丝毫没有马上摆脱庙堂角斗场的轻松。

“上位。”

刘基拜下见了礼后,便被朱元璋招呼到了身边。

“坐,伯温。”

朱元璋亲自给刘基斟了茶,道:“至正二十年,咱与卿在这应天府会面,当时咱手中拿了个斑竹箸问卿能否据此作诗一首,卿想了想随口而来。”

顿了下,朱元璋回忆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曽洒泪痕斑。”

“当时咱想就这俗不可耐的水平,浙东四先生不过也就如此嘛。”

“可卿荡气回肠的一个转折,使得卿广阔的胸襟抱负喷涌而出。”

“那两句怎么说来着?”

跟随着朱元璋,刘基也回忆起了当时的后两句。

“汉朝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

刘基投奔朱元璋时已从元廷手中脱困很久了,当时的大元朝廷岌岌可危,全国各地群雄并起战火燎原,完全没有起死回生可挽救的余地。

奔赴应天投奔朱元璋,除了朱元璋几次派人相邀的诚意外,也是因为刘基经过多番考察后觉得朱元璋是所有义军中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雄主。

既要出山,当得得选个名主。

直到现在,刘基仍不否认朱元璋的能力,也从不后悔当年投奔了他。

经过一首诗的回忆,君臣好像回到了当初。

朱元璋笑着,道:“卿的《时务十八策》和那副军事战略图给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卿的加入咱顿感如虎添翼。”

“这几年卿于咱于咱大明,都可谓是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了。”

对刘基的贡献,朱元璋从没否认过。

“卿马上就要走了,再见面不知在何时了。”

“卿善谋睿智,可知今日谁可为咱大明的丞相?”

李彬淮西人出身,又受贿于昔日旧宰相府。

而且,他区区一个都事如何能决定了卖官鬻爵这么大的事,若说此事没有李善长的参与鬼都不信。

即便他没参与,也绝对是知情之人。

只可惜,现在的李善长威望太甚,大明又实在是离不开他。

不说是没找到证据,即便找到了也只能装不知道。

但,换不换他是一回事,找不找后备人选可又是另一回事了。

刘基愣了一下,很快道:“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当下狮实在不是换相的良机。”

听罢,朱元璋手指在桌上敲了敲。

“卿不会不知,近期李彬的事情上不少人上蹿下跳弹劾于卿,这其中少不了有李善长的推波助澜,卿对他倒是还挺认可的。”

朱元璋这么说,显然话里有话。

“一间房子要换柱子必须要用最粗最壮的,若是只把小木头捆扎上去,这间房子很快就会坍塌的。”

“上位只问臣谁宜为相,臣当然要据实上奏了。”

刘基说的也是实情,他但若是个以权谋私之人,朱元璋也不会在他临走之际还问他这问题了。

“杨宪呢?”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问起了另外一人。

对杨宪,朱元璋非常看好。

当初杨宪治理扬州时,惩戒贪官的手段非常狠辣,也算是与朱元璋不谋而合了。

“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没有丞相之气。”

“宰相肚里能撑船并非一句空话,需得以义理权衡一切最忌感情用事,杨宪恐怕没有这种气度。”

正是因为如此,刘基才会和杨宪这个所谓的门人时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和他这样的人走的太近,迟早都得被牵连了。

“那汪广洋呢?”

汪广洋从至正十五年就跟着朱元璋了,先后做过元帅府令使,中书省右司郎中,江西行省的参政。

数月前,常遇春攻占山东后,汪广洋又被调去了山东,安抚接纳新归附过来的军民。

“汪广洋持重过甚,还不如杨宪。”

汪广洋能被朱元璋是器重的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因为老成持重办事稳妥,但持重过甚又容易出现瞻前顾后的毛病。

而中书省丞相,往往又离不开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卿看胡惟庸呢?”

胡惟庸同样至正十五年投奔的朱元璋,尽管在升迁上没赶上汪广洋,但却远比汪广洋要活跃很多。

“胡惟庸就好比以一匹劣马,若非得让他去驾车,那必然就要翻车了,他是最不适合做丞相的。”

朱元璋好不容易通过那几段谶语在刘基跟前扬眉吐气了一把,但随着绞尽脑汁物色出的几个人选被全盘否定后,大好的心情瞬间又立马跌到了谷底。

“那卿的意思是,谁都不如先生?”

刘基费尽心思才摆脱了牢笼,眼看就要回乡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又怎会贪恋于一个区区丞相之位。

他但凡要是热衷于这些,早就和李善长去争个高低上下去了。

“臣自知臣的秉性,做官尚且勉强,又怎做的了八面玲珑的丞相?”

这也算是刘基的肺腑之言了,若论才干那肯定没问题,可碰上他那耿介的性格可就难免差强人意了。

朱元璋不置可否,也没再为难刘基。

“那就祝卿一路顺风吧。”

刘基再次拜下后,退出了乾清宫。

大明正呈蒸蒸日上之势,而大明今日之景多多少少也掺杂了他的心血,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辅佐明君建立盛世吗?

他走到今天,也算是勉强完成了这一目标吧?

望着湛蓝的天空,刘基长舒了一口气。

“中丞。”

见到刘基出来,杨宪跑了过来。

“那群小人正商量晚上去哪喝酒,准备庆祝中丞致仕呢。”

他既都准备要走了,又何必操心朝堂之事。

“往后在之中书省切记感情用事。”

这也算是刘基临走之前,对杨宪最后的劝告了。

他说的那番话朱元璋显然没听进去,杨宪迟早都要在中书省掌权的。

他这样的人一旦掌了权,也就离毁灭不远了。

“学生谨记。”

“中丞今日就要走吗,学生去送送先生。”

刘基都不愿与杨宪深交,又怎会让他去送。

“你中书省公务繁忙别耽误了正事,老夫不想太过招摇,自己悄悄走就行了。”

刘基不同意,杨宪也没坚持。

“那好吧。”

“中丞一路平安。”

在刘琏陪同下,刘基很快上了回乡的马车。

刘基并不热衷功名利禄,身上所带之物除了些简单的换洗衣物,剩下最多的也就只是书本了。

一辆马车坐人,一辆马车拉书。

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孤孤单单的刚行至城门口,坐在城墙下喝茶的常茂便随之出言,道:“那是刘中丞的马车吧?”

他好歹也向刘基请教过学问,现在刘基走了他也应该来送送。

和他一同过来的,除了宋濂章溢这俩刘基至交好友外,剩下就是朱棣那小子了。

朱棣现在和他关系铁的都能穿一条裤子了,他说要出来送送刘基,那小子二话不说便也跟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