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礼仪之邦的奠基人——周公旦
姓名:姓姬,名旦,又称叔旦
生卒年:?~前1105年
祖籍:周原(今陕西歧山)人
性格:忠诚、高尚、远见
身份:西周政治家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其采邑在周地,故人称周公。周公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说,周武王与纣王在牧野之战的誓词《牧誓》就是周公所作。灭商之后,武王因对国事操劳过度,两年后就去世了,临终前托孤周公,留在镐京代替年幼的成王执掌朝政,成了周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周公代替成王执政后,为了治理好来之不易的周朝天下,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周公礼贤下士,每有贤士前来拜访,即便是自己正在洗澡,也会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跑出来接见,若是自己正在吃饭,他会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迎接来人,而从来不肯让拜访者多等一秒。这就是“握发吐哺”典故的由来。尽管如此,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家还是引起了朝廷中很多人的不满,甚至有人怀疑他有野心。其中尤以周公的哥哥管叔鲜最为强烈,他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意思是说周公有谋反之嫌。东方的武庚见周室内部动荡,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联合东方氏族徐、奄、盈、熊、薄姑等邦国,又拉拢管叔、蔡叔和霍叔等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统一不久的西周再度受到分崩离析的威胁。
周公果断决定东征平乱,他借用占卜这种古老的决断方式,借上天之口宣布:“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尚书》中解释说这是承上天之意。随后,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向以武庚为中心的殷人发动进攻。经过三年苦战,“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接着,还乘胜一举消灭了参加叛乱的17个东方小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朝的统治更加巩固了,疆域不断扩大,其势力东到海滨,西到甘肃,南到淮水,北到河北、辽西,扬威四方。
为了稳定政局,加强对刚刚臣服的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控制,东征不久,周公建议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把殷商遗留下来的贵族迁徙到那里,并派驻20000人的兵力防守,进行集中管理。周公还将一些参与叛乱的其他各族迁出本族故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比如嬴姓就被迁到了西垂秦谷(今甘肃张家川县),后来,秦人就从这里兴起。同时,为了与原都区别,新都称为“成周”,意为成就周道,而原来的镐京则改称为“宗周”。
周公极具政治远见,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区域,周公扩大分封诸侯,在各个战略要地和经济文化中心封邦建国。王室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先王贤人后裔都被封藩。但所封之国,均国小力弱,十分便于控制,同时,又派姬姓王族的子弟或者功臣贵族去统治,实现了对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有效管理。受封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则,年年进贡,缴纳方物,朝聘述职,随王祭祀,对捍卫王室起到了很大作用。诸侯国内的大部分土地又分配给卿大夫做采邑,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由士直接统治广大人民,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宝塔式统治结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星罗棋布、大小相间,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周公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西周在成王、康王两代,稳步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的“成康之治”,使周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周公还为周朝确立了宗法制度。他首先确定了同姓的诸侯和周天子为宗法关系,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异姓诸侯和周天子为姻亲关系,是周天子的甥舅表亲。又确立了嫡长子世袭继承制,以“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为基本原则,按血统的亲和疏来确定权利的分配。所分封诸侯,以及其下的卿大夫、士也有本支的大宗,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这样,权力始终掌握在嫡长子手中,而嫡长子只有一个,使得继承有了唯一合法性,避免了众子相互争夺的局面。此外,周公又将“以德配天”、“天命无常”作为维护周朝统治的基本思想,用宗法制度将政权、族权和神权三者统一起来,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封邦建国为基础的国家机构,使得周王朝政令畅通。从而,也使周王朝成为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礼治国家。
周公又“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种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礼仪化,以便平衡权利的分配制度。所谓“制礼”,实际上是将一种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加以严格的区分,确保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所谓“作乐”,则是将乐舞与礼仪相结合、相配合。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丧等都各有相应的礼仪和乐舞,而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又有严格区分。如祭祀,天子祭天地,祭五祀;诸侯祭山川、五祀,不能祭天地;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先人;又如死,天子死曰崩,卿大夫死曰薨,士、庶人死曰死。其礼仪制度对于各个等级的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便视之为非礼。周公用这种繁琐的礼仪来灌输各个等级的人群,使其能够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循规蹈矩,永不犯上。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繁琐的礼仪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在当时,这种礼仪制度却成为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准则,也构造了嗣后几千年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核,对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丰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东征,到营建洛阳,再到“制礼作乐”,周公采取的几项重大措施,彻底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也将周公本人的文治武功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随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退居臣位。鉴于殷纣淫溢亡国的教训,周公为成王作《多士》和《毋逸》两文,嘱其勤政理国,不可骄奢,告诫成王天命无常,只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励精图治,才能保证统治的长久。
前1105年,周公病重,临终前嘱托他死后一定要把他葬在成周的地方,以示他离不开周朝。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礼将他安葬于文王的墓旁,还特许鲁国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
周公一生笃仁笃信,一心辅佐武王和成王,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采取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不仅奠定了西周的统治,同时,其思想也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统治思想的基础。周公勋业与品德并伟,事功与人格共辉,成为后世竞相效仿的典范,其功绩和精神将与历史共存,永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