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元虞集(1),仁宗时拜祭酒(2)。讲罢,因言京师恃东南海运,而实竭民力以航不测(3),乃进曰:“京东濒海数千里,皆萑苇之场(4),北极辽海(5),南滨青、齐(6),海潮日至,淤为沃壤久矣。苟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分授其地而官为之限(7):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长;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视其成,则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而以次征之。五年有积蓄,乃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则佩之符印,俾得以传子孙。则东南民兵数万(8),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之力,内获富民得官之用,淤食之民得有所归(9),自然不至为盗矣。”说者不一,事遂寝(10)。
【注释】
(1) 虞集:字伯生。元成宗时为大都路儒学教授。文宗朝累迁奎章阁侍读学士。其诗文素负盛名,一时典策,皆出其手。
(2) 仁宗: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
(3) 以航不测:元朝时海运东南粮米,比漕运减省许多,但风涛不测,沉船、坏船弃米的情况时有发生。
(4) 萑(huán)苇:两种芦类植物。泛指芦苇。
(5) 辽海:指今辽宁西部沿海地区。
(6) 青、齐:指今山东北部。
(7) 限:条例,规定。
(8) 东南民兵数万:元时海运自平江刘家港(在今江苏太仓)入海,入海前东南粮米仍用漕运集中于刘家港,所以用数万兵民。民兵,指从事漕运、海运的民夫和兵士。
(9) 淤食:或为“游食”。游手好闲,不劳而食。
(10) 寝:止息,废置。
【译文】
元朝人虞集,在元仁宗时官拜国子祭酒。一次为仁宗讲学之后,顺便谈起京师仰仗东南一带海运输送粮食,而其实是耗损民力进行不可预测的航行,于是进言道:“京师以东临海之地有几千里,都是芦苇丛生的荒地,向北到辽宁西部沿海,往南靠近山东北部,海潮每天冲积,淤积为肥沃的土壤很久了。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修筑堤坝挡住潮水使成为耕地,听凭想做官的富人,分别配领这些田地而由官府对他们加以规定:能率领一万人耕田的,就给他一万人份的田地,让他做万夫长;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办理。三年之内看他的收成,就以土地的肥沃贫瘠,确定向朝廷交纳赋税的额度,而依等级征收。五年之后能有积蓄,就任命他为官,就以所储存的粮米作为俸禄。十年后让他佩戴符节印信,使他得以流传给子孙。那么东南从事海运和漕运的士兵和民夫就达到数万,可以用他们在近处保卫京师,对外防御海贼,在远处可扩充东南海运的实力,对内获得富人得官的效用,四处游食的百姓能有归宿,自然不会做盗贼了。”但议论的人意见不一,事情于是息止了。
其后脱脱言(1):京畿近水,地利,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余万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元主从之,于是立分司农司(2),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正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凡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又略仿前集贤学士虞集议,于江、淮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圃堰之人各千人为农师。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3),募农民百人者授正九品,二百人者正八,三百人者从七,就令管领所募之人。所募农夫每人给钞十锭,期年散归,遂大稔。
【注释】
(1) 脱脱:元顺帝至元中为御史大夫,大振纲纪。后为中书右丞相,更新政治,时称贤相。至正四年(1344)罢相。后因镇压芝麻李、张士诚等起义无功而被弹劾,流云南,为哈麻矫诏鸩杀。主持修撰《辽史》《宋史》《金史》。
(2) 分司农司:元代中央设大司农司,掌农田水利。分司农司,相当于第二大司农司。
(3) 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写好官职但未填姓名的授官文书。
【译文】
后来脱脱曾说:京师近水,深得地利,招募江南人来耕种,每年可收粟麦一百多万石,不必仰赖海运,京师就有足够粮食。元主听从了他的话,于是设立分司农司,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正兼任大司农卿,授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到檀顺,东到迁民镇,凡是官地及元朝朝廷所掌握的各处屯田,都听从分司农司立法办理租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由朝廷投资五百万锭。又大略模仿前集贤学士虞集的建议,在江、淮之间招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园圃、堤堰的人各一千人担任农师。降下写好官职但未填姓名的授官文书十二道,招募农民一百人的授予正九品官,二百人的授正八品官,三百人的授从七品官,并让他们领导管理招募的人。招募的农夫每人给钞十锭,一年后解散回家,于是获得大丰收。
何孟春《余冬序录》云(1):“国朝叶文庄公盛巡抚宣府时(2),修复官牛、官田之法(3),垦地日广,积粮日多,以其余岁易战马千八百余匹。其屯堡废缺者,咸修复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今边兵受役权门,终岁劳苦,曾不得占寸地以自衣食,军储一切仰给内帑(4),战马之费于太仆者不资(5),屯堡尚谁修筑?悠悠岁月,恐将来之夷祸难支也!”
【注释】
(1) 何孟春:字子元。明弘治年间进士,正德七年(1512)擢河南左参政,入为太仆少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迁南兵部右侍郎,拜吏部左侍郎。嘉靖初以议“大礼”被贬。所著《余冬序录》内外篇共六十五卷,体格仿王充《论衡》。
(2) 叶文庄公盛:即叶盛,字与中。卒谥文庄。正统年间进士,景泰间擢右参政,督宣府,协赞军务。英宗复辟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成化时擢礼部右侍郎。
(3) 官牛、官田之法:创于北朝十六国前燕,百姓用官牛耕种官地,官得收成六分,民得四分。耕官田而用私牛,收成对半分。
(4) 内帑(tǎng):指国库。
(5) 太仆: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舆马及畜牧之事。历代因袭。
【译文】
何孟春《余冬序录》说:“我朝文庄公叶盛巡抚宣府时,修复官牛、官田的法令,开垦的土地日渐广大,积存的粮食日益增多,用节余的钱粮每年交换战马一千八百多匹。残缺不全的城堡,也都加以修复,不到几个月,就整修好七百多所。如今边境的士兵受权贵之门的役使,整年劳苦,还不能占得一点土地来供给自己的衣食,军中所需的一切费用都依靠国库供给,养战马的费用由太仆支给还不够,城堡还依靠谁来修筑呢?时间漫长,恐怕将来夷狄的祸患很难应付了!”
樊升之曰:“贾生之治安(1),晁错之兵事(2),江统之徙戎(3),是万世之至画也(4)。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5),平江伯陈瑄,合肥人。永乐初董北京海漕,筑淮阳海堤八百里。寻罢海运,浚会通河,通南北饷道,疏清江浦以避淮险,设仪真瓜洲坝港,凿徐州吕梁浜,筑刀阳、南旺湖堤,开白塔河通江,筑高邮湖堤,自淮至临清建闸四十七,建淮徐临通仓以便转输,置舍卒导舟,设井树以便行者。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事见《术智部》。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6),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注释】
(1) 贾生之治安:贾谊为梁太傅时曾上《治安疏》陈述政事,其中多言及汉朝弊病,申述使天下既治且安之策。
(2) 晁错之兵事:汉文帝时,晁错为太子家令。当时匈奴数犯边塞,文帝发兵御之。晁错上言兵事,说君善择良将,将则善知兵,要以中国之长制匈奴之短;又上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为当世急务,提出徙民以实边的建议,为文帝所采纳。
(3) 江统之徙戎:元康末,氐人反。江统曾著《徙戎论》,以为当徙戎、羌、匈奴等于边城。帝不能用。未十年而天下大乱,人服其远识。江统,西晋初年人,为山阴令。
(4) 至画:极高明的谋划。
(5) 平江伯:即陈瑄,字彦纯。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起,担任漕运总兵官,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以浚河有德于民,功绩显赫。后期亦兼管淮安地方事务。后病逝于任上,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6) 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范仲淹救荒事见卷十四“范仲淹”条。富弼救荒事见本卷“抚流民”条。
【译文】
樊升之说:“贾谊的《治安疏》,晁错的言兵事,江统的《徙戎论》,是千秋万代极高明的谋划。李邺侯的屯田,虞集的垦荒,平江伯的漕运,平江伯陈瑄,合肥人。成祖永乐初年主管北京海运,修筑淮阳海堤八百里。不久废除海运,疏浚会通河,打通南北运军粮的通道,疏通清江浦以避免淮河水灾,设立仪真瓜洲坝港,开凿徐州吕梁浜,修筑刀阳、南旺湖堤,开通白塔河沟通长江,筑造高邮湖堤,从淮安至临清建造水闸四十七座,建立淮徐临通仓以便转运输送,设置舍卒引导舟船,栽设井树以方便往来行人。是一代极高明的谋划。李允则筑园圃造浮屠,事见《术智部》。范仲淹、富弼救济饥荒,是一时极高明的谋划。谋划达到极致,那么人情就公正和洽,法令实现好似天成,命令执行有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