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新古典贸易理论

1.2.1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赫-俄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Ohlin,1899—1979)创立的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论点。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继承了他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俄理论或新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重大发展。

1.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俄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论被称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用生产要素禀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广义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相等。

赫-俄理论的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同,在国内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价格就会比较低,商品会从价格低的国家流向价格高的国家,导致国际贸易发生。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同,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造成的。所以,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2)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商品。例如,一国如果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就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一国如果资本相对丰裕,劳动力相对稀缺,就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分工和贸易模式对贸易双方都有利。

(3)自由贸易不仅会使贸易各国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还会使生产要素价格趋于相等。贸易前,丰裕要素的价格低,稀缺要素的价格高;贸易后,前者价格上升,后者价格下降。假如,甲、乙两国拥有两种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不同,甲国拥有的劳动力要素相对丰裕,而拥有的资本要素相对稀缺;乙国拥有的资本要素相对丰裕,而拥有的劳动力要素相对稀缺。甲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因扩大了需求而导致国内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变得稀缺,价格上涨;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因扩大了供给而导致国内对资本需求的减少,使稀缺的资本要素变得丰裕,价格下降。相反,乙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因扩大了需求而导致国内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使丰裕的资本要素变得稀缺,价格上涨;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因扩大了供给而导致国内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稀缺的劳动力要素变得丰裕,价格下降。甲、乙两国通过贸易,使两国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丰裕或稀缺程度、生产要素的价格,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趋于相等。

赫-俄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后来撰文论证,自由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2.对赫-俄理论的评价

(1)赫-俄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最先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该理论正确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中的作用,认为在国际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是构成一国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3)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基础上的,而这些假定条件都是静态的,忽视了它们的动态变化;把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和产品技术条件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真正原因,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2.2 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

华西里·W.里昂惕夫(Vassily W.Leontif)是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其代表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与美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理论和经验分析》等。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又称里昂惕夫反论。

根据赫-俄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而劳动力要素稀缺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了验证赫-俄理论的正确性,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然后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含的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量。计算结果见表1-7。

表1-7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量

从表1-7中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的比是18.184/13.991=1.30,也就是说,高出约30%。

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换言之,这个国家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悖的现象?经济理论界认为这是一个谜。里昂惕夫于1956年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1951年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又一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相同。检验结果见表1-8。

表1-8 1951年美国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量

从表1-8中可以看出,1951年美国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资本量的比是137.26/129.77=1.06,也就是说,高出约6%。

这个研究结果又一次证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品则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里昂惕夫之谜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证明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于是,西方经济学界对里昂惕夫之谜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2.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效率说。劳动效率说最先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他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例如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而在计算美国工人人数时必须将美国工人人数乘以3。这样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就成了劳动力要素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根据劳动效率说可知,美国之所以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个人受教育程度较高、进取精神较强、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较高。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得出结论: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资本要素稀缺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工人熟练程度较高,因而进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较低,而进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较高;印度的工人非熟练程度较高,因而进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较低,而进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较高。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熟练程度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肯林等人提出的,他们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投入的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就会拥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作为资本(无形资本)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加在一起,那么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俄理论的。

(3)市场不完全说。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是市场的不完全。国际贸易要受贸易参与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限制,使资源禀赋理论原理揭示的规律难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有严重的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力的倾向。假如美国不实行这种贸易保护政策,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实际比重应该高一些。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美国进口商不受限制,进口商品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将比实际的要低5%。因此,贸易壁垒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意义

(1)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里昂惕夫对传统的资源禀赋理论的验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它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美国贸易结构,把统计学运用于经济理论分析,这是一种创新。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传统的贸易理论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符的严重缺陷,这个“谜”的提出引起了经济理论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了世界经济学家的探索热情,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里昂惕夫之谜的历史局限性。里昂惕夫之谜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它的研究对象只有美国一个国家,研究内容只涉及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使复杂的国际贸易过程过分简单化了,从而使里昂惕夫之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遍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