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医人者,可医兽乎?
回去后,杨玉写下一篇如何拯救山寨的方案。并差魏离将杨南天请过来。
次日,杨南天风尘仆仆赶到后,便与杨玉一起蹲在山寨后面的荒田,研究土质与农耕问题。
“嗯,红壤里的养分没了。且土质有阳性。”
杨南天所谓的阳性,为酸性土质。
杨玉与农家这些前辈讨论农耕,除却农具研究、良种培育外,土壤的养力修复也是一大主要课题。
前世的酸碱之说,在这里被阴阳理论取代。
“此类土壤在咱们研究中,我记得适合种茶?”
“不错。这土阳性重,虽然缺少养分。但只要回头拿来一些养膏,再混合砂石、岗土重新搅拌铺平,便可以作为茶田了。”
养膏,肥料之别称。
但这里的肥料,乃仙法灵术培育而来。
“杨老随身可带了些?不妨现在试试?”
“善。”
杨南天和杨玉马上展开行动。
一面让魏离是山中寻找砂石、岗土,一面将养膏化开。待砂石、岗土送来,混合红壤一起搅拌混淆,然后重新铺平。
孙思邈看着一老一少在荒田奋斗,目光转向魏离。
魏离简洁直白道:“改土养地,这是农家近些年主攻的课题。”
为什么杨南天总是不爽杨玉往医家那边凑呢?
这几年,杨玉将现代所学知识与古代经典结合,帮农家奠定真正的“格致学说”。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出自儒门经典《大学》。
农家种地,怎么能只着眼于开垦耕地,教导农民耕种呢?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养出更多的作物。如何明晓作物之间的生长周期,尽可能完成一年两种、三种。如何将耕地养力尽快恢复,如何减轻农耕压力……
而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总结原理,研究技术。
农家已在“格致之术”上,走得比儒墨法三家都要远。甚至核心理念都有所蜕变、进步。
杨玉之前,农家思想“以人为本”,以人道征服自然,只要农民吃得饱就行。
而杨玉这几年,往农家掺和许多自然人文观。认为“天道、人道和谐共处”,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应该与自然协调统一。
不仅要吃得饱,更要活得安全、舒服。
把田地放在洪水边上,一时能过活。可洪涝一来,如何生存?
如何调和自然,如何顺理自然与人道的矛盾。
在杨玉倡导下,农家已触及仙道根本,融合了不少仙法灵术,出现“仙农灵稼法”的雏形。
这也是前番水神、杨玉立下契约,要求沿岸退耕还湖时,杨南天没有反驳的缘由。
因为农家思想在此之前的确有缺陷。
一群研究种地的农夫,目光能长远多少呢?
当年农家高士跑去找太宗谏言“废仓廪与钱库”,不就在于此?
杨玉帮助下,农家核心理念正在蜕变,向新一个高度冲击。
为什么杨南天敢直接把自家经典直接传给,不担心农家内部的反对声?
其他两派不好说。但杨南天这一脉,已认可杨玉,甚至默许他可以为下一代农家家主了。
可偏偏这位“小家主”放着农家不利用,非要凑到人家医家面前赔笑脸。
这是干什么?
自己农家就这么下贱低廉,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吗?
……
孙思邈看着杨玉昨夜书写的方案,暗暗思量。
“格物致知。这小子还没放弃那个想法呢。”
赵太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尊为国朝上下学子必学经典。此举愉悦儒门的同时,也让不少人看到机会。
借四书而引申自身理念,儒门之内再开新学。是许多大儒在着手操作的事。有人以论语,有人注孟子……
而杨玉所开的这一脉,便是格致。
致知在格物,方明心中理。
不过随着六年前那件事,杨玉计划功败垂成。
格致一脉,也算销声匿迹了。
而眼下——
“这小子借农家皮子画儒骨呢!不过……比那些空谈的老儒,他更懂儒。”
儒的本质就是仁,是爱民。是践行天下大同的一种理念。
谁能把天下带入“大同”,谁就是儒门正统。孔夫子活过来,也要恭敬承认,口称“先生”的绝对正统。
大同是目标,是理想,是向未来踏步。而不是把途中的治国手段视作目标。一脑袋扎在所谓“治国良策”上,在过去、腐朽的书袋子里扣字眼,固步自守。
仅从这一点看,杨玉脚踏实地提供方案,寻找助人之策,更显可贵。
借助农家研究天下人丰足饱腹的学问,正是大同社会的第一块基石。
“前辈,我家表弟可不是拿农家皮子画儒骨。而是要借农医两家,再开一脉百家学说。”
诸葛虹不知何时已经赶来,对孙思邈大肆安利推销杨玉的理念。
“表弟偏向医家,除却医家治病救人外,更因为‘医’这个理念。医天治地,这是他当初研究农家学问时,衍生而来的理念。”
研究土地养力,改良土质。早已偏离当下农家,而是把农家带入另一个高度。
“天地有疾,医者治焉。这是他对医家最大的期望。在他的规划中,农家其实也是医家的一部分……”
治理天地,其实就是治理山河。
如何改造荒漠,如何制止洪水。
这些深入基层的学问,其实与农家并不合适。可与儒墨法兵这些流派更不契合。
思来想去,杨玉打算借助医家的“医”字,挂个羊头。
……
一个时辰后,孙思邈和诸葛虹看着一处荒田被二人改造为适宜种植茶树的田地,不免有些感叹。
“不用半点仙家术法,便可化荒地为宝田。我看这小子在农家天赋上很高,不需要再借医家的名头了。”
“还是借了一点仙术。那养膏的炼制,有点类似药膏和丹药。所以,前辈就从了吧。”
孙思邈默默摇头。
平心而论,他当然愿意给杨玉一个机会。
但医家并不成一个整体。
许多医士没有护身手段,如果卷入治国显学之争。那是要死人的!
见他还在犹豫,诸葛虹只好抛出另一块“大同基石”。
“表弟说,人人吃饱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人人得病治病,人人长寿康健。”
孙思邈默默摇头。
这一步,才不可能呢。
当今医士几何,如何分身千万,为万万黎民瞧病?
“所以,表弟要建医馆,培养医士。所以,他才一直拉拢您啊。”
没有孙思邈的金字招牌。哪个医士愿意相信?哪个医士愿意赶赴江南作老师?
“既要把医家卷进来,又要正大光明开医馆,传医术。你们是真不怕董贼手里的刀吗?”
“这不是还有农家?前辈,您可知农家这两年研究许多新型瓜果时蔬?在驿站帮扶下,农家已让不少农户过上富裕生活。闲暇时,可以让医士们行走乡间,教一些简单医术。”
孙思邈若有所思。
医术普及。
这并非杨玉一人的想法。
赵太祖时就已经在推动,但效果并不显著。
而少帝那一本仿照黄帝的问答医术,本身就是一种为天下万民科普的基础入门医书。
从这方面看,医家大兴似乎有一丢丢可能性?
天下人人皆明医的愿景,似乎已经撬开一道缝隙?
……
成了!
感受红土蕴含的养力,杨玉十分满意。
前世,杨玉所在的国家已经能做到这一切。
通过科学,以数十年光阴,让荒漠重现绿色,使贫瘠大地化作沃土。
而当下,有仙术力量作用。农家自然也能做到,甚至更快,更便捷。
但仅仅农家可不够。
为了治理天下,让九州俱为良田丰土,少不了医家。以及医家背后的葛仙派支持。
见道边的诸葛虹和孙思邈,杨玉也不顾满身泥泞,直接走过去。
“表哥来了?情况可顺利?”
诸葛虹过去捉拿盗用其名号的人,杨玉自然清楚。
“已经了了。等我们回去,送你一件宝贝。”
“那块老根?”
男子含笑点头。
若非太一符诏启示,自己二人也不会把目光盯上那二人。
更不会顺利拿到桃木老根。
“对了,郦门那边如何说?”
“他们对表弟的‘水质说’很有兴趣。回头,我寻个地界,和郦门门主好好交流一番。”
“表哥好好跟他谈。净化水质,为各江河湖波疗伤,这也是我‘新医门’责无旁贷的责任嘛。”
新医门?
孙思邈见少年故意晃动腰间金箍铃,不觉哑然。
“怎的,我不让你用医家名号,你就要出门单干?你可知,这叫欺师灭祖?”
少年双眼一亮,听出孙思邈话中暗示。
“老师放心,徒弟肯定好好把医家发扬光大。”
“别,当不得。你只要出了事,别把医家整体拖下水。就算为师谢谢你了。”
孙思邈徒弟的名头,你去用吧。
但拿医家千年清誉当筹码,这一点不行。
“但——老师本人需要帮我。”
“作甚?”
少年面色一肃,躬身正礼。
“昔青囊公传骟猪之法。足见医家之法,不仅治人,也治兽。请老师整理青囊公所学。为我医家再开一脉别之。”
教导农夫学医。
那么深奥的知识,他们会好好学吗?
但农畜不分家,如果以“为畜生治病”的名义教授他们一些畜牧技巧。
一来二去,就可以把医士与农户绑定。有农户在前,朝廷的刀就不能轻易落下。医士就可以在后面缓慢扩大地盘,将杨玉的思想传下去。顺带,从农户下一代入手,培养医士后备役。
这一套绝对可行。
因为这就是昔年太平教传播的路子!
“你让老夫传治畜之法?让医家弟子过来给兽类看病?”孙思邈脸色瞬间黑了,拎着拐杖就想打人,“我看你就像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