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刘彻全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汉武帝出生之篇章二:取名与封疆集权

汉武帝刘彻:从“刘小猪”到千古一帝

汉武帝刘彻,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厚一笔的雄主,其传奇的一生不仅在于他统治时期的辉煌成就,更在于他那些充满趣味的成长故事。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威震四方的皇帝,在他幼年的时光里,竟有一个与“猪”息息相关的名字——刘彘,即刘小猪。

在古代,皇室为了彰显皇权的神圣与不凡,往往为皇帝及其子嗣编造种种神奇的出生故事。然而,随着这些故事被反复使用,它们的新鲜感与说服力也在逐渐减弱。到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的时代,无论是刘邦的神龙之说,还是刘恒之母薄姬的梦龙故事,都已显得陈旧且缺乏新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彻的母亲王美人别出心裁,编织了一个全新的梦境:她声称在怀孕时梦见太阳飞入腹中。这一梦境寓意着孩子将拥有如太阳般的光辉与荣耀,自然让汉景帝刘启心动不已。于是,他笑着对王美人说:“这孩子将来定显贵无比,就叫他刘彘吧。”

刘彘这个名字,虽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在当时却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与美好期许。一方面,古代有给孩子起贱名的风俗,认为这样能使孩子更容易养大;另一方面,“彘”与“彻”同音,寓意着通彻光明、才智出众。

随着刘彘的成长,他果然如名字所寓,天资聪颖、才智过人。汉景帝对他的喜爱与日俱增,终于在他七岁那年,将名字从刘彘改为刘彻,预示着这个孩子未来将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刘彻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母亲王美人和姑姑刘嫖的共同努力下,他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并最终继承了皇位,成为了一代雄主汉武帝。他君临天下,征战四方,开创了一个属于大汉的辉煌时代。

从“刘小猪”到汉武帝刘彻,这个名字的变迁不仅见证了刘彻的成长与蜕变,也反映了古代皇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刘彻本人,更是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书写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传奇故事。

刘彻,这位出身平凡却心怀大志的皇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决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得大汉帝国在它的引领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他推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他实行察举制度,广纳贤才,使得大量有识之士得以发挥其才能。他还对财政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

在文化方面,他推崇儒学,设立太学,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他还鼓励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使得大汉的文化影响力得以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在军事方面,他积极备战,加强国防。他曾亲征匈奴,保卫了国家的边疆。他还多次派遣使者到西南、华南等地,扩大了大汉的疆域。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政体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下面着重讲述封疆拓土:

这只代表我自己对汉武帝封疆拓土的看法:君主制国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权的矛盾,尤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到一人之手,即令这个人是天才,是圣贤,也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能治理好国家。

如果面向全国选择,或者面向一个较大的族群选择,也不难选到这样的人。偏偏家天下的君主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皇帝的儿子而且嫡长子。如果碰巧是个有德有才且勤奋的人,那么就是全国人之福了。不幸的是,更多的时候,这个人只是个平庸之辈,或者是个有身体、精神等方面缺陷的人……全国的大权集中到这类人的手上,后果可想而知。

【汉匈之战】

更可怕的是,既然大权集于一身,就更易成为争夺目标,当权者被不安及恐惧感折磨在所难免,即使是性情温和的人,坐上皇位后被异化成为暴君,也是常有之事。这方面中国的例子俯拾即是。还是举罗马的例子吧。奥古斯都?恺撒假装是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4个继承者却神气了起来,模仿东方帝王的奢侈生活,其中两个坚持要作为神灵受人崇拜。但他们都没有安全感,这种心情像幽灵一样折磨着他们,终于将他们异化成了嗜血的暴君和怪物。4人中,提比利乌斯是个勤勤恳恳的官吏,接位时并不残忍,但接位后却将所有认为危险的人物全杀害了,因而得到了暴君的称号。凯尤斯是个25岁的青年,接位前很得人心,仅仅当了4年皇帝,就得到了疯狂挥霍和惨无人性的恶名。克罗狄乌斯是个有书卷气的中年人,继位后却要用征服来安抚自己恐惧的心灵。尼禄是个17岁的少年,热爱诗歌、绘画和音乐,皇位使之很快就成了一个沉溺酒色和杀人成性的暴君。

所幸的是,中国不同于罗马。中国有近两千年封建制积淀的厚重道德和文化的维系,只亡朝,不亡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在秦国已实行了百余年的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最初将全国划为36郡,后来随着领土扩展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既然在全国废除了封建制,原来六国的贵族阶级被消灭了,奴隶也随之自由了。他们在春秋时期瓦解了井田制,在战国时期趁乱掠夺了国有土地,国亡之后,他们的土地当然又都收归国有,交给百姓耕种。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很大的解放。老百姓本应大唱赞歌才对,秦始皇为什么反而成了暴君呢?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欧亚大草原上的匈奴继蚩尤之后,又开始掠夺中国了,而且来势凶猛。再者,全国统一后百废待兴,如度量衡需统一,语言文字需统一,农田水利需统一整治,宫殿陵墓需要大规模开建……尤其是道路亟须统一修建。更大的压力来自突然取消封建制的反对之声。当年商鞅在秦国率先取消封建制,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却遭五马分尸。现在推行郡县制未见成效,却已有那么多贵族的利益被剥夺了,其中很多贵族还连命都丢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和基因中,废除封建制就意味着儒家文化的根被拔掉了,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和感情上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区分轻重缓急,先让那些得到田地的农民休养生息。此外,对那些反对郡县制的读书人,也应该尽量宽容一点。

可是秦始皇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六国的兵器统统收集到首都咸阳销毁,就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率性而为了。他同时既大修长城,又广修道路;还兴建阿房宫,开建始皇陵等,因而必须增徭加赋,必须严刑峻法。这样一来,得到了田地的农民感到如牛负重,失去了对秦王朝的认同。秦始皇对那些多嘴多舌的读书人,甚至干脆来个焚书坑儒,让天下噤声,从此听到的全是阿谀奉承。他让统一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火药筒,自己却一心去求长生不老,且真的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将仁柔的太子扶苏远调去北方边关,结果自己在巡视途中,因丹丸中毒而丧命,让无能而又凶狠的小儿子胡亥有机可乘,与宦官赵高、丞相李斯联手,害死哥哥扶苏而篡位。如果是扶苏继位,秦帝国也许还有救。秦始皇尽管是雄才大略的千古第一帝,却断送了江山。他的才干应不及其祖先秦孝公。

秦始皇把个火药筒留给了秦二世,秦二世又丝毫不知去做拆引线的工作,结果氓隶之人陈胜、吴广押着900迁徙之徒去守卫渔阳,因大雨误期面临斩首,便索性揭竿而起,秦帝国很快土崩瓦解,绵延几百里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据说大火3个月不灭。秦王朝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15年。接下来是楚汉相争的故事。沛县的小亭长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最先打入咸阳,功最大;楚地的项羽势最大,因为项羽不但军事实力最强,而且还打着楚怀王的旗号。灭秦后,刘邦被封汉中做汉王,项羽则把自己封到楚国做楚霸王,原来的楚怀王自然升格为皇帝。还有其他一些起义军首领被封到各地做了诸侯。原来六国的一些诸侯后裔也被人拥戴为诸侯王。中国似乎又恢复了封建制。但是休养生息不足一年,刘邦便带兵杀出汉中,要灭掉项羽,统一中国,做秦始皇第二。

双方打了4年,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夺得天下。从秦帝国经过楚汉相争的大动荡再建立汉朝,实在是一种必然,因为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封建制如果顺顺当当就过渡到了君主制,那反而说明封建制在中国并非根深蒂固。所以,刘邦统一中国的功劳不亚于秦始皇,而他统一后的所作所为则比秦始皇高明得多。

汉王朝刚建立,匈奴又汹汹而来。楚汉相争的几年匈奴远离了,一般认为是被强大的秦帝国军队吓走了,其实暂时吓退匈奴的应该是那座长城,因为一个在短时间内能建雄伟长城的民族,显然是不可战胜的。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的匈奴首领单于是“杀父代立、妻群母”之后,率众而来。刘邦亲率30万大军抗击,没想到在平城被40万匈奴围了7天7夜,如果不是花千金买通了单于之母暗中说情,匈奴网开一面,刘邦怕是要在平城一命呜呼了。

与贵族出身的秦始皇不同,小吏出身的刘邦深知国家久经战乱,必须与民休息,因而对匈奴得咬牙忍让,采取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持续了几个朝代。刘邦死后惠帝继位,实则吕后当权,再到文帝、景帝时期,都是对匈奴尽力忍让,对百姓则尽力减徭轻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结果,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以来,有了第一个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富强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其实是有深刻背景的,这背景就是既面临匈奴的外压力,又面临日益强大的诸侯国的内压力,文、景二帝不得不励精图治。内压力在景帝时已初步解决了。景帝朝时对中央政权有一个最大的威胁——“七国之乱”。原来,君主制国家既然是“家天下”,所以刘邦在平定了造反的外姓王后,新的政策是“异姓不王”,皇帝的儿子们一出生即可封王。而那些公爵、侯爵们的封地一般都很小,王子们的封地则很大。在刘邦内心深处,也许认为把土地封给自己的嫡亲后人,一定可以放心了。没想到仅仅几个朝代之后,这些封地多、兵将广的宗亲们,单独都有了力量造反,更别说七国联合了。七国要夺中央的权,要更加扩大所有王子们的封地,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分掉,让中国再回到封建制。幸亏景帝朝中央政权已很强大,经过一场生死博弈,中央政权获胜了。

也许正因为存在内外压力,才迫使景帝废了柔弱的太子刘荣而让刘彻继位,这就是英武盖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一继位就实施了“众建诸侯小其国”的“推恩令”,即将各诸侯国的国土,平分给各诸侯王所有的儿子,从而杜绝了同姓诸侯王国再造反的后患。汉武帝一生做了四件大事:文治、法治、武攻及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丝绸之路。汉武帝一继位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他“亲策问以古今治道”,还御笔朱批人事部门的奏章:“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我们前面已说过,中国历代帝王是以防御为主而极少扩张,即令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只是征服百越而建立了桂林郡,其余全是防守,修筑万里长城就是倾全国之力防守。唯独汉武帝一生都是以征服和扩张为主。汉武帝首先是铁拳砸向西北方的匈奴。至于匈奴如何成了击垮罗马的“锤子”,下一章再交代。

由《资治通鉴》的记载不难看出,匈奴各部落尚处于伙婚制阶段,甚至是以母系下传。他们在中国西北方的草原安家后,需要一个自我进化阶段,所以才会接受汉朝的和亲政策,但他们一边享受和亲政策的种种好处,一边并未停止过对汉朝的掠夺。他们尽管没有大举入侵,但经常万骑入境,杀官吏,掠财物,抢人口,甚至一次掠走千人。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已习惯了汉朝的只防御不反击政策,所以也就养成了捞一把就走的习惯。没想到会突然遭到反击,而且汉军竟会深入他们的境内作战。从此,双方的仗是越打越大,越打越残酷。

下面只举两个人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与匈奴作战的持久性和残酷性。一是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说的就是这位飞将军李广。他一生与匈奴大小70余战,是闻名古今的抗击匈奴名将。他一生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平时与士卒共饮食。他年薪2000石,可是40多年来家无余财。他臂如猿,力似牛,射技极佳,每射必中,曾一箭穿石。他带兵,在缺水缺粮的地方见到了水,士卒不饮完,他不走近水;见到了粮,士卒不吃完,他不尝一口,士卒因此都乐为他死。可是,一次与匈奴会战,他带的军队迷路了,结果误了军期,按法令是一定要对簿公堂的。他一世英名,不愿回国后面对刀笔之吏,同时也为了把责任一人担下来,竟自刎而死。他死后,三军皆哭;百姓听说后,无论老幼皆哭泣失声。

另一个是李广的孙子李陵。李陵一次带着5000人与匈奴十几万大军遭遇,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仍然坚持了10天,转战千里,杀敌超过己军几倍之多。其交战的惨烈程度,《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较详细的描写。这里摘录《古文观止》中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马步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苏武因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逼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便将其流放到最偏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独自一人,唯一做伴的就是那根出使的汉节,没有粮食就挖野鼠、采菜籽果腹,但牧羊19年仍不变节。后来汉朝得知苏武还活着,经交涉苏武才得归汉。在匈奴,苏武与李陵见过面,知道李陵被捕后之所以降,是因为想找机会反击匈奴以报效祖国,没想到汉武帝却因李陵投降而杀了李陵全家。尤其老母因自己被杀,李陵更为痛苦。苏武深知李陵降后在匈奴的心境和处境:“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无亲,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有气节的苏武知道李陵实际是个有气节的人,汉武帝死后写信劝李陵归汉。可是后来又遭灭族之灾的李陵,虽然降匈奴后从未反过汉,但也不可能再归汉呀。当朝廷再派人来劝李凌归汉时,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汉武帝生前虽然没能灭掉匈奴,但是先后九次出击匈奴,共消灭匈奴约16万,受降5万多人。特别是最后一击,已基本将匈奴逐出了今天中国西北的大片土地,从此匈奴再不敢大举侵扰中国了,百年匈奴边患得到极大缓解。汉武帝在原来匈奴占据的地盘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还进军楼兰(今XJ若羌)、姑师(今XJ吐鲁番)等地,同时移民几十万囚徒去几千里外的西北屯田。正是因为匈奴势力削弱,汉武帝才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得以成功,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也才得以构建。在北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向中国的西南、东南、东北扩张。他派人招降贵州夜郎,划归犍为郡,又让司马相如招降邛都郡,还将云南划为益州郡,从此西南大部归入汉王朝版图。他征服南越,共设南海、苍梧、儋耳等九郡,即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和海南岛全部。他征服朝鲜,设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他总共增设28郡,把汉王朝的疆域扩大了一倍以上。

了解了汉武帝的“武攻”后,再说汉武帝的“法治”。由李广、李陵爷孙的命运,读者想必已能感知,汉武帝的所谓“法治”,其实就是任用酷吏,严刑峻法,完全可以称之为“残暴”了。一个强大帝国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最容易走上扩张道路,而要扩张,要开疆拓土,就很难推行仁政,严刑峻法往往是必然的选择。正是因为汉武帝对李陵实行严刑峻法,才会迫使其他将士在与匈奴作战时,宁愿战死也不愿被俘投降。再说其严刑峻法,并不是只对别人不对自家。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只有一个儿子叫昭平君,其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但是只有隆虑公主最了解儿子也最了解哥哥,死前便用金千斤、钱千万来豫为昭平君赎死罪。汉武帝也许是为了让妹妹瞑目,同意了。后来昭平君杀了一个主傅,很多人请求汉武帝兑现对妹妹的承诺,免昭平君之死。可是汉武帝却垂泪不止地说:“妹妹也确实只有这一个儿子,死前也曾托付给我,但是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因我妹妹而诬乱先帝之法,我何面目进入高祖皇帝的祀庙呢?况且又辜负了万民。”之后朱批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兼女婿昭平君。

汉武帝一生都想求仙长生不老,《史记?孝武本纪》几乎全篇讲的都是他的求仙故事。一些江湖术士闻风而来,充满宫中。因长年征战,加上严刑峻法,无论民间还是朝廷,对其啧有烦言,这成了其最大的心病:怕别人暗中诅咒自己。那些江湖术士便乘机在宫中弄起了巫蛊,几百个大臣及宫中之人因巫蛊而丧命。其中一个叫江充的术士,知道太子非常贤德仁厚,而且讨厌江湖术士,如果汉武帝一死,自己绝无好下场,便决定对太子下手。要扳倒太子同时也得扳倒皇后,便诬称太子、皇后宫中也有巫蛊,带人将太子、皇后宫中掘地三尺,弄得太子、皇后的床都没地方放。显然是捣鬼,他还真的在太子宫中挖出了上有诅咒之符的小木人。这时摆在太子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学秦始皇的太子扶苏,要么有所行动。其实,扶苏当年接到秦二世送来的假遗诏时,大将蒙恬曾劝他先调查核实。他也想调查核实,问题是在他心目中父皇是极其残暴的,如果等调查核实后再死,那么死的就不止他一个人了,或许还有他的母后和妻儿。此时汉太子无论心目中关于父皇的形象还是关于自己的处境,都与扶苏一样,他决定选择走扶苏之路。无奈由于众人的劝阻加上江充的猖獗和步步紧逼,鬼使神差般又让他杀了江充决定自辩。这就导致了太子府兵和中央官兵交战,又导致众多官吏和数万官兵的死亡,同时自尽的还有皇后。太子兵败,带着两个儿子逃亡月余。不久汉武帝就有所醒悟,意识到太子是蒙冤,但已是骑虎难下了。没想到酿成更大的悲剧:太子因被人发现而吊死,汉武帝两个可爱的皇孙也丧命。至此也许读者都会奇怪:如此穷兵黩武、残暴成性的汉武帝,怎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这岂不是既荒唐又矛盾吗?就让我们探讨一下汉武帝的心路历程。

以反击匈奴始的汉武帝,年轻时的崇高目标是建立盖世武功,因而必须有很好的文治和极严的法治。也就是说,他最初只是把文治和法治当成了手段,而武功才是目的。所以,他最初只是因重文和选拔人才才尊儒术,并没有到独尊的地步。可是武功建立之后,他看到和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被他耗尽,中原百姓负担不断加重。汉武帝的扩张与西方世界扩张的最大不同是,后者主要是为了掠夺,而前者只是为了开疆扩土。如他建立东南九郡后,只要九郡认可中央政府就行,并不在九郡征赋税、募徭役。所以三国时代之后,中原内乱,把九郡几乎遗忘了,九郡的人民并没有因为脱离了中央政权而庆幸,而是怀念中央政权。这才有了在几百年之后,冼夫人领导岭南包括海南岛人民主动回归中央政府的事发生。汉武帝的扩张政策虽然有利于后世,却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负担。

其次是那么多不该杀的功臣杀了,乃至殃及功臣的全族,汉武帝心里就真的那么平静吗?还是拿李陵为例。汉武帝并不想杀李陵全族,可后来接到报告,说李陵帮助匈奴人对付汉军,才杀了李陵全族。再后来,证实帮助匈奴对付汉军的是李绪,李陵因为从来不助匈奴,差一点被匈奴的阏氏杀了,匈奴的单于实在敬重李陵是一条汉子,把李陵送到遥远的北方藏起来,才使之逃过一死。知道了这些,汉武帝心里就一点也不难受吗?

最后是太子和两个皇孙的死,让他悲伤至极。他彻底从求长生不老的梦中醒了过来,赶走了所有的江湖术士。这一醒悟让他和秦始皇及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比,至少提升了一大层次,因为秦始皇和李世民都是至死不悟。李世民也是因为久服丹丸中毒,52岁就离开了人世。

在其痛苦的心路历程中,汉武帝显然对自己年轻时的崇高目标——建盖世武功有过深刻反省。是呀,如果不根本调整扩张心态,扩张起来有个尽头吗?永无止境地征服下去,得到的只是土地,失去的却是道德,是民心,是教育,是太平,是君臣和谐……是中华文明。所以,他在最后两年,才会将“武攻”改为“武备”。他在《轮台诏》中谆谆告诫众臣:“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此诏堪为中国皇帝第一个“罪己诏”!

所以,他才会从“文治”式的“尊儒术”,发展到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只有儒家的根才深深扎在几千年的封建制中,儒家才是封建制最嫡亲、最正统的传承;选择了儒家才能继承封建传统、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血脉……中国虽已不是封建制国家,但仍可称为“封建国家”;选择了儒家就意味着选择了礼仪,选择了仁政,选择了保守,选择了防御。中国从此永远不再对外扩张了!正是因为这正确的选择,才让汉武帝站到了中国所有封建帝王中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