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满清第一猛将多铎
帮你说话,最后证明你是对的,立功升官的人是你,自己还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最后证明你错了,受牵连的却是自己,少不了一个处分。
所以,不管是觉得自己是八旗汉军,所以瞧不起包衣奴才的普通人也好,还是聪明人。
都没有一个站出来为洪承畴说话的。
最终多尔衮给洪承畴打了圆场,但却并没有采取洪承畴的建议。
全军上下,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等等,就没有谁想着要取明而代之的。
山海关、宁远还拦在中间。
明朝因为太子的出现,已经有了点回春的起色。
而且,谁也想不到如今的京城究竟有多虚。
在世人的眼里,明军既然能抚军太子的带领下,平内乱打的节节胜利,作为都城的京城,又怎么会没有重兵把守。
而且三百年京营的威名,以及京营在天聪三年守京城时,可圈可点的表现。
让远在关外的多尔衮也摸不清底细。
洪承畴倒是很清楚,但谁听他的呀!
明太子能整顿出一支几十万的抚军太子大军,就不会整顿京营?
所以,满清入关之后,也跟第二三四五六次一般,开始大肆劫掠。
靠近长城的城池,在攻下之后,更是直接分出小股人马,押着当地劫掠财物及人口,就要先带出了长城以外、带到自己的地界再说。
完全一副北方蛮族劫掠中原,抢完就走的架势。
最终洪承畴以死力荐,才让多尔衮勉为其难采取其的部分建议,在永平、蓟州等攻下的府州县设立伪官。
而多尔衮设立这些占领区伪官的目的,还是为了方便搜罗更多的民间财物和人口,送出关去。
至于多尔衮没有采取洪承畴剩下的大部分建议,按理说洪承畴都闹到死荐了,应该一死了之来证明他是正确的才对。
到洪承畴是谁,自然不会去死。
随即,多尔衮又先后占领了密云、怀柔、平谷、宝坻、香河、顺义、通州,直逼京城。
可就在这个时候,又分兵予多铎,让多铎领命南下,连取了武清、东安、永清、天津三卫等。
满清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沦为了俘虏,被长麻绳串起来,会同劫掠的牲口一起,往北方长城关隘赶。
……
山东省莱州府城掖县,抚军太子的大旗已经插满了全城,“抚军太子”、“替父亲征”的大纛,更是插在了莱州府衙。
朱慈烺并没有选择更近的,直接从沂州再穿过沂蒙山南麓的费县直奔济南。
而是选择走沿海,经日照、胶州,再直接从沂蒙山北部,开进到莱州府的北部港口,也是府城所在的掖县。
除此之外,随军北上的团练文官中:
阎应元被提拔成了从七品莱州府团练使。
陈明遇被提拔成正八品登州府团练使。
冯厚敦被提拔成正八品青州府团练使。
三位来自江阴的典吏,又因保卫扬州打败李自成的巨大功劳,晋升为扬州下属县,当了几个月州团练副使的他们。
如今又被太子破格提拔,领着江阴的吏员、扬州三个县的团练,前来上任,并组建三府的团练。
朱慈烺并没有在掖县停留太久,等阎应元上任了两天,为他扫清了所有障碍,还调了一些东宫侍卫到阎应元麾下之后,就沿着海岸线,北上。
经昌邑、潍县、过大清河、踏入滨州。
当朱慈烺的大军抵达滨州时,抚军太子大军的后队十余万,也经沂州、费县、济南,抵达了这里。
朱慈烺请领的前队有十余万,后队又有十余万,如此两军汇合,总兵力应该达到了三十万。
这还不算,明明已经被朱慈烺背着他父亲,拉着、哄着北上了的左梦庚十五万大军。
理论上来说,山东各地的军队,也应该在山东巡抚的统领下前来汇合。
可滨州的抚军太子大军,对外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二十万,不算山东巡抚的人马,也足足少了二十五万的缺额,而且骑兵还少了不少。
此时的多铎已经打到了河间府,并拿下了沧州,离朱慈烺主力所在的滨州,只有三百多里。
双方也很快获得了对方位置的军情。
当得知对方是多铎时,朱慈烺并没有选择暂避锋芒,本就是来救援京城的哪能被多铎一支偏师就吓住。
朱慈烺选择了继续前进,将麾下的二十万大军集中起来,开到了海丰县北部的旧黄河边,开始安营扎寨。
多铎作为满清第一名将,最能打的统帅,军中威望最高的亲王,自然不会被刚刚崭露头角的明太子吓住。
何况当多铎得知明太子刚满十五岁才过去两月,更加不会逃走了。
或者说,在多铎的字典里,就没有不战而逃这四个字。
多铎领着两白旗全部、两黄旗部分牛录,共四万的八旗满洲铁骑。
又有一万五千的八旗蒙古轻骑兵,二万五千外藩蒙古轻骑兵,
光满蒙骑兵就有整整八万骑。
还有上万的八旗汉军。
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共两万余。
又有包衣军及编入包衣军的降军,二万。
总共十三万大军。
杀到了河间府庆云县。
跟朱慈烺的二十万大军,隔着旧黄河,多铎的满清大军在北岸,朱慈烺的抚军太子大军在南岸。
两军对垒起来。
黄河已经改道有淮河入海,旧黄河水道的河面并不宽,还比不过南面的大清河。
也就是因为时间已经进入到了六月初,大夏天的雨水足,才能勉强起到隔开两军的作用。
实际上很多浅滩可以直接泅渡通过,骑马的话,甚至都不用下马。
旧黄河南岸,抚军太子大军的中军指挥高台上,除了朱慈烺、杨廷麟这两人组合。
朱慈烺还把军中孙传庭之下,能力最强的尤世威,也叫了上来。
作为崇祯元年就已经是总兵的尤世威,跟满清打了十五六年。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那场在北直隶京城下的那场大战,尤世威和兄弟尤世禄,就是其中两位大将。
当时两人都是总兵,和皇太极所统领的八旗大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尤世禄大败,尤世威死的身边只剩下两三百人,本人也身受重伤,还在京城外的关帝庙坚持。
如此,中军指挥台,成了朱慈烺指挥杨廷麟,杨廷麟指挥大军,尤世威拾遗补缺的三人指挥组合。